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入川为什么带庞统都不带诸葛亮呢?

刘备入川为什么带庞统都不带诸葛亮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4/1/16 15:31:05

赤壁之战前,刘备如丧家之犬一样东奔西逃。赤壁之战后,刘备向东吴借来了荆州作为自己暂时的安居住所。为了实现诸葛亮为自己规划的蓝图——隆中对,刘备下一步必须要夺取西川,这样才可以喝曹操、孙权抗衡。此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要饭”的刘备了,手下除了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之外,还有诸葛亮、庞统这样名扬天下的谋士,并且收降了黄忠魏延等新将领,可以说此时的刘备如日中天。刘备入西川,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老部下留在了荆州,自己却带了庞统、黄忠、魏延等新手进军,这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1、荆州后方的重要性。

此时的刘备刚刚占据荆州,立足不稳,东面有孙权,北面有曹操,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如果荆州一旦有闪失,刘备自己也就无路可退,只能等死了。刘备深知这一点,所以荆州的总体方针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荆州安稳。

和孙权结交保持良好的友谊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刘备阵营只有诸葛亮能做到,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收下当差,兄弟齐心还是可以说上话的;另外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和东吴不少人有交情,尤其是鲁肃,所以荆州的总体事务交由诸葛亮管理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关羽、张飞、赵云在曹操阵营也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关羽,在曹操阵营很有威望,在投降曹操期间还结交了很多朋友,这对防御曹操的进攻很有帮助。

2、入西川不宜过分招摇。

当时在西川的刘璋也是汉室宗亲,和刘备秋毫无犯,刘备进兵西川总得有个说辞,否则你凭什么带兵来我的地盘?恰好北面的张鲁和刘璋有仇,而且经常发生战争,刘备趁机会先是和刘璋攀关系,说“咱们都是汉朝的亲戚,要同心协力”这样的话,然后提出要帮助刘璋教训一下张鲁,显示自己的真心。

刘璋同意了刘备的请求,但刘璋也不是傻子,万一刘备“反客为主、借道伐虢”怎么办?为了消除刘璋的疑惑,刘备只能带庞统、黄忠这些目前还没有什么名声的将领,否则带关羽、张飞这些大碗,是不是就太招摇了?

3、为自己招揽贤才铺垫道路。

此时的刘备手下有两位军师,正军师诸葛亮和副军师庞统。诸葛亮在刘备阵营立功无数,知名度很高了,如结交东吴、赤壁之战等,但是副军师庞统新加入刘备阵营,还没有寸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如果带诸葛亮入川,那庞统就被搁置了,到最后庞统只能选择离开刘备。

黄忠、魏延等新加入的将领能力不在关羽、张飞之下,但只有刘备了解。所以为了历练新人,也为了庞统等人能在刘备军中站住脚,刘备入主西川只能选择这些“潜力股”,否则新人得不到重用和历练,以后就不会有人来投靠自己了。

4、权衡各方面的势力。

这也是刘备入川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身为君王的刘备必须要权衡手下的实力,否则就会出现内乱。

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此时已经名声大作,在东吴和曹魏名气都很大,大到功高盖主,利。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夸赞诸葛亮,却很少有人夸赞刘备了,这对刘备很不利。庞统等加入正好可以制约一下诸葛亮,因为庞统在当时和诸葛亮齐名,而且年龄还比诸葛亮大三岁。此时的庞统就差功劳了,所以带庞统入西川、给庞统一些立功的机会,这样庞统在刘备手下立住脚,就可以和诸葛亮抗衡了,这样刘备才能稳坐中军帐。

关羽在当时三国时期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虽说关羽是自己的二弟,但时间长了刘备心里也是不舒服的。新加入的黄忠年事已高,但长沙之战和关羽对战不分胜负,正好可以和关羽制衡一下,让关羽收敛一下自己的威风,所以黄忠也需要立下一些功劳才行。

庞统和张飞的关系很不错,二人能说的来。由此可见,庞统和关羽、张飞能喝一壶,如果把庞统留下来,一来庞统级别虽高却压不住关羽、张飞,二来刘备怕这三个人太亲密了反倒会误事。相反诸葛亮就不同了,诸葛亮的级别在关羽、张飞之上,而且和关羽张飞并不亲密,这样诸葛亮可以制约关张,关张也可以监督牵制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带庞统等新人入川而不带诸葛亮这些老部下是有原因的,也是刘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所以,刘备的管理水平真是不服不行。

更多文章

  • 东汉风云:梁冀殊礼入朝不趋,诣阙上书学生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梁冀带剑入朝,突被殿前一人叱令退出,夺下佩剑,这人乃是尚书张陵。张陵素有肝胆,故有此举。梁冀长跪谢过,张陵尚不应答,当即劾梁冀目无君上,应交廷尉论罪。桓帝未忍严谴,但令梁冀罚俸一年,借赎愆尤,梁冀不得不拜谢而退。河南尹梁不疑尝举张陵孝廉,闻张陵面叱乃兄,即召张陵与语道:“举公出仕适致自罚,未免出

  • 张飞与赵云谁更强?关羽仅说了2句话,二者优劣很快就分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飞和赵云两人谁厉害,赵云和张飞到底谁更强,张飞与赵云的地位

    东汉末年,各种势力盘踞,人才辈出,天下被一分为三。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国、蜀国、吴国成为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三个国家,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掣肘,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英雄人物。其中,张飞和赵云可以说是里面排名比较靠前的人物了。不过,关于他们二人谁的实力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观点引发了许多朋友的讨论,就在

  • 秦始皇给中国取了个霸气名字,历经2千多年,沿用至今不曾更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取了个霸气名字,秦始皇曾给中国起的霸气名字,秦始皇给中国起了什么霸气的名字

    从不少俄国人的俄语发音中,我们可以听出其发音方式同汉语中的“契丹”非常相近,其实这和中国古代的王朝变迁有非常大的关系。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外国人口中的中国名字也在不断变化,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在不同时代对于祖国的称呼也不同。最常见的“华夏”、“九州”等,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而在几千年的文明中,秦始皇

  • 曹操杀死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为何瘦了?杨彪一语已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杀杨修的借口是什么,杨震杨奇杨保杨彪杨修排辈正确吗,杨修父亲杨彪千古名句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时代,曾涌现出无数才子,他们或是足智多谋,或是机智谋略……总之,都各有各的特色。而每每提到三国争霸,我们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的那些名字里,一定也少不了“杨修”这个大名。杨修,是一名聪明机智又有谋略的将士,在他一生称得上较为平稳的仕途中,他曾凭借自己的那些“小机智”而获得了很多别人得

  • 钟会叛乱以后,为何司马昭不诛杀钟氏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昭钟会谋反,三国杀司马昭和钟会,司马昭和钟会的视频

    钟毓是老大,做事显得成熟一点,是行礼之后才喝酒的。其实也就是抱着酒坛子喊了几句“莫怪!莫怪!我就是尝尝你的味道。”而钟会是弟弟,做事很随意,见到酒抱起坛子就喝,不像老大磨磨唧唧的。钟繇在合适的时机醒来,他先问钟毓:“你喝酒就喝酒,为什么要先行礼呢?”钟毓回答:“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内

  • 曹操掳了徐庶母亲,把刘备谋士骗到曹营,其母去世后为何不回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庶入曹营完整版,徐庶进曹营观后感300字,徐庶进曹营下句是啥啊

    真实的历史,徐庶的母亲被掳至曹营,徐庶是个大孝子,不得已去了曹营,这是真的。曹操重视人才,徐庶在曹营受到优待,所以我觉得徐庶母亲应该不会是见到徐庶就死了,但是可以肯定徐母离世比较早。要说为什么徐庶投奔曹操,其母去世后,为何不再回到刘备阵营,那肯定有据可循的。第一:古人非常注重气节,一臣不事二主,一旦

  • 已经下定决心投奔曹操的孟达,为何又想投向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孟达帮刘备入川,刘备是投奔曹操的吗,曹操刘备孙权谁先死的

    孟达和法正是老乡,两人原是郿县人。汉末大乱,关中地区饿殍遍地,孟达和法正结伴入蜀,归于刘璋帐下。由于孟达和法正都是“外来户”,所以没有得到刘璋的重用,两人心意不平,对刘璋耿耿于怀。孟达和法正早已对刘璋不满,两人早想跳槽,于是趁此机会带着士兵投靠了刘备。法正跟着刘备入蜀,而刘备则让孟达屯留江陵。刘备击

  • 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为什么阻止司马懿家族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睿死后多少年司马懿篡位,新三国司马懿篡位片段,司马懿三千死士篡位

    这些老臣和曹操曾经一起出生共死共同为了。同样的目标所奋斗,可以说曹操就是他们绝对的领导。但是司马懿如果篡位了,那么就是将自己的领导赶下台,这当然会让老臣无法接受。毕竟在古代无论是做官还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忠诚之心。曹操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非常善待自己手底下的橙子和人才,可以说好吃好喝伺候者从来没有亏

  • 古代最神奇的刑罚,三国时臣子宁死不想受罚,明朝大臣却跃跃欲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最残酷的三种刑罚,古代最厉害的刑罚有哪些,盘点古代排名最高的六种刑罚

    古代的刑罚多样。比较残酷的例如凌迟,五马分尸等等,当然这都是针对罪大恶极之人的。所以历代皇帝最常用的惩罚就是杖责。杖责其实就是打屁股。虽然屁股皮糙肉厚,但是这么几十棍子打下来,也是血肉模糊。而且加上古代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所以人们受了伤之后,很容易感染。一个不慎,甚至可能就一命呜呼了。所以在现代一针

  • 关羽既瞧不起马超又看不上黄忠,却为何对赵云尊敬有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黄忠关羽赵云马超,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机甲皮肤,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铜像

    在《三国志》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桥段,话说关羽被刘备拜了大将军,刘备遂派人前去给他进行封赏,关羽大悦,但随后得知这个给他封赏的人竟是黄忠时,关羽大怒,说了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因为这么一个人,竟连大将军也不要了?那么,关羽是有多瞧不起黄忠啊?这是历史上的关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并未摒弃他的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