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蒋新松

蒋新松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40 更新时间:2024/1/17 11:22:28

蒋新松(1931-1997),男,江苏省江阴人。原沈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共党员。1951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电机系工企自动化专业,1952年9月在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1953年9月因国家教育部撤销派遣计划,返回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1956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65年9月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3月逝世。

基本资料

名:蒋新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931年8月3日

逝世日期:1997年3月30日

职业:自动控制、机器人学专家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机器人事业的主奠基人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1年,蒋新松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一幢紧靠长江边的青砖房里。母亲生下他时,家境贫寒,父亲蒋庭在药铺当过学徒,在皮鞋店供过职,后来多数时间在外谋生挣钱养家,蒋新松受母亲的培养、教育时间更长些。母亲陆素文出身书香之家,外祖父做过考官,可谓知书达理。蒋新松的名字就是母亲给起的。希望他从小像松树一样经得起风雨,长大成为栋梁之才。蒋新松刚刚出生时正值日本侵华,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四处颠簸的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1938年春,蒋新松姐弟5人随母亲从苏北重返江阴,母亲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尽快读书,他进了城北小学,一所创建于道光年间,有悠久历史的学堂。一入学校,蒋新松如鱼得水,最爱学的是数学。勤奋刻苦,蒋新松在小学一直是拔尖的,三年级时经考试科科合格,直升五年级学习。10岁就小学毕业,考入当时县里最好的南菁中学。

1946年冬,当蒋新松正读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时,因家庭经济困难,父亲让他停学去挣钱糊口。母亲虽极力反对,父亲还是把他送纱厂当学徒,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压在心头,直到1948年因工厂解雇工人,他才回家,在亲友支持下又重返南菁中学,以优异成绩读完高中,考取交通大学电机系。

大一刚读完,蒋新松就被学校选中参加华东地区留苏预备生统考录取。他到北京留苏预备部刻苦学习准备。

1953年的一次全面体检发现他患了肺结核,6月组织决定让他回原校学习,沉重的打击让他不知所措。这时他得到了母亲的及时教诲和鼓舞,慢慢地恢复了对人生远大理想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学校学习中。他尤其注重大学的实习课,在电机厂、济南机床厂的毕业设计“多刀自动车床电器驱动系统”被评为“优”。

1956年夏末,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他拿到了工企专业毕业证书,并如愿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北京)工作,在屠善澄领导的小组负责数字计算机存储器研究。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被下放农村劳动。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研究和将来为国家效力及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天津东亚纺厂、石景山钢铁厂、兰州炼油厂等多项工业自动化工程中显露头角,做出过贡献。

1965年他被调到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后改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作,利用靠边站的十年时间在鞍钢工业自动化现场做出了突出成就。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他就被指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规划会,作为自动化学科规划主要执笔者,任室主任。

1980年开始,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走上领导岗位,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在开拓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和产业化建设,在领导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自动化领域工作,在领导沈阳自动化所取得重大成就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逐步成为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蒋新松主编撰写了《机器人学导论》专著及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创办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刊物《信息与控制》和《机器人》杂志,并担任主编。由于他对中国自动化技术跻身世界行列做出了重大成就和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工程院首批颁发的“中国工程科技奖”等奖励,先后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并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器人协会、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生产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科学研究及担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领导职务期间,蒋新松充分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卓越的组织才干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出战略科学家富于创新、攻必克战必果的精神和强大的个人魅力。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于他对事业孜孜以求,疏于自己健康,于1997年3月突发心脏病,3月30日经抢救无效在沈阳逝世。他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国家科委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共中国工程院党组联合做出《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

成就贡献

一、提出、组织并直接负责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及产品系列化工作

1979年经他提议的"智能机器在海洋中应用"被列入国家"六五"重大科技项目,他任该项目总设计师,制订总体方案,并负责部分航控系统的具体设计与装调,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海人一号"样机,1985年12月首次试航成功,并深潜199米,能灵活自如地抓取海底指定物,技术达到了当时同类型产品的世界水平,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七五"期间,任机器人产品开发课题总负责人,提出了在自己技术基础上走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路线,与美国PERRY建立了技术转让及合作关系,研制出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至今已生产6台,3台销往国外,3台在南海平台服役,第一台服役长达7年。该课题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期间,还开发了深潜100米及300米两种轻型水下机器人,已列装部队,并主持水下机器人"探索者一号"的研制,于1994年在南海试验成功,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俄罗斯合作,研制深潜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CR-01,指导并参加了总体初步设计,提出了完整的动力学分析及各种情况下航行探制,1995年8月完成了太平洋深海试验,取得了海底清晰照片,为建立我国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负责组织研制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持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总体和控制算法设计,提出了基于微分分析器原理的轨迹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该成果获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导并参加了"七五"攻关工业机器人的心脏-控制器的任务,提出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化动态联合公司方式,着手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开拓了一批国内市场。领导了装配型动态跟踪移动机器人系统,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核电站检查维修机器人等研制工作,为我国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作出了贡献。

三、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

1983年经他建议,"机器人示范工程"被列为"七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他被聘为机器人示范工程总经理,直接领导并参加了可行性论证、总体设计与实施,仅用了两年多就建成了11个实验室,一个例行实验室,一个计算中心和一个样机工厂,并投入运行,为该中心先后完成科研课题76项并成为我国机器人开发工程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作出贡献。

四、参加制订"863"计划,担任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在组织实施高技术跟踪作出显著成绩。他与专家委员会一起提出了CIMS、智能机器人两个主题跟踪战略目标,制定了整套技术路线,技术措施及组织实施完成了两个主题主体的总体部署,确定了研究开发层次、目标、进度及实验室环境及工程环境建设,型号的立题、设计评审、实施及应用工厂选点等工作,建立完善三级管理体系。至1992年,分布于全国的14个开放实验室、两个工程中心已建成:3个型号五种机器人,已于1994年验收;第一批9个应用工厂中3个工厂作为突破口,已于1994年验收,其的将于年内验收;还完成了一批有国际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自动化领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成果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这一切和蒋新松研究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CIMS主题在以蒋新松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进展顺利,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蒋新松提出CIMS必须推向应用,对中国工厂自动化起到牵引导向作用,搞出结合我国国情有特色的CIMS技术,为增加我国工业的竞争力而努力。他亲自领导并参与全国选点,参加了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评审,并在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阶段,给予具体技术和方向上的把关及指导。CIMS实验工程及北京一机床厂先后荣获1994年度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工厂自动化大学领先奖及1995年度应用工厂领先奖。CIMS比原计划提前八年进入工厂,向全国推广。他在领导CIMS中,最可贵的是每一个阶段,结合国外发展方向及自身的实践,能不断提出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起到了高层次的战略指导作用。他还提出将CIMS方法扩展用于连续生产过程(CIPS),并建议为"八五"攻关项目,得到了国家计委批准作为自动化总体技术立项,进展顺利,已立为"九五"重点推广项目。蒋新松研究员不但是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对新兴的CIMS技术造诣深,而且能博采众长,不断提出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且亲自实践,指导整个自动化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开发,迎头赶上。他带领自动化领域这支队伍使CIMS从一无所有到今天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特种机器人也几乎是从空白发展到今天令人瞩目的水平。

我国机器人学领域著名科学家蒋新松院士1989-1997年曾任实验室主任。近二十年来,实验室在机器人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并在机器人技术前沿探索和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充分显示出实验室具有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在沈阳浑南技术开发区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即是我国的该科研领域的基地。该实验室机器人学研究总体水平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核心和带头地位,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器人学研究基地。

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习研究员、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至今。他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在多种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为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及机器人技术工程化建立了基地;参加"863"计划的制订,自1987年初担任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至今,在组织实施高技术跟踪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他主持完成的鞍钢轧厂1200轧机准停控制、系统复合张力系统,自适应厚度控制系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SXJ-1号,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样机,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300米水深、有缆),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几十篇,主编《机器人学导论》。

主要论著

1蒋新松、刘海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考察报告(一).国外自动化,1980,2(5).

2蒋新松、陈玉、谈大龙等.意大利的人工智能研究.国外自动化,1983,5(6).

3蒋新松.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研究.机器人,1987,1(1).

4蒋新松.第三届高级机器人国际会议及法国机器人研究、开发的评价.机器人.1988,2(4).

5IEEE国际机器人学与自动化会议,亚特兰大,美国,1993年5月2-6日.

6蒋新松.工业自动化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12):26-32.

7蒋新松.信心时代的自动化技术。(世纪之交与高技术专家对话,朱丽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8蒋新松.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及可靠选择的对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7,(2).

9蒋新松,敏捷制造企业.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新华出版社,1997,3.

10蒋新松.人工智能及智能控制系统概述.自动化学报,1981,7(2).

11蒋新松,曲道奎.一种新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式.机器人,1987,9(3).

12刘光军,蒋新松,赵长福.PUMA760切割作业力与位置混合控制,机器人,1988,10(2).

13安宏声,蒋新松.滑动控制理论在海洋机器人动态定位系统中的应用。机器人,1989,11(2).

14蒋新松.机器人及机器人学中的控制问题.机器人.1990,12(5).

15蒋新松.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信息与控制,1994,23(1).

16蒋新松,国宁,刘宝义.大型过程工业自动化全过程体系结构。信息与控制,1994,23(1).

17宋国宁,蒋新松.连续生产过程CIMS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5(1).

18蒋新松.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系统技术的新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沈阳,1995.

19蒋新松.拟实制造.第四届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学术会议(CIMS-CHINA96),1996,5.

20蒋新松.未来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机器人,1996,18(5).

21蒋新松主编.《机器人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人物评价

蒋新松,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战略科学家,他在机器人研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敬业爱国,拼命工作,最后积劳成疾。他的一生有许多闪光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人的生命也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对待生命质和量的态度,从来都是人生观的反映。蒋新松曾经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夙愿。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这是等豪迈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誓言。

蒋新松的生命质量观,实际上是把个人的生命同祖国和科学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了自我生命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的高度统一。自我生命价值是个人生活对自身的意义,它表现为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发展价值是个人生命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它表现为个人生命活动对社会的贡献。人生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来讲更是如此。但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要靠他人、靠社会。但一个人越少向外索取,越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越有的生命价值。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

标签: 蒋新松

更多文章

  • 王克敏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克敏

    王克敏(1876年5月4日-1945年12月25日),字叔鲁。中国近代政治人物,1937年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脑之一。1876年5月4日生于广东,祖籍浙江杭州,曾经中过举人。1900年以清国留学生监督的名义到日本,并担任清国驻日大使馆的参赞。回国后也于外交部任职。中华民国成立

  • 张露萍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露萍

    张露萍(1921—1945),女,1921年农历5月28日,张露萍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张露萍从小就阅读了大量书籍,并在革命爆发后,思考救国救民之路。1937年,在成都读中学的张露萍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四川总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1月,

  • 温世珍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温世珍

    温世珍(1878-1951),字佩珊,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人,出生于仕宦兼地主家庭。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后留学英国深造。回国后,曾在北洋政府担任外交部专员。北洋政府垮台后,温世珍与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等人相勾结,沦为汉奸。1931年6月,在土肥原贤二的指使下,温世珍在天津发动

  • 黄樵松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黄樵松

    黄樵松(1901-1948),字道立,号怡墅,河南省尉氏县蔡庄乡人。原国民党第30军军长,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军人。在抗战中,他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娘子关、台儿庄和保卫武汉等战役,屡建功绩。抗战胜利后,他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8年11月在太原酝酿起义,事泄被捕,被押解南京遭国民

  • 徐复观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复观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

  • 商震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商震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晋绥军早期将领。历任河北省主席、山西省主席,河南省主席。抗战时期的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战后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是少有的在军事,政治,外交上都有突

  • 吴铁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铁城

    吴铁城(1888—1953),字子增,祖籍广东香山,出生于江西九江。早年在江西九江同文书院读书,1909年经林森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任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负责办理与军事有关的工作,后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组织临时政府,制定宪法。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后随孙中

  • 罗明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罗明

    罗明(1901—1987),广东大埔县客家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1928年去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因拥护和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方

  • 左宝贵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左宝贵

    左宝贵(1837—1894),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甲午三英之一。左宝贵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家无恒产。清咸丰六年投效军营,历任千总、游击、副将、广东高州镇总兵等职,并以提督记名。左宝贵治军严肃,重文爱勇,参与镇压过多方起义。清政府

  • 杨增新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增新

    杨增新,字鼎臣,汉族,云南蒙自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历任甘肃天水县知事,河州知州,陆军学堂总办,政绩突出。杨增新多次击退外蒙古军队,保全了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使得新疆在他统治时期未受到到严重的侵略。光绪三十四年入疆,先后任阿克苏、镇迪两道道台(清廷于1776年设镇迪道,于18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