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皇帝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

古代皇帝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68 更新时间:2024/3/17 19:53:00

古代皇帝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皇位继承方式上采取“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之后,历朝历代大多采用这种皇位传承方式。依靠这一套传承方式,皇位得到了延续。

立嫡长子不立贤明,实际上也有不少弊端。皇帝的众多儿子,各个儿子才能和性格不一样,嫡长子未必是最优秀的那一位,甚至有可能是能力较差的那一位。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不少能力不够的嫡长子。

晋惠帝司马衷本来是司马炎的嫡次子,兄长司马轨去世之后,成了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不仅不优秀,而且还是一位有智力缺陷的皇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司马炎最终还是确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衷即位之后,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最后出现了八王之乱。司马衷在位期间,西晋逐渐走向了灭亡。如果司马炎改立其他皇子为皇太子,西晋的国祚可能会更长。

嫡长子继承制的缺点非常明显,一不小心就将皇位传给了能力不够的皇子。既然嫡长子继承制有缺点,为什么皇帝不改变这种状态,改立贤子呢。

其实古代不少皇帝在选择皇太子人选的时候,会有多种考量,比如在嫡长子、贤子、爱子之间徘徊。刘邦晚年曾经出现“换储事件”,刘邦在嫡子和爱子之间不断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嫡长子刘盈。刘邦的“换储事件”,间接导致戚夫人母子惨死。当然古代也有一些皇帝不立嫡长子,而立其他儿子,比如唐太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最终即位成为唐高宗。

古代不少皇帝都不是嫡长子,比如汉文帝、汉昭帝、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既然古代有这么多非嫡长子的皇帝,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并非牢不可破。那么为什么古代还要立“嫡长子”呢?

嫡长子继承制固然有缺点,但是优点也非常明显。总得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多于缺点,否则也不会成为古代最主要的皇位传承方式。

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是父死子继的一部分。商朝时期,王位的传承方式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西周时候,基本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之初,实际上与宗法制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论基础。宗法制度下,君主的后妃、儿子都做到了长幼有序。君主的众多后妃中,皇(王)后的地位最高,相当于是君主的妻子;其他妃子只相当于君主的妾。

妻妾地位差距明显,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有一定差距。皇后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妃子生的儿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之后,历朝历代也基本上延续这种制度。儒家学说更加注重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从思想方面强化了嫡长子继承制。随着宗法制和儒学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度带来的“正名”理念也深入人心。

人心所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王朝的命运,皇帝不得不考虑人心。嫡长子成为储君名正言顺,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皇帝为了后世皇位的稳定,自然也不会轻易挑战嫡长子继承制。选择一个能力较低的储君,总比选择不被正统接受的皇帝要强得多。

拥有皇位继承资格的皇子可能是嫡子、贤子、爱子等。只要是皇后所生的儿子就是嫡子,皇帝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嫡子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母亲是不是皇后。贤子和爱子的判断标准就比较多,也比较主观。爱子就是皇帝喜爱的儿子。这个儿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不少皇帝也想立爱子为皇储,比如刘邦与爱子刘如意、明神宗与爱子朱常洛、道光帝与爱子奕?等。爱子判断标准非常主观,而且也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贤子的判断标准也很多,也比较主观,到底谁是贤子真不好说。有的皇子可能真得比较贤德,有的皇子可能是有意装贤德。诸多皇子中,可能不止一个贤子。如果要是立贤子的话,到底立哪一个贤子呢?古人无法为“贤”评分,也无法知道哪一个皇子最“贤”。由于判断“贤”的标准不一,而且也比较主观,所以不少皇子都觉自己比较贤。有时候皇帝觉得“贤明”的皇子,大臣们不一定觉得贤明。

相对来说,嫡子的判断标准最简单,也最容易判断。皇帝以嫡长子为储君的时候,大家的参考标准也比较统一,更容易统一思想。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保持皇位传承的稳定性。皇帝的权力太大,对于皇子的吸引力也特别强。如果皇帝选择储君的标准不是嫡长子,而是贤明皇子,众多皇子就有可能发生争夺。没有多少皇子觉得自己不贤明,毕竟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皇子都觉得自己是最贤明的那一个,大臣们也都有自己心仪的贤明皇子。皇子们会为储君之位展开争夺,大臣们也会相互倾轧拥护自己支持的皇子。

康熙晚年的时候,废黜了皇太子,众多皇子都看到了争夺储君的希望,于是出现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皇帝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位君主,自己可以安然离世。有些皇帝因为无法摆平皇子夺嫡,最终不得安享晚年。杨坚没有摆平各个儿子,最终前太子被杀,自己也死于非命。李渊没有处理好三个儿子的关系,最终出现了玄武门之变,自己也被迫让位。杨坚和李渊之所以晚年不得安宁,很大方面因为没有处理好嫡长子和“贤子”之间的矛盾。

如果贤子被立为储君,并顺利登陆,其他皇子也有可能挑战他的权威。嫡长子继承制有固定的标准,其他皇子不服气也不行,顶多其他嫡子还有机会取而代之,庶子则没有任何机会。大部分皇子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储君,也就安心做一个太平王爷。嫡长子继承制度保证了皇位安定有序的传承,这种方式也保证了王朝长期延续和国家统一。

不少少数民族和国外政权,没有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导致皇位传承次序不明确,最终出现了残酷的皇位争夺战。由于争夺皇位,统一的蒙古帝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统一的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三个国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皇帝无法处理好嫡子和贤子的关系,最终导致政权不稳定,甚至骨肉相残、王朝覆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生下大清最后一位皇子,为何还被降位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她生下大清最后一位皇子,为何还被降位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她就是咸丰帝的玟贵妃。玟贵妃徐佳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满军正黄旗人,其父是领催诚意,所谓领催,是清代的一种官名,地位并不高,据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记载到:“至于八旗禁旅,虽分隶八都统,然惟骁骑营之马甲、领催、匠

  • 高力士身为冼夫人的第六代孙,为什么会沦为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宦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宦官都是贫寒家庭出身,但根据史料记载,高力士是名门之后,是冼夫人的第六代孙,那么他为什么会沦为宦官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冼夫人的丈夫名叫冯宝,他本是北燕的皇族后裔,其先祖在北燕灭亡后流落到了南朝。普通八年(527年),冯宝被梁武帝任

  • 大富豪范蠡是怎么经商成功的?他的经商之道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富豪范蠡是怎么经商成功的?他的经商之道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范蠡本来是越王勾践手下的一名谋士,他曾经协助勾践打败吴国收复失地。但是,在庆功的时候范蠡发现,勾践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人。传说他带着西施趁着月色逃离了越国,来到了当时的齐

  • 邢国的疆域有多大?包括现在的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邢国,商朝,历史解密

    辖域地界邢国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西北至井陉,东南至聂北。北至滹沱水及大陆泽北缘,南至古漳水一线。主要城池邢、柏人、南?、聂北、夷仪、邢丘、沙丘、中丘、柏畅、邢邑邢国首都邢、夷仪臣属之国邢国为太行山以东的畿外大镇诸侯和元侯(诸侯之长),具有代表周王朝开战征伐之权,邢

  • 他开放自己的粮仓救助灾民,后来谋权篡位百姓竟帮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文公,宋国,历史解密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不缺富甲一方的人物,但能拿出大多数家当免费帮助平民百姓的富豪不多,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战乱又多,老天爷随时变脸也是常事,百姓哀声遍野。春秋时期,宋国却有这么一个人,拿出自己钱财资助百姓,开放自己粮仓给灾民,最后百姓还派上大用场。宋昭公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美貌如花,大家都

  • 楚怀王为什么呆在秦国也不回楚国 楚怀王是怎么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秦国楚怀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楚怀王为何宁愿在秦国为囚而终,都不愿意回国当国王呢?楚怀王名为芈槐,而秦昭襄王的生母名为芈月,这两人关系可不一般。其实楚怀王从来都没有想过再秦国为囚而终,他被秦国用奸计诱捕以后,一直在想办法逃回楚国,但是最终都失败了。楚怀王跟秦

  • 蜀国实力最为弱小,为何还要频频的北伐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和东吴联合才形成了鼎立局面,蜀国是三国中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国家。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国家一切军政大权均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蜀国最核心的国策就是积极北伐。既然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明显不具备战

  • 元顺帝的生父究竟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元顺帝的生父究竟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迈来迪。延祐

  • 历史上赵曙濮议事件的结果是什么?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赵曙濮议事件的结果是什么?成功了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

  • 关羽为何宁愿投降曹操也不投降东吴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00年,曹操派兵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被带到许都,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