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探先(1886—1929),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20年代创办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和金陵大学农林科,造就了一批我国早期的农林科技教育人才,还在开创江苏教育团公有林、建立植棉总场和开拓我国棉花育种工作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农学会的创建工作,是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和棉花育种事业的开拓者。
基本资料
中文名:过探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县八士桥镇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29年
职业:农林科学
主要成就:创办国立东南大学农科
金陵大学农林科
代表作品:《改良推广全国棉作的计划》
个人生平
1886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09年由上海中等商业学校转入南洋公学。
1910-1915年考取第二次庚款留美,首入威斯康星大学,后转康奈尔大学,专攻农学,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15-1919年回国任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
1919-1921年应华商纱厂联合会之聘,主持棉产改进工作。
1921-1925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农科副主任、推广系主任。
1925-1929年任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兼任江苏省农民银行总经理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委员、农矿部设计委员、江苏教育林委员、中山陵园计划委员、国府禁烟会委员、江苏农矿厅农林事业推广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社理事、中华农学会干事等职。
1929年3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43岁。
过探先: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教授(1921-1925)
过探先,著名农业教育家、棉花育种家和造林事业的先驱者。1887年生,江苏无锡人。191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1915年获康大农学硕士学位后回国。
回国后即被任命为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校长,1919年应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之聘,主持棉花育种工作,1921-1925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农科副主任兼农艺系系主任和农业推广部主任。1925年应聘于金陵大学担任农林科中方科长。过探先一度担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学校工作,同时,他又兼任江苏农民银行总经理,终因工作过分繁重,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23日英年早逝,时年仅43岁。
他的逝世,使中国教育界十分震惊和惋惜,全国12个团体和学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蔡元培先生亲笔写了挽词:
“每每原田,以农立国。画而不进,遂荒其殖。先生念之,奋起致力,造林植棉,科学组织,远近闻风,从者如鲫。一身病歼,鹏搏折翼,威仪俨然,披图太息。探先先生遗像,蔡元培敬赞。”
过探先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农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社是他在美期间,与任鸿隽、胡适、茅以升、邹秉文等留美学者一起发起组织的,并编印了《科学》月刊。1917年他又同邹秉文、许璇、梁希等发起组织了“中华农学会”,并出版会刊。
培养人才
他掌校的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是全国模范中等农业学校,培养出郑万钧、吴福桢、秦仁昌、陈植等优秀毕业生。在先后主持国立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的农林科期间,他广泛聘请从国外学农归来的学者教授,实施教学、研究、推广互为推动促进的制度,使之在作物育种、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园艺与森林等学科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过探先是我国棉花育种与推广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美国植棉专家柯克(Cook,O.F.)等人共同进行“全国美棉品种试验”,引进8个早熟、大铃、短绒、细绒标准品种,在长江、黄河流域8个棉场进行试种,得出的结论对我国棉业生产有重要意义。1921年,他又主持选出了江阴白籽棉、孝感光子长绒棉、改良小白花棉。在此基础上选出一种新的优良棉花品种。后来,为了纪念他,命名该棉花品种为“过字棉”。
过探先目光远大,热爱祖国,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棉纺织业,他说服上海纺织界巨头,拨款给国立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农科作研究费用,使学校得以购置工地和租借农场开展研究与推广工作。他自己积极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改良推广全国棉作的计划》、《爱字棉纯化育种报告》、《中国农业问题》等论文20余篇。
过探先是我国造林事业的先驱者和实干家。他提出了江苏省农林业发展的具体的方案,建议在南京紫金山设立江苏第一林场,在徐州云龙山设第二林场等,他与陈嵘(宗一)先生一起选定江浦县北的老山作为植林研究基地,老山为公有林第一林场,汤山为第二林场。现在老山地区已成为国家自然景观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过探先创始筹划之功不可没。
过探先待人诚恳,办事热心,威望甚高,他先后兼任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委员,总理陵园设计委员、江苏省农矿厅农林事业推广委员会委员等多种职务。他的学生、著名林学家陈植教授说:“先师实为多才多艺,勇于负责,善于人同,知人善任的不可多得的领导人物,惜以操劳过度,故行年不惑,发已苍苍。”“天不假年,遽而长逝,诚我国农林界无法弥补之大不幸也。”他去世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为他手书了墓志铭。
主要论著
1过探先.棉—百科学丛书第八种.
2过探先.棉种选择论,《科学》一卷七期.
3过探先.中美棉异同论,《科学》一卷一期.
4过探先,周凤鸣.爱字棉驯化育种报告,《科学》十卷三期.
5过探先,周凤鸣.常阴沙棉育种报告,《科学》十卷四期.
6过探先.爱字棉常阴沙棉生育状况之比较,《农学》三卷五期.
7过探先,周凤鸣.棉作杂种势力之观察,《中华农学会报》第六十四期.
8过探先.吾国棉种之前途,《科学》六卷一期.
9过探先.说种子,《科学》一卷三期.
10过探先.植物选种论,《科学》一卷七期.
11过探先.谷种改良论,《科学》一卷九期.
12过探先.美国之森林,《科学》一卷十一期.
13过探先.总理逝世三周年纪念参与首都民众植树感言,农林新报128期.
14过探先.论人造肥料,《农林新报》四十二期.
15过探先.余之培养植棉人才方法,《中华农学会报》二卷七期.
16过探先.办理农村师范学校的商榷,《农学》一卷二期.
17过探先.金陵大学农林科之发展及贡献,《金陵光》十六卷一期.
18过探先.农业训育问题,《农林新报》,一一五期.
19过探先.农作物教授大纲之商榷,《农学》一卷三期.
20过探先.中国之农业问题,《农林新报》一五八至一六二期.
21过探先.绥远农业问题管见,《农学》三卷一期.
22过探先.农业与战争,《科学》一卷四期.
23过探先.永久农业与共和,《科学》四卷八期.
24过探先.英国田制之变迁,《科学》五卷五期.
25过探先.吾国棉产问题,《科学》六卷四期.
26过探先.江苏治螟记,《科学》四卷八期.
27过探先.动物之寿命,《科学》七卷十期.
28过探先.制茶法之研究,《科学》一卷三期.
29过探先.北方旱灾实地观察感言,《中华农学会报》二卷二至三期.
30过探先.通泰两属之盐垦事业,《科学》七卷九期.
31过探先.乡民的痛苦与呼吁,《农林新报》,一五一期.
人物事迹
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人们从历史教训中,逐步认识到单纯靠“坚船利炮”、兴办军事工业,不能复兴自强。于是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看待西方的近代文明和科技教育。过探先在梁启超的“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的思想影响下,出国专攻农学,学成回国之后,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农业教育事业。
过探先自1915年回国,一直到1929年逝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发展我国近代农业教育事业之中。他在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担任校长5年,在职期间悉心整顿和改革,并能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师生,发扬民主,尊重人才,既无官僚习气,又无宗派意识,纪律严明,公私分清,建立起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当年江苏省第一农校的办学成绩,经教育部考核结果列为全国农校的模范,声闻遐迩。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成立,过探先被聘为教授,继又兼任农艺系主任、农科副主任,1924年再兼任推广系主任,实现了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理想,对国立东南大学的发展贡献颇多。
1925年过探先应金陵大学农林科之聘,任农林科主任,辞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等职。在他任职的4年间,金陵大学农科的教学、科研、推广事业均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界培养出众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使金陵大学农科成为海内外久负盛名的高等农业院校。1927年国民党进军南京时,过探先一度担任金大校务委员会主席,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
过探先在短短十几年间为我国早期的高等农业教育,在引进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开创大面积造林与植棉事业
过探先在担任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期间,与新回国的林科主任陈嵘一致认为,林科师生为进行科研实习的需要,应有大面积的林场。他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对南京周围无林荒山进行调查了解,终于在江浦境内觅得较为理想之老山。但由于学校财力不足,想到由全省教育经费中抽出百分之一,作为联合开办林场之经费,既可把林场办起来,又能增值教育经费,一举两得。此事得到江苏省长公署教育科科长卢殿虎的赞同支持,即告定案,1916年终于诞生了“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建立管理机构,推定卢殿虎为总理,过探先、钟福庆为协理,陈嵘为技务主任。第一林场,即今日之国营老山林场,当年先设三区,后因工作需要,又增设一区,共为四区,每区面积约5万亩,设置技术员1人、林业工人10~20人,每逢造林季节除了雇佣短工外,林科师生一律停课上山,参加造林育苗工作,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的建立,开创了我国近代大规模植树造林事业的先河。
1919年,过探先应华商纱厂联合会之聘,主持棉产改良工作。考虑到我国新兴的纺织工业需要优质的原棉,而广大人民更需要衣被,他恳切地辞去农校校长职务,虽然全校师生再三恳切挽留,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对师生们说:“我们常说,要改良中国的农业,非实在去做是不能收效的,我现在决定去做了,你们何必留我呢?长久住在这物质优美的环境中,恐将使我一无作为了。”他毅然离开农校,到南京洪武门外,选地建立棉场,使自己处在艰苦创业的位置,从引进新棉种,精心观察,谨慎选择,改良栽培,经过3年艰苦的田间工作,才选出江阴白籽棉、孝感光子长绒棉、改良小花棉和后来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过子棉”。为发展我国新兴的棉纺织业,解决人民衣被不再依靠洋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以他自己的贡献,有力地说服上海纺织工业界给国立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农科提供科研经费,既推动了我国棉花品种改良事业,也促进了东大和金大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创办学术团体
过探先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与任鸿隽、胡适、茅以升、邹秉文等共同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并编辑第一个近代学术刊物《科学》月刊。回国后,中国科学社由于当时会员很少,经费支绌,过探先就在三牌楼自己的住宅中划出一间作为科学社的办公室,经过他初期的惨淡经营,后来中国科学社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学术团体。
1917年1月过探先又与王舜臣、陈嵘、陆水范以及梁希、邹秉文、许璇、孙恩麟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成立我国第一个农业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中华农学会初创时期,过探先利用他的社会地位,不辞辛苦,在军阀混战社会动乱中,千方百计,设法维护和发展会员,开展学术活动,并为中华农学会创办《中华农学会报》,亲自为这个学术刊物写稿,使会报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农业期刊之一。
过探先在创办学术团体,促进学术交流,主办学术期刊,繁荣我国近代的学术研究方面功不可没。他短暂的一生中,仅仅工作了14个年头,却对我国近代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开拓性地发展林业和植棉事业,更给后人留下极为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