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为什么是一个说话很搞笑的人?孙均为什么不杀秦桧?
如果说秦桧变谐星是为了和《满江红》喜剧特色保持一致的话,那孙均为什么不杀秦桧则是一个稍显复杂的问题。
[var1]
一、《满江红》模仿《英雄》
在《满江红》的末尾,张大、孙均等一帮人在付出几条人命的情况下,终于得到了让孙均独自面对秦桧的机会,就在有些观众认为大反派马上完蛋的时候,先是秦桧替身自杀,然后秦桧真身被孙均绑住,最后孙均在给几位义士火葬后选择带领两个手下策马远遁。
都说《满江红》在创意上借鉴了《龙门镖局》,但至少在这段戏的处理上,《满江红》应该模仿了张艺谋2002年的电影《英雄》。
[var1]
《英雄》的剧情是这样的:为了刺杀秦王,刺客无名练成“十步一杀”,在先后“杀”了著名刺客长空、残剑和飞雪后,终于走到了距离秦王只有十步的地方。
就在无名眼看就要完成刺秦计划时,他选择了放弃,“不杀”原因是为了天下。
比较一下《满江红》和《英雄》,在这个桥段上的主要差别只有两点,一个是张大他们真死,另一个是假杀长空残剑飞雪,一个是孙均远走,另一个是无名被射成刺猬,但在刺杀这方面的故事结构几乎一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满江红》这是模仿了《英雄》。
[var1]
笔者认为,《满江红》只是模仿了《英雄》的故事架构,而在内涵和逻辑上则是一塌糊涂难以自圆其说,照猫画虎反类犬。
从影片创作角度讲,《满江红》和《英雄》都不可能“杀秦桧”和“杀秦王”,因为历史上这两位著名人物的结局不是这样的,你改编了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过不了审不说,也把故事搞砸了,观众不会信。
所以,《满江红》和《英雄》都要解决一个自圆其说的问题,怎么能把“不杀秦桧”和“不杀秦王”说明白并说出道理,才能让观众信服。
[var1]
二、《英雄》为什么不杀秦王
《英雄》里第一个能杀秦王却选择不杀秦王的是残剑,他在距离刺杀秦王只剩最后一下的时候放弃了,之后他遇到无名,给无名写了两个字“天下”,无名也感悟了,于是他也在刺杀秦王的最后一步放弃。
这个故事设计的优点很明显,不杀秦王,让他终结四分五裂的天下,实现车同轨书同文,有利于苍生,符合我国传统大一统的思想,也符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定论。
对于电影来说,不杀秦王的结局观众肯定会认可,甚至于放到国外连国外观众也认可。
[var1]
但是,这个故事情节同样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是逻辑问题,残剑不杀秦王是他攻到大殿之后的事情,选择不杀也许是一时的感悟。那无名是什么时候感悟的呢?
如果无名在残剑给他写下“天下”时已经感悟,他为什么还要去?甚至为之付出生命。
我们只能认为无名的内心还有一层思想,他做了作为赵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他在走了九十九步之后放弃了最后一步,为此他甘愿受死,以此向赵人赎罪,也顺带帮秦王解决了一个法度问题,刺杀秦王的下场必须死,这是法律。
这一点电影里表述比较少,因此网络上有观众吐槽,但这个故事逻辑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拍得那么明显罢了。
[var1]
另一个是时代局限性问题,春秋和战国存在了几百年,光赵国的历史就有近二百年,那么,作为赵国人,无名他们能深刻领会到大一统的重要性吗?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性吗?
张良被后世推崇为比诸葛亮还强的人物,韩国的历史和赵国差不多,连张良这样的杰出人物都跳不出时代局限,把全部家产用来刺杀秦王,他尚且如此,无名和残剑两个剑客就能跳出这种局限性?
综合来看,《英雄》的“不杀”虽然存在时代局限性显得有些假,但这个故事的逻辑是正常的,三观是正常的,英雄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也是很完美的,所以《英雄》可以称之为一部经典电影。
[var1]
三、《满江红》为什么不杀秦桧?
再看《满江红》,你会发现“不杀秦桧”在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
不杀秦桧是要让《满江红》这首词流传千古?问题是,全军已经听到了,就算你杀了秦桧,也抹不掉全军将士的记忆。
不杀秦桧是让他遗臭万年?问题是,秦桧遗臭万年的主要原因是用“莫须有”害死岳飞,这件事已经发生过了,即使孙均杀了秦桧,也不会把秦桧洗白。
所以说,《满江红》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不杀秦桧,观众也看得云里雾里,虽然都知道秦桧不能杀,杀了就不过审,但作为电影你也得把故事讲出合理性吧。
[var1]
四、不杀秦桧的三个办法
其实,《满江红》也能够讲清楚为什么“不杀秦桧”,有三个方法:
为了顾全岳飞的名声
岳飞一辈子忠君报国,宁愿被杀也不造反,而秦桧是当朝宰相,代表着皇权和国家,如果孙均把秦桧杀了,刺杀当朝宰相的罪名还会被扣到岳飞头上,也就有了“报私仇”的瑕疵。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在孙均不死的情况下,不杀秦桧的最好理由。
[var1]
为了南宋的和平
宋金和议虽然被后世认为是投降,但在客观上也确实让南宋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结果南宋的经济实力在巅峰期居然能够和北宋看齐甚至超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非常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感谢宋金和议。
但是,如此一来,一方面也让孙均他们像无名一样跳出了时代局限性,而且也太像《英雄》了。另一方面《满江红》也就成了结结实实给秦桧洗白的电影,就算过审,肯定也会被广大观众和网友骂死。
所以,这个理由和《英雄》相似,但使用起来的代价太大。
[var1]
孙均死了,杀不了秦桧
在笔者看来,《满江红》的最佳结局应该是这样的,孙均让秦桧替身朗诵完《满江红》后,岳飞的词流传百世。秦桧替身自杀,孙均在惊愕之下被突然跑来的侍卫按住,这时候真秦桧缓缓从屋外进来,一脸阴翳看着孙均:岳飞尚且死在本相手下,何况尔等。
孙均一笑:《满江红》留下了,死而无憾。
如果是这样的结局,不仅让故事逻辑可以完美自洽,同时也能让电影的主题更加质感:肉体可以被消灭,但精神永存。
青史留名的是岳飞,电影里再现的是孙均和张大等人,有呼应,也有传承,完美。
[var1]
总结一下,《满江红》在如何处理“杀和不杀”这个问题上,显然是借鉴和模仿了《英雄》,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满江红》并没有模仿出《英雄》的内涵,导致最后出现了一种“照猫画虎反类犬”的尴尬,故事没法自圆其说,主题也变得有些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