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自古作为祖国大陆的东南门户,拱卫着祖国东南海疆,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却曾经几度分离。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开来,并在台湾建立殖民地,推行奴化教育。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建立了政权,而由于当时南明作为明朝的延续并没有灭亡,以及大顺、大西政权的存在,清政府并没有立即收复台湾。
1661年,南明政权大势已去,郑成功率部渡海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此后台湾在郑成功及其儿孙的治理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时间转眼来到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在平叛了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基本建立了全国政权,此时台湾问题便摆在了康熙面前。台湾历经郑氏家族三代经营后实力不容小觑,因此清军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准备工作。其间,福建总督姚启圣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对出兵台湾的领导权展开争夺,最终以施琅获得完全指挥权告终。与此同时康熙二十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其孙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台湾政权内部开始动荡。清廷认为此时时机成熟,命施琅在福建训练水师,以备攻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军澎湖,经过一番争夺战,施琅大获全胜,郑军战败。攻占澎湖后,施琅考虑到台湾水道险恶,继续进军较为困难,决定采取心理战术。他在澎湖张榜安民,禁止抢劫杀戮。同时派人将郑军俘虏送回台湾,并给予治疗。
另一方面,施琅积极联络郑军内应,掌握了较多线索。此时台湾已人心惶惶,同年七月十三日,施琅率部在台湾登陆。眼看大势已去,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向清军投降,剃发易服,清军彻底统一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