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谭其猛

谭其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6 更新时间:2024/1/18 10:02:59

谭其猛,男,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0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就读一年后转园艺系。谭其猛,蔬菜学家,园艺教育家。他主持的蔬菜远缘杂交、大白菜、萝卜雄性不育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著有《蔬菜育种》、《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等。为发展我国蔬菜遗传育种理论做出了贡献。

基本资料

名:谭其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914年2月5日

逝世日期:1984年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代表作品:《果品处理》,《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等

性别:男

个人生活

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意在实现“读书救国”的理想。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5年随吴耕民教授到西北农业专科学校任助教,兼管校属园艺试验场。他曾说:“这是我真正的业务蒙时期”。1938年到浙江省农业改造所黄岩园艺试验场任技术推广主任,在繁殖推广黄岩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到云南酒精厂任技师,积累了酿酒经验。1944年初经钟俊麟介绍,在甘肃农业改造所任技正兼农艺组主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完成了陕西关中道果树调查、兰州果树调查和中国栽培梨分类法等科研任务。1944年末,应复旦大学校长严家显之邀,赴四川省北碚复旦大学任副教授。1946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园艺系副教授,兼附属农场场长,讲授《园艺通论》、《果品加工学》等课程;发表了《岁岁花相似》、《草莓》、《嫁接和育种》等多篇文章。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他到沈阳农学院园艺系任副教授,1956年晋升为教授。他先后讲授了普通遗传学、果蔬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蔬菜育种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课程。60年代初,为我国首次编著了《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试用教材(北方本),被全国农业院校采用。70年代主编了全国高等院校蔬菜专业、果蔬专业应用的《蔬菜育种》教材。80年代初出版了《蔬菜育种》和《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二本专著,概括了国内外蔬菜育种的发展和最新成就,丰富了我国蔬菜育种的知识宝库。

50年代到80年代,谭其猛曾担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辽宁省农学会务理事,辽宁省蔬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辽宁省科协委员,沈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蔬菜杂种一代

谭其猛认为,没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科学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尽管他毕生主要从事果树、蔬菜遗传育种等应用科学研究,但他从来就没有忽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50年代,在他主持下,进行了番茄杂交育种和杂种一代利用的研究,选育了早熟、丰产、抗病的“沈农2号”、耐低温寡日照,适于保护地栽培的“沈农3号”、适于加工的“沈农4号”和具有直立性强、黄果色双隐性、丰产的“沈农5号”等优良番茄品种。其中“沈农2号”曾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他除了对性状的显隐和质量性状的分离规律进行了某些研究外,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他深感遗憾。80年代,他率先进行了利用标记性状对番茄主要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并把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引入蔬菜育种实践,为育种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60年代,在研究利用自交系配制甘蓝一代杂种时,对“甘蓝紫色和皱叶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80年代,他总结了国外多年研究资料,对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基因型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使我国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一代杂种的理论日臻完善。

770年代,谭其猛总结了大白菜杂交育种和杂种一代利用的经验,开始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的研究。在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工作中,他十分重视对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白菜雄性不育规律的探讨、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探讨和三系选育等文章,从而奠定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的理论基础。在他主持和亲自参预下,育成了六十天还家、青帮河头、青麻叶和小青口等4个品种若干系统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和若干自交系,被辽宁省、河北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引作配制一代杂种的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AB1403×连丰、AB541×72716—43—4—1(沈阳快菜)、AB113(油六)×早皇白菜,已在全国推广种植几十万亩。他是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创始人之一,为大白菜杂种一代的利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80年代,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飞跃发展,谭其猛十分重视应用基础的研究。他主持了《大白菜风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规律》和《大白菜春播采种株与秋后代间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等课题的研究,为相关选择提供了理论根据,提高了选择效率。1979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的《试论大白菜品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就是上述指导思想的体现。他说:如果现在我们不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将永远落在先进国家的后面。

坚持调查研究

谭其猛认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他一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40年代,他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果树品种资源调查,写出了《兰州果树资源调查报告》;1950年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农村工作调查”;1957年与前苏联专家一起考查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生产现状。他经常到辽宁各地和沈阳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调查,同农民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他说:“实际调查研究是最好的业务进修方式”。他不但熟悉我国果树、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而且对果品蔬菜贮藏加工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确定科研课题时,他特别强调不能凭自己的兴趣立题,应当针对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问题来确定课题方。1971年初,在确定大白菜育种课题时,他查阅了国内外十字花科育种资料,调查了国内科研单位育种现状,到沈阳市“五三”乡同农民座谈,同从事蔬菜工作的同志们反复讨论,最后才确定开展《大白菜雄性不育选育》这一研究,后来被列为全国协作攻关课题。

在参加确定苹果抗寒育种方案时,他根据国内外苹果育种现状,结合我国高寒地区苹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育种目标以选育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大的晚熟品种为主,应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大果、优质的倾向,以提高苹果抗寒性为主。”这些意见对当时促进苹果的抗寒育种起了很大作用。

远缘杂交实验

谭其猛认为,常规育种虽然可以利用基因重组、交换和基因突变等变异,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变异总是有限的。变异范围往往限于“种”的变异范围之内,一般不会产生全新的作物类型。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必然对育种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只靠“种”内基因重组和突变往往达不到人们期望的育种目标。因此,他始终把种、属间的远缘杂交作为重要的育种途径来抓,而且从未改变过。

50年代,在他主持下,进行了番茄(Lycoper—Sicumes-culentumMill)×枸杞(LyeiumChineseMill.)的杂交,获得了杂交种子,还进行了番茄×茄子的杂交,期望获得基杆木质化程度高、不用搭架栽培的番茄品种。

60年代,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白菜(BrassicaPekinensis)×甘蓝的远缘杂交,获得了生长旺盛、抗病性较强、叶片带有较多腊粉的远缘杂种。此外,还进行了萝卜×芜菁(BrassicarapaL.)的远缘杂交,获得了一大批性状明显分离的远缘杂交后代,以期选育出了耐贮藏、不糠心的萝卜型新型作物品种。他通过实验工作积累了不少克服远缘杂交不育的经验。

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进行了芸薹属和萝卜属的属间和种间杂交工作,获得了黑芥×白菜、黑芥×甘蓝、黑芥×阿比西尼亚油菜(BrassicaCarinataBraun)、甘蓝型油菜×白菜等一大批远缘杂种。其中甘蓝型油菜×大白菜和阿比西尼亚油菜×大白菜已回交转育,育成了油六和阿白两个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用这个雄性不育“两用系”配制的“油六×60天还家”和“阿白×小白口”,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两份远缘杂种材料配制的杂种一代,具有早熟、耐热、抗病和生长旺盛等特点,是大白菜育种十分可贵的材料。通过芸薹属和萝卜属9个种间的轮配分析,根据它们的平均结实指数,其杂交从易到难的排列顺序是:甘蓝型油菜,雪里蕻,阿比西尼亚油菜,白菜,黑芥,白芥,芝麻菜,萝卜,白花芥蓝。在大量的远缘杂交试验中,他明确了细胞质遗传在远缘杂交中的显著作用,明确了利用桥梁种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有效作用。

求真务实

谭其猛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他认为真正能够指导育种的理论是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而遗传学又是生物科学的带头学科。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就把米丘林的有关著作,编译成《米丘林的遗传育种学》一书,客观、系统地介绍了米丘林遗传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书中他吸收了米丘林遗传育种方面的成果,如春化处理、光照处理、在远缘杂交中的无性渐近法、混合授粉法和媒介法等,以后,又在实践中摒弃了其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和方法,如阶段发育不可逆性及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无效方法等。在远缘杂交工作中,发现米丘林学派介绍的克服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杂种不稔的方法并不都有效。可见,谭其猛并非一开始就全面拒绝米丘林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而是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才决定取舍的,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

1956年冬,在张克威教授主持的遗传学讨论会上,谭其猛曾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孟德尔—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并做了比较说明,他认为米丘林本人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培育出的300多个园艺作物品种、类型是无可非议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杂种不稔的方法是有效的,对园艺作物育种是有贡献的。同时,他认为孟德尔—摩尔根学派从一开始就抓住了遗传物质本身,采用了比较细致、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可贵的。他认为学术思想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十分复杂的遗传变异问题,有些观点尚需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进行某些补充、修正,才能日臻完善,才能真正指导生物育种的实践。这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培养人才

谭其猛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农业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园艺人才。特别是1952年由他首次讲授果蔬育种学之后,兄弟院校相继派进修教师到沈阳农学院进修果树、蔬菜育种。这些进修教师目前大多数已成为各院校或科研单位的骨干力量或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的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他在培养学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工作中,始终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经常教育年青一代“不要好高骛远,要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不要轻视日常教学、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去学习和工作的,否则就会学而无用。”

60年代,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调查时,发现该校本科生有理论脱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他就同蔬菜专业的老师一起开展“半农半读”教学的试点工作,他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亲手操作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正像试点班毕业生所说:“当时我们觉得太紧张、太累,可是现在回顾起来,那时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对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好处很大。”

考试中,他从不出难题、怪题,常常出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题,学生需要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融会贯通后才能答好。有时他还采用开卷考试。他认为,考试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应该慎重对待。学生成绩的高低应该是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标志,而不是机械记忆能力的测验,千万不要把学生引向“死读书”的胡同。死读书学到的知识是呆板的,甚至是无用的。他教育青年教师说:“你们要下决心,花力气,改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为智能教育,以改变我国农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低的现状。”他深情地说:“你们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万里征程始于足下,要踏踏实实地实践。很多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谭其猛在我国农业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可谓“桃满园”。他在临终前几天曾写过一首诗:“无才无求一书呆,枉为人师若许年。此身行作脚下土,回思未报愧难言。”这正是谭其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神的体现。

工作经历

1914年2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

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助教。

1935—1937年任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助教。

1938—1940年任浙江农业改造所黄岩柑桔推广站技术推广主任。

1940—1943年任云南酒精厂技师。

1944年任甘肃省农业改造所主任。

1944—1946年任复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1946—1952年任复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兼附属农场场长。

1952—1984年先后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果蔬遗传育种和加工教研室主任,蔬菜教研室主任,园艺场场长,代教务长,园艺系系主任,兼遗传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病逝于辽宁省沈阳市。

主要论著

1谭其猛.果品处理.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学会,1947.

2谭其猛.草莓.大众农业,1950.

3谭其猛.嫁接和育种.科学,1950.

4谭其猛.米丘林的遗传育种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50.

5谭其猛.蔬菜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6谭其猛.论选育十字花科蔬菜一代杂种过程中两种测验的配组法.沈阳农学院学报,1978.

7谭其猛.大白菜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的探讨.遗传学报,1978.

8谭其猛主编.蔬菜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9谭其猛.试论大白菜品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中国农业科学,1979.

10谭其猛.自交不亲和性基因型的分析法.辽宁农业科学,1979.

11谭其猛等.大白菜几种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轮配分析.遗传学报,1980.

12谭其猛.自花授粉植物杂交育种时各世代株系数和株系内株数的规划.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

13谭其猛.蔬菜育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14谭其猛.蔬菜杂交优势的利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5谭其猛.关于相对遗传力理论的讨论.沈阳农学院学报,1983.

16谭其猛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远缘杂交试验——属间杂交亲和力.沈阳农学院学报,1984.

17TheinfluenceofSelectiveFertilizationonthePerewtageofhybridSeedlingsinChineseCabbage.SCIENTIAHORTICUL-TURAE,1984.

18谭其猛等.大白菜风味品质相关性状及遗传规律研究.北方园艺,1987.

19谭其猛等.大白菜春播采种株与其秋后代数量性状相关性.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

标签: 谭其猛

更多文章

  • 梁金广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梁金广

    梁金广(1932~2008-2.20),男作家,笔名:浩然,祖籍是河北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高家庄镇单家庄,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三河市,中共党员。其人致力于文艺教学事业,其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中文名:浩然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唐山赵各庄出生日期:1932年3月25日逝世日期:

  • 周化人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化人

    周化人(1902—1976),广东化州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1925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1928年又考入北平大学,在校时得到顾孟余赏识,经顾孟余介绍与汪精卫结识,深得汪精卫器重。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汉奸。历任汪伪铁道部常务次长、汪伪广东省政

  • 吴茂荪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茂荪

    吴茂荪,安徽泾县人。1948年在香港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第一届中央委员。同年底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和第三、四届中央常委,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和第六届中央执行局主

  • 许士骐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许士骐

    许士骐(1900-1993),安徽歙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30年代留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建筑系教授,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育系教授。作品有《鱼乐图》、《黄岳松峰》等。著有《人体解剖与造型美术之研究》等。中文名:许士骐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安徽歙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

  • 朱鸿勋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鸿勋

    朱鸿勋,男,字伯廷,吉林省农安县(今长春)人。先后毕业于南开中学、东北讲武堂第六期步兵科。在南开求学期间,朱鸿勋认为:徒恃书策不能发扬其志,遂投笔从戎,投身张作霖的奉军,历任连长、参谋长、营长。东北易帜后,精明强干、遇事沉着的朱鸿勋相继担任东北军第四旅团长、独立第十旅团长、第110师团长。后因其治军

  • 梁奔前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梁奔前

    梁奔前(1925-1945),女,原名竞一。山西省平遥县襄垣村人,祖籍平遥县襄垣乡罗鸣后村。父亲梁元茂,字松波,解放前任国民党平遥县党部秘书,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小学教员。姐姐梁竞新,“七七”事变后参加革命赴延安。中文名:梁奔前别名:梁竞一国籍:中华民国民族:汉出生地:平遥出生日期:1925年逝世日期:

  • 朱为弼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为弼

    朱为弼(1770—1840)字右甫,号椒堂,又号颐斋,浙江平湖人,清朝官吏。幼丧父母,以孝敬祖母名闻乡里。为弼通经学,精揅金石之学,尤嗜钟鼎文。清嘉庆二年(1797),阮元督学浙江,创办诂经精舍,聘请为弼参与修辑《经籍纂诂》,并为阮元所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稿审释、作序、编定成书。嘉庆十年进士,授

  • 章仕保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章仕保

    章仕保(1909~1987),江西进贤县人,陶瓷美术家。专长粉彩花鸟草虫,精于墨彩花卉。他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辛勤耕耘,精研古今中外名人杰作,广收前人精华,博采当今之长,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高古典雅,雄浑深沉”的画风。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如《鹦鹉桃花》、《鹦哥石榴》曾受到周总理的赞赏,

  • 马潮水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马潮水

    马潮水(1885—1974),男,浙江嵊县马仁村人。越剧创始人之一,“越剧之家”创建人,男班著名老生演员。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中文名:马潮水出生日期:1885逝世日期:1974职业:演员、戏教师、编导马自幼入私塾念书,1899年因家贫辍学,拜相来炳为师唱“落地唱书”,他从传书宝卷中学语汇,丰

  • 张天荣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天荣

    张天荣(1895—1968),字嘉平,号瞬初,靖安县吉洛赤霞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西省著名的造纸专家。中文名:张天荣别名:字嘉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靖安县出生日期:1895逝世日期:1968职业:造纸专家张天荣幼时聪明,勤奋读书,念中学时就怀有以实业救国的壮志。毕业后,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