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芦荻

芦荻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34 更新时间:2023/12/30 2:41:43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系。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担任空军记者。1954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泽东主席因患眼疾而无法读书,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毛泽东主席的古籍助读工作。1992年,芦荻创办了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致力于保护小动物。2015年2月3日,86岁高龄的芦荻因病去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芦荻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阳

出生日期:1931年

逝世日期:2015年2月3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中文系

原名:芦素琴

个人简介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的,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期间,她跨过鸭绿江,做起空军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于1954年起,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毕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唐诗、宋词颇有研究。“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毛泽东主席因患眼疾而无法读书,时年44的她为主席侍读古籍。成为毛泽东身边最后一个侍讲学士后因与毛泽东谈“水浒”精神,而遭到江青迫害。

名字寓意

1975年,时为北京大学讲师的芦荻被聘为毛泽东的陪读老师。当芦荻第一次来到毛泽东身边时,毛泽东十分高兴,并亲切地问她:“你大概喜欢秋天吧?”又问:“你为什么叫芦荻?会背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芦荻随口背出了这首诗。毛泽东也很快地背出了这首诗:

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毛泽东背完最后一句时,芦荻顿时明白了,原来这是毛泽东借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幽默诙谐地将自己的名字说出,芦荻看到毛泽东的紧张情绪逐渐平静了,对毛泽东的灵活思维和渊博知识也愈发佩服了。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以“芦荻”为名,表达了她志在四方、无私博大的胸襟。

毛泽东侍读

芦荻说,在她有生之年其实还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接班人,好给自己腾出些时间做学问。她本来已经联系了出版社,打算出几本关于毛泽东与文学的专著,然而,羁绊太多,这个愿望一拖再拖。芦荻老人对毛主席的情感是不一般的。因为,在毛主席晚年行动已经很不方便的情况下,是由她负责替他收拾书架,给他读文学作品的。

毛泽东自1974年春天开始,视力明显减弱了,被医生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尤为爱读古代的诗、文、史。于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东兴和副主任张耀祠,委托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从北大中文系物色人选。没几天,谢静宜就送来北大中文系几位教师的档案,毛泽东说:“就让芦荻来吧!”原来,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很喜欢其中的《触詟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记忆力甚强的毛泽东,当时便记住了文章选注者芦荻的名字。“那时的感觉就像见着了至亲啊,哎呀,反正我不知道我那种感受,就哭起来了,就在那站着流眼泪,当时也不敢大声哭,我就一直抽泣,主席说,‘你喜欢秋天吗’,要是一个人突然在这种场合问你这么木头木脑的话,就觉得还是做梦吧,我没有吱声,后来毛主席笑了,就说,‘你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那首诗吗?’我说,‘我会背。’‘那你背一个。’我就开始往下背,无目的地背,背到最后一句,我才忽然意识到最后一句是‘故垒萧萧芦荻秋’。我的名字在上边,我这时候才意识到了,我就笑了,就觉得很自然,哎呀,这么回事。”

芦荻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之后,芦荻搬到了中南海的一间宿舍里住下;而每当毛泽东想要听古文、讲古文的时候,芦荻便骑着自行车在10分钟之内即刻赶到。

这一段时光中,芦荻亲眼目睹了晚年毛泽东的真实生活,原来心目中的“神”也在逐渐变成一个熟悉的老人。

尽管芦荻与毛泽东的见面仅有12次,但她却因此成为毛泽东身边最后一个侍讲学士。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病逝。此时的芦荻,已经回到北大继续过着属于她的平静生活。只是,对于毛泽东的那份情感却一直珍藏在芦荻的心中。

“人上了岁数,感伤的东西就多了,不能前看多远,就开始回首往事”,芦荻经常会陷入回忆中不能自拔。她想起自己九岁就已经熟读《唐诗三百首》,想起在大学里教书育人,致力于唐宋诗词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芦荻说,自己走上文学这条路,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她说尽管在她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但是父亲是清末的读书人,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那时,会将芦荻扛在肩头,看着满园的杏花、梨花吟诵诗词。

小小的芦荻那时就觉得洁白的梨花怎会如此美丽,也自幼就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即使现在,我窗前也种了杏树和梨树,每当开花的季节,我就打开窗子,让那绽放的花枝伸进我的屋子里来,淡淡的幽香仿佛又让我回到了过去……”

此后,她的母亲、姐姐、兄长,都全力支持芦荻读书。“在我们村子里出了一个女大学生,也就仅我一人而已”,芦荻还是小小地有些骄傲。

文学是芦荻的挚爱,是她一生追逐的梦。为了小动物,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可是在闲暇的时候,偶尔也会想起久违的诗词,不禁热泪盈眶。想起自己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日子。如今,这些朋友大都远离了她。他们不能接受眼前这个头发凌乱、面容憔悴,拖着一条残腿,衣服上沾满猫毛和狗毛的芦荻,他们心中的她应该是沉稳儒雅、悠游闲适,在古典文学方面建树颇丰的大学教授。“可是,如果我放弃了它们,还有谁会记得它们,谁来照顾它们,我放心不下”,几次曾经想要放弃的芦荻最终还是选择了听从心的召唤,决定为了这些弱小的生命付出一切。

保护小动物

1976年,芦荻年幼的女儿放学回家,看到了几个红卫兵正在追打一只小猫,一道鲜长的血印留在小猫跑过的地上。女儿回家后惊恐的描述让这只猫成为了芦荻收养的第一只流浪动物。

同年,在为主席助读工作期间,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南海的鸟,谁也不许动,鸟需要一个家。”这句关爱小动物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芦荻的脑海里。

“文革”结束后,芦荻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大家都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了一部分钱,在附近的农村里租了院子,并请了几个工人来照看救下的猫和狗,从此开始了救助小动物的行动。

1988年,在美国探望留学的孩子期间,芦荻第一次接触到了动物保护法。同时,美国友人在不经意之间说出的“中国存在虐待动物现象”的只言片语深深地刺痛了芦荻的心,在与美国当地动物保护组织接触之后,芦荻萌发了在国内创建类似动物保护组织的念头。

回国之后,协会即开始进入了筹备阶段。1992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同年12月,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登记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

现况

今天,北京市海淀区巴沟南路碧水云天8号楼5单元102室,芦荻整日工作、生活的地方,与满室的动物为伴。她的昨天——几等身的存书,与她的今天——一张折叠床与数不清的动物浓缩偌大北京的一隅。志愿者们进进出出,救助的猫狗们也有了笑的表情。

芦荻的脑海中一直酝酿着几本有关古典文学的书籍,而为了这些小精灵,不得不搁置下。而在在上世纪90年代,她便向媒体提到,她年事已高而要找人接替她会长的职务。

对于保护动物的宣传工作,芦老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她希望青少年对于动物保护,关注的不只是善款的多少和是否参加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希望青少年对周围的事物多一份爱心,学会珍爱身边的

一切,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她坚持不让学生看到过多血腥、残忍的画面,站在一个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用行动证明着她生命永远不变的主题——“爱”。

老人的老伴于2004年去世了,一双儿女都定居在美国,如今形单影只的她终日与小动物为伴。她说,自己已经风烛残年了,对人生已经没什么可眷恋的了,可就是担心没有了她,这些可怜的小动物就又要流浪街头了。

标签: 芦荻

更多文章

  • 段锡朋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段锡朋

    段锡朋(1896年-1948年),1896年生,江西永新人。字书诒。1916年入北京大学政法科学习,1918年发起创办《国民》杂志。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组织学生集会游行,被选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后出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武昌大学历史教授、

  • 李广田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

  • 王步高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步高

    王步高,1947年生,江苏扬中市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本科),曾任中学教师和副校长十余年。“文革”中历经磨难。1984年获吉林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曾在江苏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其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词学研究专业(博士),师从唐圭璋教授。1991年调东南大学文学院,先后任副教授

  • 钟毅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钟毅

    钟毅(1899.9.24-1940.5.9)字天任。广西扶南(今扶绥县)长沙村人。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教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第138师第414旅少将旅长,第84军第173师中将师长。在抗战中多次指挥若定,立过战功,1940年5月他又率部到达河南省边境之苍台附近与日军骑兵遭遇。双方

  • 雷海宗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雷海宗

    雷海宗,字伯伦,一九零二年出生,河北永清县人。一九二七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调整,雷海宗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病逝。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

  • 曾缄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缄

    曾缄(1892—1968)四川叙永人,字慎言,一作圣言,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后到蒙藏委员会任职,工作期间搜集、整理、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藏语情歌。其翻译版本在现行汉译古本中公认成就最高。文革中,曾缄被迫害致死。中文名:曾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叙永出生日期:1892年逝

  • 闻立鹤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闻立鹤

    闻立鹤(1927—1981),又名高克,闻一多先生的长子。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英语系,解放后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闻一多先生遇害时,闻立鹤与父亲在一起,为保护父亲身中5枪而留下残疾。中文名:闻立鹤别名:高克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7年逝世日期:1981年3月13日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立鹤自幼天资聪颖,记性

  • 向哲浚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向哲浚

    向哲浚(1892-1987),湖南省宁乡县双江口人,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归国后曾任北京、法政、东吴等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结束后,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远东国际大审判结束后,拒绝了国民党政府让其出任“最高法院首席检察长”的任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法政大学、上海大夏大学、东吴大

  • 张福平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福平

    张福平,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国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北京市十届、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十四届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

  • 温应星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温应星

    温应星(1887-1968),是第一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广东新宁人(今广东台山),1905年6月15日入西点军校,为我国首批入学弗吉尼亚军校的2人之一。当时为了西点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将军于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