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美国歌手,作曲家。生于纽约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是民俗音乐学家,执教于哈佛大学音乐系。西格自1935年参加北卡罗来纳民间音乐节之后,离开哈佛校园,与洛马克斯、利德贝利和W.格思里等有名的民歌手为伍,从事演唱、收集民歌与歌曲创作事业。战争期间,他与阿尔马纳克演唱组一起为部队演唱。1949年成立“织工”演唱小组并录制了许多唱片。50年代以后从事独唱。1960年他恢复新港民歌音乐节,并是歌曲杂志《唱起来》的主要撰稿人。美国当地时间2014年1月27日(周一),皮特·西格在纽约去世,享年94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西格
国籍:美国
出生地:纽约
逝世日期:2014年1月27日
职业:歌手,作曲家
代表作品:《花儿都到哪儿去了?》
称号:美国民歌复兴运动之父
人物经历
PeteSeeger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和作曲家,母亲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
1935年参加北卡罗来纳民间音乐节之后,离开哈佛校园,与洛马克斯、利德贝利和W.格思里等有名的民歌手为伍,从事演唱、收集民歌与歌曲创作事业。
1962年,他曾以一曲“花落何处”(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公开表达了对冷战的厌恶。
1992年的费城民谣节上,他集合了65位家庭成员登台合唱。
2014年1月27日(周一),皮特·西格在纽约去世,享年94岁。
作品介绍
他在演唱与创作中,注意赋予音乐以人道主义精神。是美国民歌运动有影响的人物,获得美国民歌复兴运动之父的称号。他创作的歌曲有《花儿都到哪儿去了?》、《假如我有铁锤》、《晚安,艾琳》等。美国民谣歌手皮特·西格著名反战歌曲——《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
这首歌由美国民谣歌手皮特·西格(PeterSeeger)做词.说起来,这首歌还有点来历呢.Seeger是受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一首民歌的启发创作的.
原来的民歌是一位出征战士的妻子唱的摇篮曲:”鹅到哪儿去了?她们到芦苇里去了.芦苇到哪儿去了?芦苇给姑娘们拔走了.姑娘们哪里去了?她们跟丈夫结婚了.(指跟哥萨克人结婚)哥萨克人到哪儿去了?他们上战场去了。””静静的顿河”中哥萨克古歌还唱到: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静静的顿河靠千万孤儿点缀,顿河的波浪本是滴滴父母泪。...
Seeger自己参加了二次大战,接着美国打了朝鲜战争,在西格看来,美国的每一代青年就跟哥萨克一样,注定要上战场。
因此“鲜花落何方”中唱到:花儿到哪儿去了?姑娘们摘走了。姑娘们哪儿去了?她们和小伙子们结婚了。小伙子们哪儿去了?他们成了战士。战士们哪儿去了?他们躺在了每一块墓碑下。墓碑到哪儿去了?被鲜花掩盖了。(青年们被打死了,人们很快忘记了他们,坟场也开满了鲜花。下一代的姑娘们摘下了这些鲜花,却不知道鲜花下面就是坟墓。这些姑娘又同样地和她们的情人结婚,然后这些已婚的青年又离开妻子上战场,如此循环。)“我们何时才能明白啊,何时才能明白?”。
后来的嘻皮运动中,不少反战的年轻人就是唱着这些歌(包括一首BobDylan的”BlowingInTheWind答案就在风中”),四处流浪。生命短暂,鲜花易逝.所以死于战场上的年轻人的坟墓总是和鲜花香草这样的东西相连,”啊,朋友再见”中:”如果我在战场上死去,请把我埋在山岗,上面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斯卡布罗集市”中也是如此.
PeteSeeger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和作曲家,母亲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受家庭的熏陶,Pete从小就萌发了对音乐的无限兴趣,并逐渐形成了政见自由的主张。在父亲忙着从国会图书馆转录各类音乐、编辑大量音乐刊物的时候,年轻的Pete却梦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他眼里,音乐不过是一种隐喻和载体,服务于个人乃至社会的自由。以后,他组织了民谣史上赫赫有名的“纺织工”乐队(TheWeavers)。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Pete被列入了黑名单,可幸运的是这时他遇到了爵士、布鲁斯音乐发掘者约翰·哈门德(JohnHammond)这位颇具慧眼和胆识的伯乐签下了这支乐队。从此,PeteSeeger开始了他半个世纪的音乐之旅。
从最初的“纺织工”乐队起,Pete就坚持制作纯正的民谣。这一点反映在他选用的乐器上,即便在日后,民谣被普遍化的阶段里,他依然矢志不渝地使用着原声吉他与班卓琴。确实,要配合他清澈、透亮的声线和时疾时缓、富有张力的演唱风格,复杂远不如简单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创作上,他反对制造权威,主张音乐的魅力在于富有个性色彩的诠释,这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态度令后世的音乐家敬仰不已。最让人叹服的也许应该是Pete的现场表演,他总爱在歌曲中**白口,准确地说是与听众的交谈——从街角的艳遇到童年的回忆。这样,演唱者与听众间就不再停留于单向的“施”与“受”的关系。Pete用他顽童般的调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常青的记忆。
纵览PeteSeeger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世界各地贫苦人民的体恤与关怀,还有那份作为民谣歌手与生俱来,而又忠贞不渝的对正义与自由的呼唤。1962年,他曾以一曲“花落何处”(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公开表达了对冷战的厌恶。这一大胆而又叛逆的举动所付出的代价是,Pete被禁止参加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ABC-TV)举办的民谣演唱会。但是,当一代代人一面马不停蹄地感受到来自经济大萧条、干旱、核威胁的恐慌时,一面也在PeteSeeger的音乐里找到了生存与面对的勇气。甚至在南非种族隔离的血色天空下和三K党出没的田纳西州的阡陌间,都有过PeteSeeger无惧的身影。
无奈的是,民谣歌手们天生学不会政客们那套纸上谈兵,面对生灵涂炭的悲剧,他们奉献的仅仅是用精美旋律包装下的一剂安慰剂——人,又怎么可以依靠钻木取火来融化冰冷坚固的现实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Pete的反抗是顽强的,同时也是苍白无力的,剩下的只有成熟地学会用音乐来调和多舛的命运,而不是去反抗。也许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晚年的Pete如同一艘迷途知返的航船,不断远离狂热,驶向宁静的音乐本身。他开始为孩子们写歌,与其它歌手乃至歌迷切磋沟通对音乐的理解以及组织举办民谣艺术节。1992年的费城民谣节上,他集合了65位家庭成员登台合唱,那种手足同堂、亲密无间的场面堪称民谣史上的经典瞬间。
个人生活
家庭
谈到PeteSeeger对后世民谣艺术家的影响,不可忽略的是他的妻子ToshiSeeger(托施·西格)。1950年,Pete与Toshi在一间可以俯瞰哈德逊河(HudsonRiver)的小木屋中共结连理。这对热忱与慷慨的夫妇吸引了不少造访者,每每使小木屋洋溢温情与火花四溅的旋律。这间小木屋渐渐成为许多美国音乐家由南向北寻求灵感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社会评价
1996年1月17日,PeteSeeger作为60年代的著名歌手入主摇滚名人祠。30年过去了,许多东西都被推翻重新估计,而“我们必将渡过难关”(WeShallOversome)这首Pete30年前的名曲已飘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许多人仍然在太阳底下,一边吟唱它,一边争取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果你相信音乐有超脱自然的魔力,也许PeteSeeger已化身为哈德逊河上空最亮的一颗星,在漫无边际的茫茫黑夜里,照亮了那条由聆听者心灵通向小木屋的捷径。
作为美国20世纪享有盛名的美国现代民歌之父,在演唱与创作中,他特别注重赋予音乐以人道主义精神,以歌唱世界大同、和平、爱情主题的歌曲闻名。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促进社会公正、言论自由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