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熊大仁

熊大仁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95 更新时间:2023/12/22 22:23:09

熊大仁,1910年3月17日生,珍珠养殖专家。江西南昌人。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基本资料

名:熊大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1910年3月17日

逝世日期:1981年9月9日

职业:科学生物学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在珍珠人工养殖领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研究

性别:男

个人经历

1910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

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5年—1937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动物系研究生。

1937—1941年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1—1942年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授。

1942—1945年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教授,系主任。

1945—1947年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兼广东省海事专科学校教授。

1946—1953年任光华医学院教授,教务长,总务长。

1953—1958年任中山医学院生物教授,教研组主任。

1955年当选中国动物学会广东省分会理事长。

1958—1960年任暨南大学水产系教授,系主任。

1960—1978年任广东水产专科学校教授,湛江水产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

1961年当选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广东省分会副理事长。

1963年当选中国水产学会理事。

1978年当选为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1978—1981年任湛江水产学院教授、院长。

1981年9月9日逝世于广东湛江。

人物贡献

我国现代人工珍珠养殖创始人

熊大仁,1910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一个书香家庭。曾祖父虽因经商致富,却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正途,大力培植子弟入学。其父在唐山路矿学校毕业后,留英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担任教授。母亲虽为家庭妇女,却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熟谙医学知识。熊大仁从小就在这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长。1922年父亲留学归国,在山东济南就职,他随家迁居,于1923年考入德人办的教会学校青岛礼贤中学(今青岛市第九中学)。他除学习必修的德语外,还自学日语,这为以后留日打下了语言基础。青岛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吸引了熊大仁,使他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在学业上非常尊重子女的选择和志愿,熊大仁的爱好因此得到了发展。

1931年,熊大仁中学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由于他学习勤奋,有很强的实验能力,甚得当时生物系主任徐仁极教授的赏识,从二年级起,破例聘他兼任助教。

1935年,熊大仁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旋即自费留日,经推荐免试进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今京都大学)理学部动物系研究室,在动物系主任驹进卓教授指导下研究动物形态、生态及分类。1937年7月,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熊大仁终止学业,携带有关珍珠人工养殖的资料和一套珍珠插核手术的工具归国。熊大仁回国后,经老师徐仁极教授的推荐,被聘为复旦大学生物系讲师。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为联合大学内迁,熊大仁随联合大学到四川重庆。尽管战火纷飞,辗转千里,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不到两年就晋升为副教授。

1941年,他受聘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后又被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聘任为博物系教授兼主任。1945年复返文理学院。他富有正义感,同情和支持进步学生。1942年,他的一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公开抨击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学校当局扣发了这位学生的毕业证书,并要追查其导师。熊大仁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的行动引起社会舆论的震动,终于迫使学校当局作出让步。

广州解放前夕,熊大仁所在的光华医学院院长等人要他一同出国,但他毅然留下来,组织学生护校,迎接解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各次政治运动中,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1958年,被委任为暨南大学水产系主任,他带领学生到广西北海开门办学,从此开始人工珍珠养殖的研究,经过不倦地耕耘,取得累累硕果。1960年,暨南大学水产系和广东水产学校合并为广东省水产专科学校,校址设在中山县唐家湾(今珠海市)。广东省委指派熊大仁前去筹建并任副校长。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他毅然携家离开大城市到偏僻的唐家湾落户,完成了学校的组建工作。1962年,又和师生一起迁校到湛江,先后任湛江水产学院教授、院长。(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

“文化大革命”中,熊大仁遭受迫害和摧残,但他没有停止研究工作,还翻译了《珍珠的研究》一书。打倒“四人帮”后,他得到平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育工作和科学事业。1978年,他赴京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回来后,在湛江水产学院组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珍珠研究室。1981年7月,他从外地考察讲学回来,不顾疲惫;应邀参加广东省少先队辅导员夏令营,讲授海洋生物知识。由于酷暑劳累,心脏病发作,但仍坚持工作。9月8日,抱病接见了湖北、江苏、浙江等省水产研究单位来访同志,又与学院有关人员研究新学期的教学和科研计划。9月9日,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1岁。熊大仁于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国家科委水产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副理事长,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广东分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熊大仁的主要科技成就和贡献是珍珠养殖的研究。

人工养殖珍珠,我国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载:“谢景温云: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经两秋即成真珠矣。”此后,劳动人民又发明了人工养殖佛像珍珠。可惜这些发明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湮没失传。

人工育珠在中国失传后,本世纪初却在日本兴起。1890年,日本岛羽地方有一御木本幸吉的青年,用与我国古代养殖佛像珍珠相似的方法,将圆珠状珠粒粘在马氏珠母贝的壳内,于1893年养成五粒半珠状的珍珠,成为近代人工珍珠养殖的开创者。接着,见濑辰平(1904)和西川藤吉(1907)又养殖成功正圆珍珠。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日本的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到1928年已独霸世界珍珠市场。对此,熊大仁为我国珍珠养殖业的衰败凋零深感痛心,他立志要让珍珠养殖业在中国复兴。在日本留学时,他就着力于珍珠的研究,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回国任教后,他经常给学生讲珍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刻苦研究,不断探索,为重振我国珍珠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我国人工珍珠养殖史的新篇章。

指导海水有核珍珠人工培育

珍珠国际市场上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西珠是西方产珍珠,东珠是日本产珍珠,南珠产于我国南海,尤以合浦

所产珠质最优。周总理十分关怀我国珍珠事业的发展,曾指示一定要把南珍发展起来。1958年,当时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的孟宪德创议在名扬中外的合浦珍珠产地——广西北海(当时归属广东湛江地区)成立珍珠养殖场,并商请当时任暨南大学水产系主任的熊大仁,亲临指导,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专家与工人相结合。熊大仁接受邀请,抱着振兴祖国育珠事业的宏愿,带领水产系学生来到北海珍珠场开门办学,指导培育成功我国第一批海水人工有核珍珠。

当时的养殖场,只有几间简陋的茅棚,几件简单的工具,没有仪器设备,没有科技资料,没有实践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有效地指导试验,熊大仁凭着他对珍珠贝生态学的精深研究,参考从日本带回的资料,编写了《珍珠的养殖》一书,从珍珠贝的生态,珍珠的成因,到珍珠养殖作业每道程序的操作技术要求,作了详尽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关于珍珠养殖的第一本专著。

人工育珠首先要研磨制造出培育珍珠的珍珠核,当时没有磨核机,熊大仁率同他的学生,硬是用二角铲把厚实的蚌壳一铲一铲地铲成了第一批珍珠核,迈出了试验的第一步。插核是珍珠养殖技术的核心环节,熊大仁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方案,先用开口器撑开育珠母贝,用切刀作成插核通道,接着将从制片母贝外套膜切下的细胞小片沿通道送入,再用送核器送入人工珠核。手术要迅速,切口要小于核径,以免珠核排出,而且不能损伤母贝的内脏器官。头几次试验都失败了,插进的珠核不是排出,就是造成育珠母贝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插核位置不正确。熊大仁和技术员、工人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把珠核植进母贝内脏团的结缔组织或生殖腺的部位,是最理想的正确插核位置,从而突破了培育有核珍珠的技术难点。在熊大仁的悉心指导下,1960年,北海珍珠养殖场终于养殖成功了我国第一批海水人工珍珠。之后,熊大仁和他的助手们又不断改进插核技术,使固核率和成珠率日益提高,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淡水无核珍珠养殖的技术难关

1958年,

广东水产学校教师吴教东曾进行养殖淡水有核珍珠的试验,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试验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广东水产学校和暨南大学水产系合并为广东水产专科学校后,1962年春,由熊大仁、吴教东、伟新(后因故未参加工作)、筱洁等人组成河蚌养珍珠小组,熊大仁为技术指导,继续进行淡水珍珠的研究。我国内陆河网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河蚌资源丰富,发展淡水珍珠养殖具有优越的条件。但淡水有核珍珠手术操作复杂,尚未充分掌握,当时一只母蚌只能植核1—2粒,难以大量生产。要让淡水珍珠养殖在各地大量发展,就必须发明一套容易掌握推广,能多植多产的养珠技术。

熊大仁等采取新的植珠技术,在淡水产的背角无齿蚌体内只植入珍珠贝的外套膜小片,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取得淡水无核珍珠养殖的成功。这种无核珍珠手术简单,容易掌握,可同时植入外套膜小片3—4片,有的外套膜小片一块甚至可形成大小珍珠囊8个,每个珍珠囊都可形成珍珠,展示淡水珍珠大量生产的广阔前景。但是,初育出的无核珍珠色泽暗淡,色彩黄浊,质量低劣,没有商品价值。

对此,熊大仁详尽分析研究,发现无核珍珠质量低劣的主因,是由于制片与植片母蚌只采用一种背角无齿蚌,而且其壳内面珍珠层色泽不洁白光泽。根据遗传学的原理,母贝壳质的色泽与所育出珍珠的色泽有密切关系。因此,熊大仁提出,要提高无核珍珠的质量,一是必须选择优质珠蚌作为母蚌,以发挥其遗传优势;二是可以把不同种蚌的外套膜小片植入不同种的母蚌,使各种蚌的遗传优势结合起来——熊大仁谓之“异种移植法”。根据熊大仁的指导,最后确定选取珍珠质优美的背瘤丽蚌的外套膜小片植入三角帆蚌和球形无齿蚌,或用背角无齿蚌的外套膜小片植入球形无齿蚌和三角帆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所育出的珍珠颜色洁白,光泽明亮,符合商品质量要求,淡水无核珍珠的质量问题得到了解决。

熊大仁等人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河蚌珍珠养殖的复兴。1963年,熊大仁等人的研究成果论文《河蚌无核珍珠的初步研究》在中国水产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后,河蚌无核珍珠养殖技术在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大规模推广,使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迅猛发展,年产量已大大超过珍珠国日本。熊大仁等人还发现珍珠的色彩与细胞小片采取的位置有密切关系:外套膜前缘部位的细胞小片,产珠桔黄色;后缘部位的细胞小片,产珠金属光泽色为多,还有金色、红色、红褐色、棕色、紫色等;腹缘中央部位的细胞小片,产珠玉白色。根据这一发现,江苏省一养殖场于1966年试验养殖成功了彩色珍珠。

缩短珍珠养殖周期研究获得成功

常规的珍珠养殖周期比较长,从贝苗养成可供插核的母贝需2.5—3年,插核后养成珍珠又需2.5—3年,整个珍珠生产周期

需要5—6年,成为制约珍珠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原因。1972年,在熊大仁的指导下,开展利用特选溶液处理外套膜小片缩短育珠期的试验。开始时用浓度为2%的溶液对外套膜小片浸泡3分钟后再植入育珠母贝,经过9个月的养育,结果珍珠层的平均厚度达395.72微米,最厚的达591.18微米。而对照组的珍珠层平均厚度只有299.45微米,最厚的也只有542.92微米。试验证实处理后的小片能加速珍珠的形成,并提高珍珠的质量,效果是显著的。此后熊大仁又进一步指导进行处理溶液浓度梯度的试验,经过6个月又25天的培育试验结果,优选出浓度为3%溶液处理过的外套膜小片效果最好,珠层平均厚度达404.97微米,最厚的达624.07微米。这样,1974年后,广东、广西母贝插核后养殖一年就可收获。两省普遍推广应用,经8—12个月育珠期,珍珠层厚度达1000多微米,超过外贸要求600微米以上的标准。

特选溶液处理外套膜小片缩短育珠期试验成功,使育珠期由常规的2.5—3年缩短为1年,大大地加快了珍珠生产。这项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于1978年,熊大仁又着手指导“珍珠贝早春育苗,缩短母贝养成期的试验”,再次取得成功。按常规,人工养殖珍珠贝,是在5—6月间捞取自然海区的幼贝,在养殖区附着放养养成,培育成育珠母贝需2.5—3年。熊大仁指导他的同事们,在冬末1月开始,选用人工养成或天然长成的母贝作亲贝,移养于饲养池内,控制水温,投足饵料,使亲贝性腺加快发育,提早成熟。亲贝经控温促熟强化饲养20—30天,用直接解剖法吸取亲贝精卵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在孵化缸培育成幼虫后,移放饲养池育成幼贝苗,从而提早到3月底或4月初就可下海养殖——谓之“早春育苗”。

这样培育的贝苗下海后,比常规生产的贝苗生长快,次年春即可插核育珠,缩短母贝养成期1年左右,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促进珍珠生产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上述两项试验研究的成功,更激发了熊大仁在珍珠养殖研究上的雄心壮志。1979年,他提出了“工厂化育珠”的设想,即在室内进行从培育亲贝到产出珍珠的全过程人工养殖。这个设想后来在湛江水产学院珍珠研究室开展试验,取得初步成果。

为发展祖国珍珠养殖事业培养人才

熊大仁从事珍珠养

殖研究20多年,有两个系念终生的愿望:一是要赶超日本,把中国变成珍珠王国,他逝世前还在一个珍珠养殖培训班上说,中国不成为珍珠王国,我死不瞑目。二是给国家多产珠,多出口创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作过统计,每出口一吨珍珠,就可换回钢材3835吨,或日野牌4吨载重汽车304部,化肥18421吨,橡胶3500吨等等。出口的珍珠主要是装饰品,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毫无影响。他临终前两天的一封家信中还说:“我这次到江苏省培训班讲学,要是能按我讲的去做,只要商品规格的珍珠提高40—50%(现在只有10.6%),就可增多国家的外汇收入,一年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

熊大仁以发展祖国的养珠业为己任,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他的事业上。不但以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指导解决了珍珠养殖中的一个个难题,而且深入沿海各地,走遍大江南北,大力宣传珍珠养殖的意义,推广珍珠养殖技术,培训珍珠养殖人才,使珍珠养殖业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1960年,北海海水珍珠人工培育成功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一批海水珍珠养殖场。熊大仁经常利用休假日,独自背着行李,到各养殖场去指导育珠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使各省养殖场的育珠生产顺利开展。

1962年,淡水无核优质珍珠人工培育试验成功后,淡水珍珠养殖在全国迅猛发展,扩大到18个省、市、自治区。熊大仁不但对前来咨询技术的人员热情指导,而且经常利用假期和出差机会,亲临各地检查淡水育珠生产技术,推广他发明的“异种移植法”技术,指导解决各种问题,使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大面积开花结果。

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后,为考察发展水产养殖事业,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珍珠养殖。熊大仁还极力建议发展象形珍珠,为祖国的珍珠生产增添花色品种,实现产品多样化,以争取开拓国际市场的多元化,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1975年,他提出培育附壳珍珠——艺术珍珠的建议和设想,即把珠核做成各种不同的形象植入母贝,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象形珍珠。江苏省江阴县水产试验场和苏州太湖水产试验场根据他的建议并在他的指导下,用塑料、锡和铅等材料做成各种形象的珠核,培育成功了五角星、梅花、飞鸟等艺术珍珠。

为了更好地发展祖国的养珠业,熊大仁用业余时间为各地培养了成百成千的珍珠养殖人才。从1958年始,到1966年止,他每两年举办一期珍珠养殖培训班,无偿为各地珍珠养殖场培训技术人员。打倒“四人帮”后,他更是深入各地,办班讲学。各地经他培训过的养殖人员,很多都成了技术骨干。熊大仁为人正直谦和,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但他又是一个坚持原则,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人,从不错误和偏见低头,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坚持真理的可贵品格。

熊大仁一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带领学生实习,和学生一起住草棚,吃粗茶淡饭;到各地珍珠养殖场指导工作,传授技术,经常是一个人翻山越岭,使养殖场的工人深受感动。一次,他和学校的位领导出差海南岛,汽车到站已是半夜3点多,他舍不得住店,只倚在行李袋上休息,这位领导也只好陪他到天亮。熊大仁毕生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从不以此为资本,向祖国和人民索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是二级教授,为了以捐献飞机大炮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不顾3个子女尚幼,家庭负担较重,主动向组织要求将自己二级教授的工资待遇降为三级。他是湛江水产学院唯一的教授,从未申请调换过房子,一家6口挤在又潮又湿的旧法式房子里,家里也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他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但从不以权谋私,3个子女都是凭自己的能力从事普通的工作。逝世后,整理他的遗物,除了大堆的书籍资料和一些破旧的衣物外,别无他物。表现出一个优秀学者不谋私利,终生奉献的高风亮节。

人物评价

熊大仁教授铜像的捐建者谢绍河先生说,作为熊大仁教授的学生,他对老师有份特别深厚的感情。此次的捐建不仅是为了缅怀老师,寄托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母校的每位师生都记住熊大仁教授这位中国珍珠事业的开拓者,学习他的人格风范。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每次回到母校,感觉就像回到了家。老同学如兄弟姐妹,见面叙旧拉家常,感觉特别亲切。古人常言人到七十古来稀,我看我们的母校正是风华正茂。如今的海大规模大,发展快,有气魄!”

忆起父亲生平,熊光渠先生充满深情:“父亲是一个治学很严谨的人,对学生、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都十分严格。他赤诚爱国,注重实践,追求真理,为人刚直谦和,生活简朴,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我国水产教育和科研事业。”“先生无论为人处事都无可挑剔,对每个人都很好,讲课幽默,知识丰富,对真理能执着追求。同时也很有影响力,我们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他功不可没。”一位参加仪式的工程学院老师说熊大仁教授是她最崇拜的人。铜像揭幕以后,前来拍照的学生络绎不绝。同学们偎在铜像的近旁,细细感受和体会着先生不朽的精神风范。

主要论著

1熊大仁.浮游生物通论.广州:广东文理学院印,1942.

2熊大仁.牡蛎

养殖法.上海水产,1948(7).

3熊大仁.寄生虫学.广州:广东卫生厅出版社,1952.

4熊大仁主编.普通生物学.广州:中山医学院印,1956.

5熊大仁.珍珠的养殖.广州:暨南大学印,1959.

6熊大仁,吴教东,何筱洁.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在中国水产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1963.

7熊大仁,刘思俭,戴国雄译.珍珠养殖译丛.广东水产厅养殖公司印,1965(1、2).

8熊大仁译.珍珠的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66.

9熊大仁译.关于企鹅珠母贝珍珠养殖的沿革和死亡率的考查.沃头珍珠场,1966.

10熊大仁.马氏珠母贝的死贝问题及其对策.水产与教育,1975(1).

11熊大仁.珍珠的质量和影响质量的因素.水产与教育,1975(1).

12熊大仁.环境条件和马氏贝的活动与管理.水产与教育,1977(1).

13熊大仁.九种大型珍珠贝的珍珠养殖法.水产与教育,1978(1).

14熊大仁.洲岛贝类的初步调查.水产与教育,1979(1).

15熊大仁.关于发展两广沿海珍珠养殖业的设想.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80(1).

16熊大仁.湛江附近海区的双壳类.湛江水产学院学校,1981(1).

标签: 熊大仁

更多文章

  • 刘波涛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波涛

    刘波涛,常见人名。著名人物有财经作家及营销观察者刘波涛,重庆大学2007级化学应用系刘波涛。中文名:刘波涛国籍:中国出生地:重庆市丰都县太平坝乡出生日期:1988年逝世日期:2009年7月21日职业:学生毕业院校:重庆大学主要成就:重庆大学优异生奖学金,抢救落水女童,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暑假返乡的重庆大

  • 章荣初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章荣初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骅,祖籍浙江省湖州荻港,幼时念过小学,青年时贩卖棉布,后去上海开设华丰棉布号,后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变卖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上海沦陷期间,创办荣丰纱厂及苏中铁工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丰业大楼等;抗战结束后,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

  • 丁绪淮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丁绪淮

    丁绪淮,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早年在工业结晶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合编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他长期讲授化工原理、高等化工原理等课程,经验丰富,成绩卓著,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中文名:丁绪淮别名:导之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安徽出生

  • 洪醒夫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洪醒夫

    原名洪妈从,1941年出生于彰化二林的小村镇,以从事小说创作享誉文坛,虽然文学创作生命只有十五年(十八岁至卅二岁),但却是文坛上的一颗光灿万丈的流星。在他的笔下台湾农村勤恳诚仆的农民精神跃然纸上,社会价值观的转型和冲击也深刻地在他的文字中记录了下来。著有小说《逆流》、《跛脚天助和他的年》、《黑面庆仔

  • 郎世俊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郎世俊

    郎世俊(1914-1997),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自动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工业自动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推广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

  • 张伟东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伟东

    张伟东,男,1964年生,教授。1983.7-1987.9厦门大学生物系读本科,1987.9-1990.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读硕士,1990.9-1993.1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读博士。1993.12-1998.7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1998.8-2002.1沈阳市政府研究室任调研员,2002.

  • 吴桓兴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桓兴

    吴桓兴,中国肿瘤学家,中国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放射生物学专业和第一个肿瘤内科专业。首创用以治疗宫颈癌的新型镭容器和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的N甲酰溶肉瘤素,他所总结的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被中国肿瘤学界广泛运用。他为中国肿瘤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生物学研究培养造就了一批

  • 阳含熙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阳含熙

    阳含熙(1918年4月29日---2010年8月29日)江西南昌人,著名林学家,森林生态学家。在生态学领域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特别是对杉木生态学的系统研究,为中国森林生态学应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倡导并发展了中国植物数量生态学,使植物生态学由定性描述阶段发展到定量分类阶段。他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

  • 张致一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致一

    张致一(1914-1990),发育与生殖内分泌学家。长期致力于揭示高等动物的生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建立了一支学科比较齐全的生殖生物学研究队伍,开拓了中国哺乳类动物生殖生物学的新领域。在性别决定、比较内分泌、排卵机制、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进化以及胚泡着床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的成果,并以此指导临床与生产实践

  • 李德葆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德葆

    李德葆(1936.08~2013.04),男,浙江嘉善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浙江农业大学原校长,农业部生物技术专家组原顾问,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原顾问,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研究员,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