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蒋翊武

蒋翊武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4/1/20 23:26:28

蒋翊武(1884—1913),汉族,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1913年,蒋翊武在广西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时,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逮捕并杀害。蒋翊武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蒋翊武

别名: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澧州

出生日期:1884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13年9月9日

职业:民主革命活动家

毕业院校:湖南省西路公立师范学堂(肄业)

主要成就: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创办文学社

代表作品:绝命诗四首

人物生平

蒋翊武,字保勤,1884年12月21日(清朝光绪十年甲申冬月初五)出生于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父亲蒋皋南年轻时到城内丁公桥一家小油坊里学制豆油皮。老店主没有子女,去世后,蒋皋南接受了他们的微薄产业。蒋翊武是长子,父亲为培养他成长,便节衣缩食送他读私塾,四个弟弟则先后出去当学徒。

1890年(光绪十五年)6岁蒋翊武就读于澧兰书屋,在周宣生、晏开甲门下蒙读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4岁,与同乡学友杨载雄、黄贞元等转读于安福(今临澧县)梅溪桥私塾,从师蒋作霖,开始接触维新时事政治,并为之宣传。因戊戌变法失败,考长沙时务学堂未果。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继续求学于梅溪桥。同乡学友杨载雄参加湘军“劲字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适逢满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族兄蒋念堂考取秀才,蒋翊武不愿与试,轻蔑地表露:“奴隶功名,要它何用?”反清排满的种族主义思想一吐为快。

1903年,他进入澧州高等小学堂(今澧县第一中学),第二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这时,革命思潮已在湘西北流行,蒋翊武阅读了清政府查禁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黄帝魂》等书,接受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有一次,一个清朝官员来学校训话,告诫学生不可学洪、杨(洪秀全、杨秀清),而要学曾左(曾国藩、左宗棠)。血气方刚的蒋翊武当众站起反驳说:“洪杨,民族功臣;曾左,民族罪人!岂有攘斥功臣而效法罪人的?”他的话,使清朝官员张口结舌,却赢得了同学的敬重。

1904年秋,华兴会联合武昌的科学补习所准备发动起义,蒋翊武协助宋教仁集结革命力量,谋响应长沙起义。但起义事机不密,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人士,蒋翊武被开除学籍,只好避回老家。

1905年冬,蒋翊武来到上海,准备去日本留学,由于日本政府歧视中国留学生,留日学生纷纷回国,他只好留在上海。第二年春天,一些归国学生在吴淞办起中国公学,他便进入这所学校。中国公学里革命党人很多,蒋翊武与他们接触频繁,革命思想更加成熟。他和同学们组织了竞业学会,并由刘复基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0月28日,与杨卓霖创办《竞业旬报》,用白话文宣传革命。1907年春《竞业旬报》被迫停刊后,返回故里。

1909年春与刘复基再赴上海。

1909年秋,刘复基去汉口协助詹大悲接办《商务报》,蒋翊武便随刘去了汉口,任《商务报》编辑。汉口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不少革命者潜伏在新军里,成立团体,积蓄力量,使许多官兵接受了革命思想。蒋翊武到汉口时,新军中有一个革命团体叫群治学社,蒋翊武、刘复基、詹大悲为加入这个组织,便以访员(记者)身份前往鄂西采访,因为学社负责人杨王鹏等所在的第四十一标正在那里驻防,三人在潜江遇上了学社成员蔡大辅,蔡写信介绍他们回武昌去找留守的负责人李六如。路过天门,为策动新军,蒋翊武决意从军,经人介绍,投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左队。

不久,群治学社的活动就受到了挫折,1910年9月改组为振武学社,推杨王鹏为社长。但振武学社也为清政府所不容,杨王鹏、李六如等被迫离去。随后,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文学社”,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1911年3月15日,文学社在武昌小东门内同文学舍召开正式的成立大会,蒋翊武被推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刘复基为参谋部长。

文学社成立后,积极扩大组织,开展活动,在新军中积极发展会员。不久,新军各标营都有了文学社的成员和组织。当时,武汉的新军有一镇、一混成协,兵额共计1.5万人,文学社成员竟占1/5以上。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湖北另一个革命团体共进会的领导骨干在武昌胭脂巷举行联席会议。会上推举共进会领导人刘公任军政府总理,蒋翊武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有说是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另一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起义准备工作由这两个团体组成的指挥机关抓紧进行。10月9日,汉口机关部失事,党人名册、印信被查抄,起义计划暴露,形势十分危急。是日,蒋翊武恰好赶回武昌,毅然决定当晚起义。此时军警四出搜捕党人,起义总指挥部被破获,刘复基、彭楚藩等被捕,蒋翊武乘间逃逸,潜匿新沟(今监利)以待。10日,武昌起义,全城光复。12日,蒋翊武赶回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奔走于武昌、汉口之间。提议扩充军队,组建两支义勇军,保卫汉口、汉阳。后补任为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11月27日,汉阳失守,黄兴离汉,蒋翊武被推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后接任护理总司令,负责指挥。

1911年12月6日,因清政府与革命军停战,蒋辞去总司令,仍以招抚使名义驻汉口。

1912年2月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袁世凯使用了调虎离山计,于6月间电邀蒋翊武去北京当临时大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临行前,蒋翊武召开了文学社的最后一次社员大会,在蒋翊武的倡导下,会上一致决定全体加入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蒋翊武在北京是闲职,他对袁世凯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袁世凯授予他勋二位,又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他一概婉辞不受。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等一起被推举为参议,兼任汉口交通部部长,负责两湖及陕西三省党务。10月回鄂,设立汉口交通部各级机构。他赞成革命派宋教仁的政治主张,认为这样就可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避免出现独裁政权。12月,主办《民心报》,“扬孙黄,抑袁黎”,与《中华民国公报》相对抗。

1913年2月,奉宋教仁之命,蒋翊武也前往上海、武汉一带游说,争取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游历长江上下游各埠,与新选议员磋商建国大计。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死,蒋翊武感到靠议会和政党内阁是不能阻止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从上海赶回湖北,拥护孙中山武力讨袁主张,旋回湖南。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7月25日,湖南宣布独立,蒋翊武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欲取荆襄,捣武汉,进窥河南。湖南都督谭延闿虽然也加入了国民党,但并不真正反袁;虽然宣布独立,却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准备。江苏、江西等地的讨袁军遭受失败后,8月6日,遭袁世凯通缉,湖南于8月12日宣布取消独立。蒋翊武回到长沙,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与其他革命党人逃离湖南。别人都经汉口乘舟沿长江东下,蒋翊武觉得汉口太危险,那里认识他的人太多,于是决定改道广西去香港。

1913年8月29日,南行至广西全州所属兴安县唐家冲,为驻军统领秦步衢的部下所捕,由全州押解至桂林。秦电告广西都督陆荣廷,陆致电袁世凯和黎元洪促袁速杀蒋以绝后患。9月1日,翊武被押至桂林。在狱中,翊武历数袁世凯罪恶,并作遗书数千言,先传至黄贞元,再传至其夫人。9月9日4时,翊武被押至丽泽门外刑场,着绸衫裤,向围观群众讲演革命大义,坐红毯从容就义,时年28岁。

1916年,归葬长沙岳麓山。1921年12月,孙中山出师桂林,专程来到丽泽门外凭吊蒋翊武,下令修建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个人作品

1913年临刑前,蒋翊武写了四首绝命诗(也有说其实合为一首)。

其一

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

嗟我寂冤终无了,空留弩剑作寒鸣。

其二

只知离乱逢真友,谁识他乡是故乡?

从此情丝牵未断,忍余红泪对残阳。

其三

痛我当年何昧昧?只知相友不相知;

而今相识有如此,满载仁声长相思。

其四

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

是谁支得江山住?只有余哀逐水流。

主要贡献

蒋翊武是文学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蒋翊武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坚持舆论造势,积极宣扬民主革命的思想,曾先后参与或主办过《竞业旬报》、《商务报》、《大江报》、《民心报》等,反映出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借公开鼓吹“大乱”,大掀革命狂澜;他积极运动新军,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在主持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时,便把运动新军作为主要工作,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力量,作好充分的组织准备;他寻求联合壮大革命同盟,始终把寻求革命团体的联合作为壮大革命队伍,取得革命成功的必要途径;他紧紧追随孙中山,誓死捍卫民主共和,始终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号召。

人物评价

1916年,谢春轩曾作挽联多副,其中一联写道:“立功在楚北,殉节在粤西,推翻专制,拥护共和,英雄成败均千古;奋迹于涔阳,首丘于岳麓,昔年欢迎,今日追悼,故乡风云又一时。”

孙中山高度评价蒋翊武为“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并称蒋翊武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后世纪念

蒋翊武墓,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1916年9月,护国战争胜利后,蒋翊武的遗骸自桂林归葬长沙岳麓山,湘人为他营建汉白玉墓塔,墓区为一空旷平地,占地约400平方米。墓冢居中,花岗石砌平台四级,上方有方形顶碑塔,高约4米,花岗石琢成,中嵌汉白玉墓碑,高2米,宽0.7米,碑心朝东,楷书“蒋公翊武之墓”六字。墓前有片石山道导入,墓后青松赤枫。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孙中山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十二个字镌刻于碑上,嘱胡汉民先生撰书碑文:“蒋公翊武,澧县人。笃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事定即引去,当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至全州为贼将所得,贼酋阿袁氏旨,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外。今年冬,大总统督师桂林,念公勋烈,特为公立碑,而命汉民书公事略,以昭来者。公之死事与瞿、张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中华民国十年十二月胡汉民谨记”。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翊武路南段东侧。青石砌筑。碑座为3层踏阶,每层边长2.75米,高0.8米;碑身为四方形椎柱体,通高4米。碑北面刻孙文题字。其余3面刻胡汉民所撰纪文。

翊武公园位于湖南澧县,投资7000万元、占地约16万平方米,翊武公园是一座集纪念、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公园,也是澧县县委县政府围绕蒋翊武逝世一百周年开展的“五个一”主题文化工程的组成部分。

标签: 蒋翊武

更多文章

  • 余汉谋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余汉谋

    余汉谋(1896—1981),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最后官至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曾被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晚年余汉谋定居台湾,蒋总统并未追究余汉谋军事责任。余汉谋将领得以清闲安逸过日子,1981

  • 李培根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培根

    李培根(1909—1941),原名荣明,江苏省扬中县兴隆乡人。父早逝,家贫。聪明过人,诗文具佳,性格刚毅,为人正直。23岁赴沪学商,因徒友受老板虐待,出面抗争,致遭打击,愤而返乡教书。民国25年,在“公民训练师资养成所”受训3个月,回扬中任乡壮丁军事训练教官、校长。“七·七”事变后,江苏省政府通令教

  • 寻淮洲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寻淮洲

    寻淮洲(1912—1934),湖南浏阳社港人,革命烈士。1927年初加入共青团,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历任代理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长。他英勇善战,威震敌阵,战功卓著,是红军将领中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民国23年年底至24年年初,原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担任方志

  • 段芝贵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段芝贵

    段芝贵(1869—1925),安徽合肥人,字香岩。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委为武卫右翼翼长,旋护理湖广总督。民国成立,任驻京总司令官,统制陆军和武卫右军,继任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1913年任江西宣抚使,并任第一军军长。次年改任湖北都督,1915年

  • 李幼邻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幼邻

    李幼邻,多用于中国人名,最为知名者为著名爱国人士、原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之子李幼邻(1920年2月—1993年5月),男,汉族,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其生母为李秀文;相继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贝莱特学院、芝加哥大学,1993年5月在美国去世,享年73

  • 曹秋根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秋根

    曹秋根(1953年7月12日-2011年10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区,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就职于上影演员剧团。1979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玫瑰香奇案》,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1990年,出演动作剧《中华英雄》。1993年,合作主演电影《同归于尽》。1997年,出演古装

  • 张海鹏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海鹏

    张海鹏(1867—1951),天盖平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汉奸。原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为奉系元老之一。张作霖死后在张学良麾下任洮辽镇守使,驻守洮南,因向张学良谋求黑龙江省省长未成而投靠日本并宣布就任伪边境保安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海鹏在日军的唆使下,在洮南宣布独立,就任伪边

  • 韩德让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德让

    韩德让(941年—1011年),辽朝大臣。即耶律隆运,祖籍是河北玉田。唐朝末期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被契丹人俘虏到辽国为奴,但到了韩德让父亲韩匡嗣时,由于能征惯战,成为辽国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韩德让从小就受到父亲在辽国征战的熏陶,有勇有谋,为辽国立下战功,萧太后更是赏识他,后来成了辽国的“摄政王”,撑起

  • 赵秉钧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秉钧

    赵秉钧(1859—1914),河南汝州人,清末民初政坛上的一代枭雄;在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被提拔重用为第三任国务总理。曾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是中国近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中文名:赵秉钧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汝州出生日期:1859年逝世日期:1914年2月26日职业:中华民国

  • 安子文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安子文

    安子文(1909—1980),1909年9月生,陕西省子洲县双湖峪镇人,原名安志瀚,字浩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27年1月到西安,先在民国日报社临时担任发行工作,后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到冯玉祥部队第三路军第十九师担任政治处副处长,经常向师长吉鸿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