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楠森

黄楠森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4/1/17 15:20:28

黄楠森(1921.11-2013.1),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等职。2013年1月24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基本资料

名:黄楠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富顺县

出生日期:1921年11月

逝世日期:2013年1月24日

职业: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人物生平

黄枬森,1921年11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42年毕业于自贡市富顺二中,同年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转到哲学系,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读哲学专业究生。1950年起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1982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10月北大哲学系百年庆典上,被授予“终身教授”称号,并获巨额奖金;

许多学者闻讯唏嘘:先生的离去,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失去一位大家,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失去一位“好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蔡元培奖”……先生身上的一连串头衔和荣誉,堪称显赫,令人敬仰。而更令人敬仰的,则是他一生取得的学术成就、体现的精神品格。

人物著作

专著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哲学的科学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哲学的足迹》,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人学的足迹》,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黄枬森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哲学概念辨析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高教出版社1998年版(荣获2001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黄枬森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哲学的科学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编

《问题中的哲学》,广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哲学笔记〉注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荣获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版(荣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北京出版社1989~1996年版(其中第六、七卷荣获北京市1991年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一、二、三卷荣获北京市1994年优秀成果特等奖;全书荣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一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荣获2000年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吴玉章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人学理论与历史》(3卷本:《中国人学观念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第1部)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合著

列宁传》,和内容们出版社1989年版

另外还在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论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刊登于《北大学报》1998年第2期)获1999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学术成就

在北京大学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等课程,晚年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同时致力于人学学科的创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指导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

人物评介

为学:终生不渝地坚守

黄楠森一生有许多事迹值得书写,但作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建设、发展,矢志不懈,终生不渝。在有的人看来,这也许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不太灵活”,但这,恰恰昭示了他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对学术志的坚守。

1939年秋,18岁的黄楠森进入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中部学习。在那里,接触并迷上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艾思奇关于正确的哲学是真理,而唯物论和辩证法就是正确的哲学等观点,引导他走上了参与革命和追求进步的道路。

1943年,已成为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的黄楠森转入哲学系,广泛涉猎各种哲学流派,尤其是西方哲学。但他思考得最多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黄楠森来到北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担任理论课助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工作者,他进一步坚定了哲学思想有正确与谬误之分、哲学可以成为科学的观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楠森的学术工作一直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撰写一系列文章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二是与一些同行一起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渗透着黄楠森汗水和心血的《〈哲学笔记〉注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8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学理论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等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陆续面世,黄楠森也成为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晚年的黄楠森在总结自己70年的哲学研究时,特别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指导实践,是因为它是科学的。”

为人:“三宽”并诲人不倦

黄楠森为人谦和、朴实,坦诚,从不做作,虚伪敷衍;其为文也是如此,求真,务实,从不搞花架子,从不哗众取宠。这是黄楠森在人们心目中,被公认的形象。

“宽广、宽容、宽厚”,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翼星教授这样描述:“是个‘大好人,熟悉黄楠森的亲友邻里都这样认为。”“三宽”的“大好人”,可以说是对于黄楠森一生为人的写照。

贯通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熟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黄楠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具备了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功底。然而,黄楠森丝毫也从不盛气凌人、唯我独尊的气势,待人十分谦和、宽容。“有的学生研究领域超出他的范围,他能宽容;有的学生出现了过失,他能宽容;有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他能宽容;有的学生甚至言辞激烈、有些失礼,他也能宽容。”黄楠森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这样讲述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

同为黄先生弟子的徐春,曾这样描写作为“大好人”的黄楠森:“我去前苏联学习时,他为我准备一些美元以资行程;我结婚时,他和师母送我绸缎被面表示祝贺;我生女儿时,他为我送去一只刚出炉的匈牙利烤鸡……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就会感动得流泪,可这在黄先生看来是顺理成章,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许这些生活小事他早就不记得了。”

对于由他亲教、亲带的学生、研究生是如此,而对于不是由他亲自教、带而上门求教的学生,他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到先生逝世的的30多年间,我不计其数地求教黄先生,总是得到他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地耐心教诲。我的硕士论文《人的本质的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得到过黄先生的指教,而我新近出版的《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则更是得到了每每自谦‘我不懂国学’的黄先生的精心指导!没有黄先生的指教,就没有我的《国学三部曲》呀!”原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宋定国这样说,并为黄先生未能看到《国学三部曲》的问世悲痛不已。

他不但对学生如此,对其他人也是这样。记者曾多次聆听过黄先生的发言,并多次约请他撰写文章。他的发言总是切中肯綮、娓娓道来,非常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对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他总是耐心倾听,从不自以为是、武断作结。对于记者对他的文章进行的删改,他从来没有表示不满、予以拒绝,而是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不同意的地方也是和颜悦色地提出来,“与你们商榷”,昭示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标签: 黄楠森

更多文章

  • 洪谦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洪谦

    洪谦(1909.10.21---1992.2.27),又名洪潜,号瘦石,谱名宝瑜,祖籍安徽歙县。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是维也纳学派唯一的中国成员。1909年出生于福建省,早在东南大学求学时,受到康有为的赏识,被推荐为梁启超的学生。后远渡日、德留学,在德留学时师从石里克。1934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

  • 顾孟余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顾孟余

    顾孟余(1888—1972),1888年出生于河北宛平(今北京市),原籍浙江上虞。幼读译学馆,后留学德国,毕业于柏林大学。1917年31岁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德文门主任、继而任经济系主任兼教务长。1925年遭北京政府通缉乃南下广州,12月1日出任广东大学校长,1926年6月辞职,10月任中山大

  • 张敬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敬

    张敬,字少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13岁丧父,家庭生活紧张,幸得其舅(在北京海军部当文书)按月寄款接济,全家得以度日。1923年,张敬考入理工中学肄业(校址在南台吉祥山),学校距己家天皇岭较远,他每日快步往返,晚上在家帮母亲料理家务,并课督3个弟妹读书。张敬在理工学校毕业后,靠北京舅父

  • 傅璇琮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傅璇琮

    傅璇琮,(1933年-2016年),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

  • 张静如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静如

    张静如,男,1933年出生,北京市人。1950年起先后就读于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8月29日21点47分,张静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文名:张静如国籍:中国出生地:北京市出生日期:1933年逝世日期

  • 吴景超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吴景超

    吴景超(1901—1968)中国社会学家。生于安徽歙县;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开展城市经济调查。1935年在国民政府行政院

  • 匡常修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匡常修

    匡常修,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当代著名道士。匡常修道长生前任青岛崂山太清宫住持,还身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山东道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武术气功学会第一名誉会长、青岛市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山东省政

  • 张弦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张弦

    张弦(1934~1997)年,浙江杭州人,原名张新华。1934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修科。1956年11月开始发表小说《甲方代表》,后改为剧本《上海姑娘》拍成电影。1958年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而被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工厂、农村“监督劳动”,辍笔21年

  • 杨光泩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光泩

    杨光泩(1900年—1942年),浙江吴兴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敬业中学,后进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留学美国,获得国际公法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杨光泩从美国留学归来,在清华大学教书,不久进入北平政府外交部任职,担任驻沪特派员。1930年就任中国驻伦敦总领事及驻欧洲特派员。1

  • 萧涤非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萧涤非

    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