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胥克寻

胥克寻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123 更新时间:2023/12/15 7:13:33

胥克寻(1892—1934),字聘儒,革命烈士,四川省平昌县长垭乡白马村人,幼年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以务农兼贩货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军独立团营长、江口县苏维埃执行委员,独立团副团长等职务;1934年3月23日,在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战斗中,因伤被俘,敌人威逼他逼他说出红军撤退路线,并要他写投降书,他怒斥敌人,断然拒绝;敌人恼羞成怒,将其残酷杀害,时年4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基本资料

名:胥克寻

别名:字聘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巴州江口(今平昌县)胥家湾

出生日期:1892年

逝世日期:1934年3月22日

职业:原红四方面军江口县独立团副团长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简介

胥克寻(1892—1934),四川省巴中市江口区(今平昌县)人,1930年任中共党的秘密交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至川东的梁平、宣汉、大竹和邻水一带活动,在白色恐怖中,多次巧妙地骗过特务,准确无误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党的基层组织。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平昌县城,在家乡秘密组织游击队,成立苏维埃,发动群众抗丁抗捐,牵制敌人。1933年率百余名游击队员在江口参加红军,被任命为江口县红军独立营营长,深入到赤白交界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地方红军武装力量,鼓励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1933年8月为配合红军主力开展“营(山)、渠(县)战役”,潜回长垭、泻巴河等地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秘密建立乡、村苏维埃,兼任苏维埃主席,发动组织群众为红军送军粮、运盐巴。同年10月,“宣(汉)、达(县)战役”开始,率红军游击队痛歼民团,随红四方面军第11师解放达县。

1933年11月在江口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江口县苏维埃执行委员。组建红军江口县独立团,任独立团副团长。同年12月,出席了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抓紧部队训练,积极投入反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激烈战斗。先后率部在达县的江陵、桥湾河、北山场、白衣庵和平昌的青风场等地与敌激战,奉命配合红军主力分队,穿插到敌后,摧毁敌人的粮食供给点。

1934年3月23日,掩护红军主力撤退后,在红录台田家嘴,遭敌伏兵包围,因腿部受伤被俘,受尽折磨后,壮烈牺牲,时年42岁。

胥克寻烈士之子胥光义(1916-—2009),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人物生平

胥克寻,字聘儒,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巴州江口(现平昌县)长垭场胥家湾的一个贫苦农家。其父从事私塾教育,养活5个儿女,克寻为长。他聪颖好学,6年私塾后,因家境窘迫而辍学,帮助母亲务农。他克勤克俭,日耕夜读;克寻婚后为养家糊口,遂农忙种地,农闲经商做杂货小买卖,往返于江口、达县、梁平、万县、重庆、涪陵一带。

1926年,胥克寻在达县城做小生意,见一些青年教师在茶馆、街巷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宣传国民革命。他要来一份传单,一路上向人们宣传革命,揭露军阀的苛捐暴政……胥克寻从这种质朴明白的语言中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回家反复教儿子熟读那几句话,胥克寻决心去拜会那些进步人士,寻求革命真理,誓做一名解放劳苦大众的战士。

1929年春夏之际,胥克寻欣闻李家俊、维舟在川东组织武装起义,他从速前往参加。不料,刚入万源境内就被清乡队跟踪,他只好转身脱险,另去周口(蓬安县)买盐巴,得知邝(邝继勋)部在蓬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胥克寻担着货担,急忙赶至起义地点时,邝部已转到营山境内。他又日夜兼程至营山,部队已去了达县、梁平。救灾胥克寻辗转追踪途中,传来了邝部起义失败的消息,他只好转身回家。胥克寻虽然所愿未遂,但追求革命矢志不渝。

1930年夏天,胥克寻又再次去南充买盐巴,途径营山县清水场附近,得知此地有中共地下党活动。他通过各种关系,接近了杨克明同志,一起做布匹生意。他向杨倾吐了自己寻求革命的艰辛,渴望进步的衷情。不久,胥克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见胥克寻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且身材魁梧,机智灵活,便分配他担任党的秘密交通员,活动在重庆至川东的梁平、达县、宣汉和邻水一带。他在白色恐怖中,曾多次准确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党的基层组织。

1931年冬至1932年春,胥克寻的行踪受到当地劣绅的监视,处境十分危险。他曾几次借做生意,去达县、宣汉一带,找王维舟联系工作,但终因没摆脱敌人的跟踪而未联系上。他干脆在家乡组织群众“吃大户”,配合通江、南江的农民抗捐斗争。他半夜三更往返几十里,去外地张贴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等标语,进行宣传民众的工作。

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和江口(今平昌)。胥克寻日夜盼望红军解放自己的家乡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嘱咐自己的长子胥光义及李洛海等人经板庙场,冲破刘存厚、杨森和民团的封锁线,赶到通江给红军送情报,并参加了红军。胥克寻在家乡坚持斗争,继续力量,在山沟里秘密组织赤卫军、少先队。并发动群众扛丁扛捐,牵制敌人。当红军粉碎敌“三路围攻”胜利后,胥克寻组织起来的百余名赤卫军在江口与红四方面军第11师政治部接上头,集体参加了红军。胥克寻如实地向红军师党委领导汇报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师党委鉴于他有地方工作经验,对本地情况熟悉,为便于开展工作,任命胥克寻为江口县红军独立营营长。

胥克寻任营长后,深入到赤白交界的地方,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地方红军武装力量,鼓励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为配合红军主力开展营(山)渠(县)战役,克寻又潜回家乡长垭、泻巴河等地,秘密建立乡村苏维埃,并兼任苏维埃主席。敌人四处通缉捉拿他,但他无所畏惧,在群众的掩护下顽强地坚持斗争。直到宣(汉)达(县)战役开始,他才在敌人眼皮底下,率领红军游记痛歼民团,旋随红四方面军30军解放达县。

1933年11月,江口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胥克寻当选为江口县苏维埃执行委员。按代表大会决议:“全县成立两个独立团,每个区成立一个独立营,每个区干部,发动100人参加红军”。他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深入到全县各地去组织革命武装。在短短两个月内,他组织了近600名红色战士,集中于江口训练,为江口县独立团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胥克寻被提升为江口县独立团副团长,并在这年12月11日出席了中共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他遵照大会通过的“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党、政、军、民全力投入反围攻斗争”的决议,积极投入反湘“六路围攻”的激烈战斗。他先后率部在白衣庵、青凤场和达县的江陵溪、桥湾河、北山场等地多次与敌激战。在转战中,胥克寻在梓桐庙、红云台两次见到徐向前亲临前线视察阵地,指挥战斗的情景。

1934年3月12日,敌人集中四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发起猛攻。在这紧急时刻,胥克寻奉命挑选六七十名勇士配合红军主力分队,穿插到敌人后方“尖山子”(达县与平昌交界处),摧毁敌人的粮食供给点。

尖山子易守难攻,守寨敌军的头目是胥克寻的表兄胡渝德(营长)。胥克寻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决定速战速决,智取山寨,选择敌人防御最薄弱的悬崖峭壁,搭人梯攀上山寨,从齐腰的茅草中钻进敌人堆柴草的地方,一部分战士放火烧山,一部分战士射扫敌人的指挥所。此次战斗,共歼敌官兵百余人。胡渝德被击毙,烧毁敌军粮食10多万斤。当地人主力闻讯赶来增援的时,胥克寻已率部安全返回营地。

敌人的进攻,节节失利,又于3月14日组织敢死队拼命进攻。傍晚,红军进行反击,胥克寻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毙敌数人。在红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敌伤亡达1000多人,红军主阵地岿然不动,敌人集结5个旅的兵力,转向红军东线中段进攻。

这时,红军主动撤出红云台阵地,胥克寻因身患痢疾,组织上要他随部队撤走,可胥克寻坚定地说:“你们人生地不熟,快走吧!我留下掩护大家为好。”他随即将自己的战马让伤员骑走,自己回到战壕里,坚持到次日拂晓,此时,烟雾蒙蒙,他和另一名战友且战且退,阻击敌人,直到红军主力部队走远后,他们才退至红云台背后田家坝,不幸遭敌人伏兵包围。

胥克寻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时,只听见敌人叫喊“抓活的”,他趁敌人惊恐之际,转身拾起两把大刀,步步逼近敌人,终因腿部受伤被俘;敌人劝降无果后,便凶残地用刺刀戳穿他四肢。克寻咬紧牙关,高呼“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匪营长用枪托猛击他受伤的腰部,边捅边嚎叫:“将你剁成肉酱,看你还叫不叫共产党、苏维埃。”胥克寻坚定地回答:“即使我粉身碎骨,也要叫共产党、苏维埃来消灭你们这伙野兽!”

敌人恼羞成怒,遂将胥克寻绑在一棵大树上,喝令五六个刽子手,用大刀横劈竖砍,胥克寻最后壮烈牺牲,时年43岁;胥克寻牺牲后,敌人将他悬尸示众,并狂叫:“谁要参加苏维埃,跟红军跑,就像那位红军长官一样碎尸万段。”

当地群众没有被敌人的恐吓和威胁所征服,几天后,他们将胥克寻的忠骨运回家乡平昌胥家湾埋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深切怀念胥克寻这位为捍卫苏维埃而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并在他墓前的石碑上镌刻着“胥克寻烈士永垂不朽”9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标签: 胥克寻

更多文章

  • 余述生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余述生

    余述生(1915—1993),又名余淑慎,191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乘马四乡王楼村余家细洼(现属河南新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童子团,并担任分队长、中队长,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三营

  • 波·维德伯格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波·维德伯格

    瑞典导演,“新瑞典电影”创始者之一。起初以创作小说起家,在写了挑战伯格曼垄断瑞典电影的批评专著《瑞典电影总论》后,转向电影,通过仔细分析他人作品学会了拍电影。作品特点是对社会问题甚感兴趣,对战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但最著名的作品为《鸳鸯恋》,是一部印象派的浪漫之作。90年代的名作为《教室别恋》

  • 高又明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又明

    (1886~1951)名明德,字又明,晚年号师佛子。陕西泾阳人。12岁时在泾阳巨富柏森家给其子柏惠民做书童伴读,后肄业于三原宏道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四川开始与井勿幕交往。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成为陕西同盟会中的骨干人物。中文名:高又明别名:名明德,字又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

  • 陈力为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力为

    陈力为,计算机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专家。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兼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总工程师。主持并参加了7种不同型号的军用计算机的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10余年来,解决了计算机中文处理的若干关键性和基础性问题。主持制订的国家标准“

  • 袁世钊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袁世钊

    袁世钊(1905-1931年),松江县枫泾镇(现属金山县)人。小学教员,曾在屈家浜和枫泾镇朱家湾第三高小教书,排行第六,人称“六先生”。民国13年(1924年),由侯绍裘介绍加入国民党。后又加入共产党,被任为中共枫泾区委书记,在枫泾、新浜一带发展革命力量。民国15年秋,在枫泾镇成立农民协会,要求“二

  • 江尔逊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江尔逊

    江尔逊先生生于1917年,四川省夹江县人。禀赋薄弱,自幼多疾,故于15岁时弃儒习医。始受业于蜀中名医陈鼎三先生,后又师事著名中医陈逊斋先生及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于中医经典及内、外、妇、儿科及针灸学,悉得真传。中文名:江尔逊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省夹江县出生日期:1917年逝世日期:1999

  • 尚连璧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尚连璧

    尚连璧(1928—2003),江苏丰县人,毕业于江苏省艺术师范美专、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傅抱石、陈之佛等。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有《黄金铺地》等作品,由中央文化部对外文化委员会收藏,并在多国展出。中年后主要

  • 赵洪恩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洪恩

    赵洪恩,男,1937年1月18日生于大连,山东省莱阳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大连水产专科学校(现大连海洋大学)、教授、著名鲍鱼养殖专家、原大连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高级工程师、国际鲍鱼养殖协会理事会会员、日内瓦国际专利工会会员评估师,悉心研究鲍鱼养殖技术,参与制定了皱纹盘鲍国家标准

  • 季观之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季观之

    季观之(1915年-1997年),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讲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顾问。传统功力极深,所画山水集各家之长,从事山水画创作和教学50余年,多次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求灵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东北各地,其山水画作品布局丰满严整,用笔坚实,挺拔,劲健,墨色浓郁,苍润,色彩

  • 邱星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邱星

    邱星,字云泽,别署碧禅轩,浙江吴兴人,1914年2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文联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2010年1月17日下午5点半,邱星先生因病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逝世,终年96岁。中文名:邱星别名:碧禅轩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吴兴出生日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