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年)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人,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时期后妃制度完善了。后宫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皇妃2名,妃2名,嫔、贵人、常在、答应等,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宫有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等。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数:
上面这个表没有包括嫔及以下等级的皇帝的女人。清朝12帝的后妃数目各不相同。这说明制度虽然有,但没有认真实行。
那么清朝时如何选择后妃的呢?主要是通过选秀女的方式进行的。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据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次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
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清朝选后妃非常注重门第以及等级,相貌倒不是首选的。秀女经挑选合格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贵人、嫔、妃等。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比如,顺治帝就废掉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总而言之,清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蒙古贵族中挑选,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中,列出清朝12帝一共有170名后妃,除了3名未标明族名外,其余136名是满族,女真族12名,蒙古族21名,汉族8名,维吾尔族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