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人口有多少呢?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人口有多少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94 更新时间:2024/4/7 15:07:35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人口有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初的时候,北京的城市人口还只有9.6万,洪武八年(1375年)的时候是14.3万人。到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当上皇帝,为了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方便抗击蒙古人的南侵等,朱棣就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史上称之为永乐迁都。

迁都后,北京的地位也就陡然提升了,朱棣将北京城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各城安排兵马指挥司,隶属都察院,户籍人口也属该机构管理。

之后,随着移民政策的不断推进,北京城的人口也就不断增加,到嘉靖年间后期至万历年间初,北京城的居民约13.4万户,以每户5口人计,此时期的京城总人口约68万人,还要加上驻京的军人和宫中各种服务人员,到明朝后期,京城人口就已突破80万大军了。

开始是揽人进来,进行填充,现在皮球涨了,也该瘦瘦身了。于是,朝廷从弘治年间开始,就着手疏解京城人口,进行人口调控,将其控制在一个适宜的数字上。

那么,朝廷是如何调控人口的呢?

首先,是对当初从外地移民到京城的部分人口进行劝返。当初会出现移民涌入,也是因为朱棣刚刚搬过来,想稳定自己的政权,于是进行了大量的屯兵、屯民,一下子涌入了上万户。

但随着他政权的稳定,人口也达到了合理的数目了,朝廷就寻思着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给都城瘦瘦身,毕竟人多也不好管理嘛。于是这些当初移民过来的人便成了朝廷的主要目标了。

当然也不能白白地把人赶回去,否则这跟过河拆桥有什么区别,就像拆迁要补偿一样,让他们回去,也会给他们相应的补偿,居民的原住地有多远就给多少相应的盘缠,还有一些安置费,所以,也有很多人愿意回乡,其中来自山西的移民居多。

其次

,朝廷让大量的外迁京畿卫所军士去边戍屯居。这些军士呢,也同样是当初迁移过来的,而且数量十分庞大,军士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自然不能随便遣散,他们用处大着呢,分派到各处去驻守防御,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既能纾解人口压力,也能加强防范。

不过这些卫所军士灵活性比较高,他们亦兵亦农,镇守在长城沿线的九个军事重镇边上,战时打仗,和平的时候便搞搞农业,种种庄稼,养养牲畜。现在北京周边地区那些以“营”“堡”“卫”等作为称呼的地名,有很大一部分也和当时的这些卫所军士有关。

最后

的举措是整治关厢,遣散游民。这“关厢”,笼统来讲,就是指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居民聚集地。当时朝廷主要整治的是北京城的四个门,永定门、德胜门、西直门、朝阳门关厢,这四个门附近聚集的人口最多。毕竟人流量大的地方生意也比较好,所以人口也原因聚集在这些地方。

当然也不能随意就把人撵走,朝廷规定,没有本地户口的,必须搬离至少百里之外;有房子的可以拆,不想拆可以补贴;有营业执照的,营业者不得超过五人。等等,措施实施下去,没过几年,周边的人口确实减少了很多。

,也一直在进行人口大瘦身,当时京城人口一是关外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居民增多;二是外地来京城谋生的商户增多;三是进京投靠亲友的人口增多。

为了应对北京城“户口日繁,待食者众,无余财给之,京师亦无余地处之”的压力,清政府多次采取了疏散人口的措施。

比如它将部分驻防在内城的八旗兵丁及家眷移至外城或郊外,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和镶蓝等旗分别定居城郊,移内城兵丁携眷分驻。

而随着京城八旗人口的膨胀,其他闲散旗人的生计也越来越困难。京师闲散旗人“举数十万不士、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家,而可以为治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白吃白喝,仗着家里有势力,所以这些闲散旗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视为重点疏解对象,毕竟不为社会做点贡献,当米虫可是要被重点整治的。

要治理这些闲散旗人也简单,要么他们卷铺盖远离京城,要么把他们当作劳动力,雍正年间,也确实弄了许多井田,让无业旗人屯种。

康熙及雍正年间初期

,还有大量外地人涌入北京以谋取生计,这些人被称之为“流民”,这也是北京城人口剧增的一大主力军。于是,朝廷开始对外来人口进行严格控制。

京城毕竟是首都,经济化和各种政策肯定会让许多人挤破脑袋想进来,这个时候,有一张京城户口是多么重要啊,其实这也很像现在大城市的户口,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因为本地户口有很多优惠政策啊,比如买房方面,比如孩子的教育资源分配上面。

户口这么重要,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为了取得“京籍”而行贿受贿的事情,当时就曾出现过“流民”私下里贿赂兵马指挥司官员的事情,朝廷自然是对此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一经发现,那些受贿官员不仅会受到查处,还可能遭到刑罚,而后流放。

还有一个,当时的退休人员,一般也实行回原籍地养老的措施,当然,也有不少人想留在北京的。

比如当时官至东阁大学士的陈宏,因为年老退休了,想要留在北京城,乾隆还亲自到陈府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返乡,前前后后亲自张罗了不少事情,比如为他设酒席饯行,吩咐其他人在陈宏回乡路上要一路进行悉心照料,等等,结果陈宏挺感动的,就带着30多口人回老家去了。

由于对外来人口严格控制,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内外城居民为约为75万人,比明朝盛期的85万人低了许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朝历史上的马邑之围为何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历史上的马邑之围为何会失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是一个令人感觉民族自豪感最强的王朝,与后来的唐朝一样,都是中国五千年以令最鼎盛的时刻。我们都知道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汉朝初期有文景之治积攒实力,后来才有了汉武帝远征匈奴,打败了汉朝数十年来的死敌——匈奴

  • 周武王伐纣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详解武王伐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周武王伐纣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孟津观兵后,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去探听殷商的动向。他们听到探子的3次汇报后得知,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起

  •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有被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有被清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但最为人所乐道的,还是奠定了“万世祖龙法”的商君商鞅和纵横六国,消弭攻秦联盟的张仪。商鞅得遇秦孝公而兴,逢秦惠文王而亡。张仪侍奉惠文王以两度相秦,辅佐秦武王则仕魏自保。两位得赏于国君,却与储君势同水火的谋臣。最终一个五马分尸,生死族灭

  • 她是南北朝最受宠爱的公主,却一生颠沛流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南北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位公主,她备受宠爱,还很美丽,最后却难以逃脱掉厄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陈,也被称为南朝陈,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国家。南陈国祚32年时间,开国皇帝是陈霸先,末代皇帝是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8年,隋文帝发出征讨令,杨广率领50万大军南下攻陈,陈国不堪一击

  • 徐茂公死前为何称自己是大无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徐茂公死前为何称自己是大无赖?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徐茂公原名徐世绩,字懋功。李渊赐姓李,后避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绩成为李世民的部属后,跟随他南征北战,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军阀,在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等到李世民即位后,李

  •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为何清军没有乘机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天京事变指的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分裂,这一事变将太平天国的历史分为了两个部分,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十九世纪的中叶,在西方的一切逐渐来到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的同时,这片大地上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而在这中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太平天国

  • 司马家族好不容易建立西晋 西晋为何在半个世纪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对西晋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家族辛苦四百年创造西晋,为什么短短半个世纪就灭亡了?西晋是司马家族建立的朝代,因为篡权这个朝代得到了不少历史爱好者的谩骂,但是这个朝代建立之后短短半个世纪就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西晋朝廷放错了自己的立场。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势力中的

  • 巴洛克音乐是怎么没落的?为什么没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巴洛克音乐,浪漫乐派,历史解密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畸形的珍珠”,用于形容大约1600-1750年前后的音乐创作,而当时的用意并非出于褒奖,更多的是描绘其在历史发展和接受过程中的独特个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巴洛克时期的乐器逐渐被稳定性更好、音量更大的“晚辈”替代,为了能在大型的音乐厅和剧院达成足够的音量,过去的乐器被遗

  • 吕布和典韦到底谁更勇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和典韦到底谁更勇猛?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典韦在三国中的武将排名之中排到了第三,可见典韦的武力值的可怕。作为曹操的爱将,典韦的存在保护了曹操的安全,也立下了 汗马功劳。话说曹老板带领着大家创业,在兴平元年也就是194年,曹操决定并购濮阳,提升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税收。于是大批兵马跟随曹

  • 黄海海战简介 海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打响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甲午战争,历史解密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海战背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