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秋华

陈秋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03 更新时间:2024/1/19 3:29:55

陈秋华(1976年8月21日—2006年6月3日),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湖南省安仁县人。2002年加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恪尽职守,不畏艰难,为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和列装转战漠北江南;刻苦钻研勇挑重担,踏上工作岗位就投身某重大装备研制,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仅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的370天,就有307天出差在外,执行飞行任务近百架次,飞行时间超过400小时;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新婚第四天就告别妻子,奔赴千里之外的试验场。2006年6月,在安徽广德6·3空难因公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基本资料

名:陈秋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安仁县

出生日期:1976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2006年6月3日

职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电子专家

毕业院校:合肥工业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与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

人物生平

1995年,高中毕业,被评为湖南省的省级优秀班干,同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9月,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自动化专业,4年本科生涯中,多次获得奖学金,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三好学生,1997至1998年,陈秋华当选合肥工业大学第九届学生会主席,随后,又在1999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本科毕业生”。当年,被免试保送为合肥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

2002年,陈秋华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地处合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工作,2006年6月,在安徽广德6·3空难因公壮烈牺牲,年仅30岁。

个人生活

2006年6月3日,陈秋华因公壮烈牺牲,年仅30岁。

30岁,短暂得如同天边滑过的流星,然而,就是这颗流星在他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道永恒的光芒。让我们循着陈秋华的成长道路,探寻这位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普通学子成长为国家科技战线骨干的人生轨迹。

陈秋华少年懂事,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求学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将来的成长打牢了基础,成为学习上的楷模。

从小学开始,陈秋华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家境的贫寒似乎让他自幼就知道爹娘的不易,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他就用自己的勤奋回报着爹娘的养育。从小学升入安仁县一中后,表现优异的他先后担任了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团支部书记和班长。他连续3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1995年,在即将结束高中生涯时,他被评为湖南省的省级优秀班干,同年5月,陈秋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5年9月,陈秋华顺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自动化专业,他的勤奋刻苦使他迅速在大学校园内崭露头角。4年本科生涯中,奖学金便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他被评为安徽省三好学生,1997~1998年,陈秋华当选合肥工业大学第九届学生会主席,随后,他又在1999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本科毕业生”——这个评价为陈秋华的大学本科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年,他被免试保送为合肥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

读研期间,陈秋华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实现了自身的又一次飞跃。尽管身为研究生会副主席,社会工作占去了他很多时间,但是他总能把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陈秋华认为,研究生就是要搞研究,因此在研一时,他就坚持主动去实验室。从研二开始,在扎实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他把整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里。如果感觉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中有的知识需要补充,他就马上到图书馆查资料。陈秋华凭借自己的毅力一点一点地仔细琢磨,为今后参与科研储备知识材料。

很快,他的这些准备就派上了用场。2001年5月开始,陈秋华和几位同学开始参与实际科研横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高炉槽下输配料控制系统”开发软件课题研究。

“冶金自动化是很复杂的系统,这个课题非常有难度,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并做得比较好的研究生并不多。但是陈秋华极高的综合素质迅速在实际课题中得到了体现。”带领陈秋华做课题研究的华强副教授对当时课题研发的过程记忆犹新。陈秋华主要负责系统软件编程,课题正式开始以后,陈秋华和他的同学们每个星期至少要有两个上午到合肥钢铁公司现场调试。钢铁公司高炉车间的环境非常差,粉尘大,温度高,可陈秋华和同学们没有丝毫怨言。在调试设备的过程中,他们和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通过和工人师傅交流探讨取得了实验室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几个月下来,不少工人师傅和陈秋华他们成为了朋友,他们深深喜欢着陈秋华这些大学生,更对他们给予了极大的信任。曾与陈秋华在课题研究中并肩战斗的谢震对陈秋华严谨的工作态度感触颇深:在调试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调试结果过关就可以了,但陈秋华总是要追根究底,调试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即使没有影响调试结果他也抓住不放,直到把每个细节都搞透才肯罢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陈秋华以这次课题研究为基础撰写的毕业论文被学校评为优秀硕士生毕业论文,同时又被评为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

临近毕业,陈秋华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在要高工资还是要在业务上更大提升上,陈秋华选择了后者。他选择了地处合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他强烈渴望接触国内一些尖端科技的机会,希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国防事业奋斗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年5月,“还没正式工作,他就已经意识到仅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在别的同学感觉可以松一口气,或是忙于毕业前的各种聚会的时候,陈秋华就从图书馆借来厚厚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开始了对未来工作的准备。

“当时我就相信,他无论到哪里,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会干出一番成绩的。他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果然,他进入38所工作不久,就成长为所里的技术骨干,如果不是意外,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就……”陈秋华的导师张崇巍教授对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师长们对陈秋华的期望。

家境贫寒的陈秋华拥有着一颗热忱之心。他将自己无私的爱献给了双亲、师长、同学、同事,唯一忘记的只有他自己

陈秋华家境贫寒,但他父母至今还记得,他们懂事的秋娃在上大学以后,就从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大学本科期间,身为党员的他从不向学院申请困难补助,有好几次辅导员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想为他申请困难补助时,陈秋华却说,其他同学也很困难,他的困难自己可以克服。他不仅用奖学金交了学费,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带家教、打工,有时还会把余下的收入给父母寄上一份。

陈秋华热爱父母,尊重老师。工作了,再忙他也忘不了每个礼拜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父母聊聊天。他对老师总是满怀着感激的心情,毕业后,每逢春节他都会给老师们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问候。陈秋华一有机会回学校就主动去实验室探望老师。

他生活上十分节俭,一套衬衣洗得领子发也舍不得丢弃;陈秋华牺牲后,同学们到他家时发现,他本科时就一直在用的大红箱子,还端放在新房中。

在同学们的眼中,勤于学习、忙于操劳的陈秋华并不是个一味钻在课本里的书呆子,他的大学生活决不是简单的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枯燥复制。他喜爱运动,篮球场足球场上经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他非常会体贴人,和所有同学都合得来,和很多同学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也都愿意和他说,即使是比他大好几岁的同学遇到难心事也会找他商量。同学侯贵阳至今还记得大一到学校报到那天的情景:“我到校的时间比较晚,陈秋华就像一个老大哥,带着我认食堂、水房,主动代同学们领教材。”辅导员张显东、叶绍灿对陈秋华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大家还在为自己的大学新生活做准备时,陈秋华已经在为大家而忙碌,俨然一个老学长的模样!”

陈秋华的为人始终是同学们的楷模,这也是不少同学牢记并且追忆他的原因。同学韩览山在纪念陈秋华的文章中写到:“忆往事,长泪满襟,我难以为续。在人生最美好的4年里,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用我们的喜怒哀乐填满这金色年华。秋华同学的真诚和智慧,如星辰闪烁于天空,永远伴随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温暖着我们。上天待我等不薄,让秋华来到我们中间;上天又是如此残酷,过早让秋华离我们而去。多年后,同学们相聚,又怎堪‘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38所,陈秋华的同事们也一直无法忘怀他们失去的这位好同事。结构部吴本南为陈秋华写了一副挽联:“默默无闻写人生,轰轰烈烈度春秋”。

总装中心安焕至今不能忘记2005年冬天,有天晚上他们忙碌到21时还没吃饭,工作告一段落以后,食堂送来了一些馒头和凉菜。因为在外场,交通很不方便,馒头也不足量。陈秋华就提着馒头挨个给大家发,发到最后他自己却没有馒头吃。当时室外温度零下20多度,就是在人的身体僵硬,连拿扳手都拿不稳的情况下,饿着肚子的陈秋华还带着大家搭灯、拆东西。后来,大家都干完活回去睡觉了,陈秋华却还一个人留在现场,又检查一遍工作,以保障明天的试飞正常进行。

作为高中党员,陈秋华早早树立人生的信念,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他都忘我工作,迅速成为令人瞩目的栋梁

“我是高中时就入党的党员,只要有机会,我就要为学校为同学多做一些事情。”时任校学生会秘书长的胡兴祥老师至今还记得陈秋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作为班级第一个共产党员,他参与了班级党支部的建立,他和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促膝谈心,为他们解开一个个思想问题,送去了组织的温暖。

陈秋华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1997年9月,身材有些瘦小的陈秋华刚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时,很多原先在校学生会工作的同学对他不了解,有人质疑他的工作能力,认为他不可能胜任新的挑战。但是,陈秋华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和韧劲,很快就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在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时,尽管陈秋华是主席、副主席,但是他的身上却根本看不出“领导”的样子,要求其他同学做到的事情,他自己首先就会以身作则。

天道酬勤。他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他也因此作为我校和安徽大学生的代表参加了全国学联大会。

读研期间,陈秋华要参与老师的科研,时间很紧,他在学习与工作两头奔走,每天给人的感觉都是来去匆匆。尽管他做的许多事在别人看来都是不起眼的杂事,但是他总是那么认真、执着,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大家服务。老师们都说,陈秋华有着很强的奉献意识。“即使不是他的本职工作,需要他时他也是随叫随到。”

“陈秋华做事的风格决定了他日后的发展。”他的同学倪伟对他的评价在他参加工作后很快得到了印证,陈秋华对工作的热情与韧劲在国防科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到38所报到后的第3天,陈秋华就随项目组同志来到南京,参与试飞工作,负责试飞数据的分析处理。他以一个后来的学生身份,对于相对陌生的领域,从基本原理开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跟踪专业的最新进展。刚开始,由于专业原因,他对工程并不是很有概念,陈秋华就从电缆、线源这样最基本的开始做起。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工作在飞行现场,每天3、4个小时的飞行下来,都已经是下午16、17时了,晚上还要干到凌晨1、2点,陈秋华却从不怕吃苦,在勤奋学习、踏实干活之余,他还从不放过任一个向师傅、同事请教的机会。很快,他就成为了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参加工作第一年,就独立完成了一部样机的系统联试和部队试用试飞工作。

2003年,陈秋华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了研制工作,作为系统总体负责人,在方案论证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大量的论证、计算和仿真工作,参与技术方案的拟订工作,完成了全机接口关系的编制,解决了多项工程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为项目立项和顺利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分析系统方案实施过程中,陈秋华又与各分系统的同志共同讨论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解决各种难题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秋华各方面的能力开始得到了逐渐显现:快速学习、迅即反应、合理组织。2006年4月,陈秋华被任命为某重大装备的副总设计师,他的努力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第一次看到陈秋华档案的人都会惊叹他高速成长的经历,但陈秋华的同事却更清楚,陈秋华之所以比一般人成长进步得快,是因为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38所结构部李红的印象中,陈秋华是一个非常能吃苦的人。外场的生活异常艰苦,中午仅半个小时休息时间,是根本不能恢复巨大的体力消耗的,可就在这半个小时时间内,陈秋华还是一边吃饭一边拿着数据资料在看,有好多次,为了安静看资料,他常去离跑道较远的地方,甚至是站在荒地或者臭水沟旁也没在意。2005年5月的一天晚上,陈秋华一直在试验场调试,忙到22时多才坐车回所,一下车,陈秋华就吐了。就是这样,他也不愿休息,因为“手头的工作实在太多了”,“有一次半夜在微波暗室工作时,他是边吃药边测试的。”

在陈秋华烈士的追悼会上,38所所长吴曼青动情回忆:“他恪尽职守,不畏艰难,4年来,为某重大装备的研制和列装转战漠北江南;他刻苦钻研,勇挑重担,踏上工作岗位就投身某重大装备的研制,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仅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的370余天,就有307天出差在外,执行飞行任务近百架次,飞行时间超过400小时;他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新婚第4天就告别妻子,奔赴千里之外的试验现场。”

陈秋华走了,丢下了不舍的师长、同学、同事、朋友,丢下了年迈的双亲,这些都成了天堂里的他无法释怀的牵挂,但是他最牵挂的,还是新婚燕尔的妻子。

实际上,陈秋华和爱人叶宏早就计划着筹办婚礼,但由于陈秋华每天忙

于加班加点地工作,甚至连出差、上飞机试飞都成了家常便饭,他们的婚礼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2006年春节,陈秋华和爱人叶宏才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年的爱情长跑,举行了婚礼,步入洞房。但是,就在婚礼举办后的第4天,他又丢下新婚的妻子,直奔试验现场。陈秋华曾许诺妻子,等项目结束以后,要补妻子一个蜜月旅行,但是,这个承诺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追记

流星陨落了,瞬间的光芒是那样的耀眼,可是,流星又怎么能和陈秋华相比呢?虽然一样短暂而灿烂,但是陈秋华这颗流星,却是不朽的!

标签: 陈秋华

更多文章

  • 姚第鸿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姚第鸿

    姚第鸿(1911~1938),山西万荣人。自幼曾于军旅中随父在北平、天津等地读书。1938年5月任山东省第六专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同年11月15日在聊城保卫战中牺牲。牺牲时任山东省第6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文名:姚第鸿别名:乳名虎子,化名梦熊国籍:中国出生地:山西万荣出生日期:191

  • 邰喜德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邰喜德

    邰喜德(公元1927年~2000年)男,蒙古族,原名包乌云达赍,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泰赉县六区嘎尔洲屯。两岁时过继给姑父家,改姓邰。幼读书,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参加了东北自治军,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军事教员、排长、副连长、团参谋长、军分区作训科长、副团长等职。中文名

  • 彭光正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彭光正

    彭光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动技术分会委员,日本油空压学会正式会员。中文名:彭光正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64年5月逝世日期:2010年4月毕业院校:浙江大学机械

  • 王梦庚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梦庚

    王梦庚(1907~1949)江西鄱阳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中央宪兵学校研究班、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第十期毕业。历任浙江省警保旅连长,第二十师参谋,闽南守备区司令部科长,广东省保安第四旅参谋主任、副旅长。历任王耀武74军第2营营长、第306团团附、153团团长。1947年底任第七十四军(重建)第五十

  • 胡世安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世安

    胡世安(1593~1663),字处静,别号菊潭,四川资州井研县(今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秘书院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胡世安工诗文,著有《秀岩集》十一卷,凡诗二十二卷,文九卷,及《大易则通》、《禊帖综闻》、

  • 方之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方之

    方之(1930.1.7—1979.10.22),原名韩建国;祖籍湖南湘潭,生长在南京;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读中学时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解放时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动参加农村土改运动并在南京市郊和团市委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创作上注重探求与创新,其小说多与现实密切相关,故事性强,对话

  • 张嘉谋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嘉谋

    张嘉谋(1874~1941年),民国教育家、藏书家。字中孚,晚年自号梅溪钓徒。祖籍濮阳县。高祖父时迁居河南南阳。今南阳市宛城区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曾任内阁中书,主讲于陕州三门书院、淅川丹江书院。创办有南阳敬业学堂,河南女子师范学堂等学校。任河南省议会议员、中州文献征辑处调查员,1931

  • 林贵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林贵

    林贵(1938~1992),男,中国著名放射学专家、介入放射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中山医院党委委员。另有同名清朝武官官员。中文名:林贵外文名:lingui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38逝世日期:1992职业:放射学专家主要成就:中国著名

  • 马文卿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文卿

    湖南益阳人,著名书法家。生于一九三零年六月廿二日,殁于二零一零年六月初一日,享年八十岁。代表作品是《砚耕》。自号师竹山人。一九三零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先生幼承家学,初临唐楷,继学“二王”,常勤奋临池,废寝忘食,一本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曾写过足足三百遍。稍长从尹岳先生习魏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

  • 邓家彦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邓家彦

    邓家彦(1883—1966),广西桂林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司法部判事、广西支部长。不久回国,在四川昌隆、成都等地借教书宣传反清革命,发展中国同盟会组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参议院议员。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在上海创办《中华民报》,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一度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