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冷知识:努尔哈赤要“八家分权”,儿子皇太极却要中央集权

清朝冷知识:努尔哈赤要“八家分权”,儿子皇太极却要中央集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509 更新时间:2024/3/11 1:34:3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政权,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大一统政权,享国268年。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治时间超过200年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四大朝代。这其中只有清朝属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足以可见清朝的成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清朝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提倡“八家分权”,可谓是联旗制(或者说联邦式)的共治局面,类似于草原上那些统治松散的联盟式汗国一般,而非中央集权的局面。直到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才改变了这种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清朝从松散的联旗制政权成功的过渡成为中央集权的政权,若是没有皇太极的改革,进行中央集权的话,恐怕都没有日后的大一统清朝了。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所谓的“八家分权”,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清朝的八旗制。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了,八旗不是清朝的一种军队制度吗,怎么就跟“八家分权”沾边了呢,军队分八家不是很正常吗?

如果只以表面来看,八旗制度被很多人认为是清朝的一种兵制,甚至诸如《清史稿》都将八旗归于《兵制》之中。但其实八旗制度并非单纯的军事制度,而是清朝独有的军国民制度。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所定的国之根本。一国是都隶属于八旗,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清朝除了皇帝以外的满洲大臣,都是出身于某旗,总之都是八旗范围之内。

而当时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为属人,属人对于旗主有君臣之分。也就是说八旗各有旗主,各有官吏,各有子民,各自为不相上下的独立体系,而且旗人效忠的第一对象是旗主,而非大汗或者皇帝。

可以说八旗制度的产生就是努尔哈赤“八家分权”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清朝也由此成为一个独特的旗制国家,主打共治体制。

而努尔哈赤是将这个理念贯彻到底,诸如口定宪法:“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为首长,如八家意有不合,即可易之”。

甚至努尔哈赤临死之前都没有立下继承人,而是留下了八家分治的局面,然后当时的四大贝勒再自行推选出继承人的局面。而皇太极正是在这种局面下,被推选为汗位继承人的。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从建立后金起,未必有着图谋天下之心,不然也不会留下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由八家选举继承人的局面,更不会深戒一家集权,而提倡八家分权的。

对此《东华录·太宗录》中记载:“太祖初未尝有必成帝业之心,亦未尝定建储继立之议”。

天命七年三月,谕分主八旗贝勒曰:“尔八人同心谋国,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国,七人共赞成之,庶几无失。当择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如果清朝按照努尔哈赤的定下的联旗制度走下去,那么无疑弊大于利的。因为别说当时制度不完善的后金政权,就是历数历代大一统政权,都没有出现过成功的分权政权,都是中央集权式的政权,所以说这种联旗制发展到了后面必然会酿成自相残杀内斗不止的局面,更不用说后面会入关成为过二百年的大一统政权了。

这时候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扭转清朝这一弊端,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

面对父亲努尔哈赤留下的“八家分权”局面,皇太极是费了不少功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为他的大汗之位是推选出来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汗或者说皇帝,刚开始还需要同其他三大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甚至一起坐在上面接受大臣的朝拜。

面对这种情况,皇太极经过一系列权谋手段,将飞扬跋扈的二贝勒阿敏架空圈禁。还将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御前露刃”的理由收拾,将其正蓝旗吞并,交由自己的儿子豪格掌管,这样一来皇太极拥有了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三旗,对于其他五旗旗主拥有碾压性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大贝勒代善识趣的不再与皇太极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从此皇太极开始了南面独坐的时代。

初步集权以后,皇太极不只是对外收复蒙古诸部和降服朝鲜,大致统一了关外。对内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模仿明朝设置了各种中央集权机构,在天聪三年设文馆,天聪五年,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皇太极在称帝的崇德元年又改文馆为内三院,各院由大学士一人主管,下设学士和主事等官员。同时设都察院,掌管监察之权。

同时皇太极开始重用汉官,并且接受汉家儒学。经过一系列中央集权以后,在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称号,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有着与关内“崇祯”年号针锋相对的意思,至此皇太极将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联旗制汗国初步改革为中央集权政权。

当然这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毕竟开国奠基者努尔哈赤在开国伊始就建立了“八家分权”的局面,并非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全部改革成为中央集权式政权的。

像清太祖时期就属于八家共治共同议政的局面,皇太极不可能将其他旗主议政权都给取消了,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干脆在崇德二年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可以决定当时大清所有的军国大事,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当然皇太极顺势而为的背后,是扩大议政成员的范围,诸如贝子这种之前不能议政的贵族也可以加入进来,这样一来是扩大议政范围,以稀释掌握八旗的诸王权力。

到了入关以后,摄政王多尔衮更是大力打压掌管各旗的旗主王爷,为顺治帝亲政以后打压八旗诸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后来康熙时期设南书房,雍正时期设军机处,都属于中央集权行为,更是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分权作用一步步削弱,到了乾隆年间以后,更是将有名无实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彻底取缔。

像雍正为什么写《朋党论》来批评朋党行为呢,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针对八旗,因为各旗主属之名分,就如同最大的朋党一般,所以雍正自然要大力打击了。

通过以上总结来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伊始是“深戒一家集权,力主八家分权”,因此有了八旗制度,而后金(大清)很明显属于是独特的分权旗制国家,使清朝走上一个错误的道路。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看出“八家分权”的弊端,因此开始一系列改革从而进行中央集权。使清朝从分权之路走上中央集权之路,开始步入正轨,打下了基础,才使清朝日后有实力入关夺取天下,从而有了过二百年的大一统封建政权之清朝。

当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家分权”局面不是一代人就可以改变过来的,从皇太极开始,直到雍正时期,才彻底将“八家分权”的后遗症根除。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努尔哈赤“八家分权”的历史鲜为人知呢?

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毕竟留下的是“八家分权”,类似于共治的局面。而清太宗皇太极却对这种共治制进行改革,开始了中央集权,等于是以子改父,这在逐渐接受汉文化的大清政权来说,多少有些不光彩,所以对关于“八家分权”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删除。

即使是有相关记载,也是语焉不详。诸如清高宗乾隆四年修订的《太祖高皇帝实录》,对当时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记载的就很是模糊,甚至有不通之处。

因为相关史料删除的删除,修改的修改,真正有料的记载少之又少,所以自然是鲜为人知了。

由此可见清朝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不只是将“八家分权”改为中央集权。接受汉化以后,更是懂得扬长避短,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和打扮历史。

参考史料:清史稿、东华录、清史录、清史讲义等。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鲜文化 | 城、宫、市、驿,唐朝悬疑剧真正的“创作者”?(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喵族码字员:徐小怪探寻大唐。若问古代哪个时期最令人神往?大唐当仁不让。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存在,大唐国力鼎盛、经贸繁荣,文化璀璨,不仅有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记载,亦有无数能人异士的精彩传说故事。这无疑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其中,又以悬疑探案类的作品颇具代表性。从梁冠华主演的《神

  • 清朝发现“小人国”,小人平均身高20公分,国王的坐骑是只“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许多,在西方,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关于小人国的描述,比如著名的小说《格列佛游记》,第一卷就讲述了主人公,冒险来到了小人国,并在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其实除了西方有小人国的故事,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关于小人国的描述。据说在我国清朝时期,有一个叫做仇端的

  • 李白:长安,我要走了|阅读时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 戴敦邦绘白居易《长恨歌诗意图》(《唐诗选》插图) 李白被斥去朝 作者|安旗来源:原鄉書院(微信公众号)李白总算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待诏翰林三年来,他第一次不是侍候皇帝洗澡,不是侍候娘娘赏花,不是为梨园配词,总而言之,不是为帝妃们吃喝玩乐效劳,而是为朝廷起

  • 清朝官犯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捐资赎罪”?从史料分析该制度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被发配新疆的犯罪官员,从主观上希望早日被释放回归,而他们的“捐资赎罪”实际上也促进了大清朝西北边防建设、新疆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新疆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朝建立之初,凡是犯罪的官员,不管被判处的是笞杖徒流杂犯死罪等中的哪一种,都可以通过捐资赎罪。这种情况持续到康熙朝,清

  • 乾隆七世孙现身吉林,身穿清朝龙袍参加祭祖活动,博人眼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至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隆裕太后剧照清朝覆灭后,皇室族人被和平遣散不过,相比较起以前的朝代,清朝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朝代。因其亡国之后,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杀戮,清朝皇室族人基本上都被和平遣散了。如此待遇,可谓是足够和平和幸运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皇室的后裔也逐渐融入到了普通劳

  • 乾隆临终嘱咐永琰不要杀和珅,和珅自尽15年后,永琰明白父亲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清史稿》中嘉庆皇帝处置和珅的记录。和珅和珅能够在乾隆朝崛起,离不开乾隆皇帝的支持,同样与他的能力有关。和珅从来不是大字不识的笨蛋,他的能力在刘墉、阿桂等人之中,属于佼佼者。但是能力大,并不代表人品好,和珅有才无德,最终落得身死的下场。乾隆皇帝病重时,还嘱咐十五阿哥永琰:“和珅有错,但是你饶他一

  • 唐代杰出诗人——铸铜杜牧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

  • 延禧攻略中乾隆和富察皇后的爱情感人至深,在历史上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有两代有名的明君,一个就是康熙皇帝,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乾隆皇帝,随着一部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乾隆皇帝就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不过这一次人们关注的则是乾隆皇帝的感情生活,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大多都是非常博爱的,每一个皇帝都会有着很多的嫔妃,每一个妃子都是皇帝拉拢权臣的工具,当然乾

  • 《贞观政要》:唐太宗屡有疑惑,魏征明辨是非,答疑解惑,得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青源阳阳 翻看《贞观政要》,学习古人智慧,领略先人风采。 《贞观政要》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佳作代表之一,关于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事迹,在这本贞观政要之中,详细记载。唐太宗于武德九年八月继位,改元为贞观,也就是这篇贞观政要的真正来源。这本书汇集了诸多学问,将皇帝的日常决策,乃至于疑惑和决断,都一

  • 晚清大臣曾国藩,年幼竟遭到小偷嘲笑,他为戒色还想出个奇葩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是人就都会有欲望,只不过有的人意志力强所以他们就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过大多数的人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我们也就一直都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还有一种人他们不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们还会被欲望所控制,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种人还存在很多。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