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金振中

金振中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02 更新时间:2023/12/19 19:29:28

金振中,抗日英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被何基沣将军称赞为“真正抗日民族英雄”。幼名金霭如,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今蓼城街道)。家境贫寒,曾在商店做学徒。1924年,投军于冯玉祥部。入伍不久,就学于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毕业后,历任排、连、营长。1933年参加喜峰口战役,因作战勇敢受到师长冯治安的奖励。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芦沟桥防务。为激励官兵守土抗敌之志,要求全营官兵吃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二十九军口号。1937年“七七事变”时,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挥三营全体官兵前后击退日军5次进攻。11日凌晨2时,亲率敢死队收复铁路桥东端阵地。后在追击逃敌时,被隐匿之敌击伤,被抬出战场,送往保定医院救治。1938年,伤愈后又回到二十九军。1943年,因遭亲共疑忌调为军部上校副员,作为编余人员,驻在柳泉车站。1949年春,回原籍参加生产。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给他落实了政策。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县文化馆任行政干部。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卢沟桥畔,经北京市领导批准,于1985年8月14日(即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在芦沟桥举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进行了宣传,引起轰动。

基本资料

中文名:金振中

外文名:无

别名:金霭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固始县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85年3月1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

信仰:不详

主要成就: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人物生平

“血性团长”金振中

【家乡人击节赞叹】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那么多部队一撤再撤,那么多将士一忍再忍,我们固始的金团长(金振中所在营为加强营,约1400人,战斗力相当于一个团)和战友们却率先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多有血性啊!”8月10日,固始县委宣传部的曹本国说起金振中,忍不住击节赞叹,对家乡这位英雄满怀骄傲。

【儿子忆父当年勇】

金振中之子金天愚家中,“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的条幅引人注目。金天愚说:“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一任馆长郭景兴题的词。”

1936年春,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卢沟桥的防务。当时,卢沟桥的形势已日趋紧张,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丰台,并不分昼夜地在卢沟桥一带进行所谓的演习,用心十分险恶。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金营长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经常士兵进行爱国教育,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前、睡觉前都要振臂高呼数遍“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日的斗志。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到卢沟桥我方警戒线内演习,妄想偷袭宛平城。只因我方戒备森严,才无机可乘。于是,又制造“丢失”一名士兵的谎言,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在遭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营长金振中)的拒绝后,便向我守军开枪开炮。卢沟桥战斗打响了!

金天愚告诉记者,父亲在卢沟桥事变中负过重伤,左腿下肢被手榴弹炸断,且有一颗子弹由他左耳旁贯进,右耳下穿出。1985年3月,金振中因病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卢沟桥畔。

该县退休老干部、书法家恩绶告诉记者:“今年4月11日,我专程赴卢沟桥,在卢沟桥下第六孔洞凭吊金先生的骨灰。随后,我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将自己撰写的一幅条幅赠送给该馆:卢沟桥上第一枪,痛击东洋好战狂。义愤填膺驱倭寇,挥戈退日写辉煌。”“这是对金先生精神的写照。正像何基沣将军称赞的——不愧为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李恩绶说。

斯人斯事卢沟桥事变

“这天晚上,完全无风,天空晴朗没有月亮,星空下面,仅仅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宛平城墙和旁边移动着的士兵的身影,这是一个静悄悄的黑夜。”“七七事变”之后,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发动者——日军华北驻屯军混成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在手记里这样记录了当晚的情景。清水节郎有写战争手记的习惯,这些手记后来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铁的证据。

在这静谧的夜里,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1937年7月7日晚10时许,这种静谧被枪声猝然打破。此时,一位名叫郑福来的中国男孩从睡梦中被枪声惊醒。

清水节郎的第八中队演习时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拒绝。在遭到拒绝后,日军开始攻打宛平县城,一时间枪炮声大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年仅7岁的郑福来,家住卢沟桥桥西头。68年后的今天,已75岁的郑福来老人说:“一到过年放鞭炮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天晚上打仗时的情景。”

7月11日凌晨2时,守军第3营营长金振中亲率大刀队,与前来支援的另一个营主力一起,乘夜夺回铁路桥东端。据相关资料记载,突击队的出发命令一下,有的士兵竟兴奋得号啕大哭。凌晨2时,突击队冲入敌人阵地。顿时,日军阵地手榴弹爆炸,大刀闪着寒光,喊杀声传出数里之遥。一名19岁的突击队员用大刀接连砍了13个日兵,生擒1人。集合号响,无法将士兵集合回来,四处可见举着大刀的血人追赶拼命奔逃的日兵。此役日军一个中队被全歼。守军突击队伤亡3/4,铁路桥收复。

后来,第110旅旅长何基沣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晚间撤退了宛平城内的部队,宛平城一片死寂,老百姓惊疑地望着撤退的士兵,士兵们一个个洒泪离城。

在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上的悼词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七七事变”时守卫卢沟桥的原29军直接指挥官,金振中先生。

金振中先生因患心脏病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1985年3月1日在河南固始县逝世,终年83岁。

金振中先生早年投入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后编入宋哲元将军领导的29军37师110旅219团第三营任营长。曾积极参加喜峰口抗击日军侵略的战斗,由于战功卓著收到37师冯治安师长的嘉奖。1936年调到卢沟桥驻防。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金振中营长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亲临宛平城指挥战斗,并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敌。

金振中营长率领下的三营全体官兵,立下了“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决心。在与日军短兵相接时,手持大刀,冲向敌阵,砍杀声、呐喊声、震撼四野。足见29军3营官兵爱国抗敌之英勇。在与日军激战中,金营长身负重伤,被送往保定医院救治。

卢沟桥29军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金振中营长是站在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指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战斗,这个功绩中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金振中先生在解放后,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固始县政协常委。

金振中先生临终仍深深怀念他战斗过的卢沟桥,视卢沟桥为他的第二故乡。遵照他的遗嘱将骨灰运抵北京,撒在卢沟桥下,永定河内。为此我们今天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悼念金振中先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金振中先生永垂不朽!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

人物遗嘱

一、我一生光明磊落,没做过害人民之事,“七七”抗战滴水微绩已受人民的爱戴,我惭愧不已,望死后由党和人民给予公正合理之结论;

二、遗体火化,丧事从简,愿骨灰撒在卢沟桥畔,与老领导何基沣在一起;

三、请求领导给小子安排工作,以实现他多年夙愿。

四、老妻晚年生活请党和政府关照,以度晚年;

五、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人物自述

金振中自述

1981年5月5日

卢沟桥在历代军事上的重要性

据报纸上介绍,卢沟桥在历代军事上的重要性,说:那桥在北平西南位在永定河上,是金朝时,用石块建筑而成,工程达三年之久,全桥长六百六十尺,宽216尺,共有桥洞十一个,两旁桥栏上雕刻着许多小小的石狮像。元,明,清以来,时加修建,乾隆皇帝题,“卢沟晓月”雕刻在桥前,永定河上游即桑干河,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指的就是这条河。卢沟桥更是京汉卢要道,北京的咽喉。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写的游记中,曾特别描写过卢沟桥。十世纪中叶,元朝的上都诸刺台等入紫金关,游点进逼卢沟桥,为燕王帖木儿击败。十世纪末叶,明燕王举靖难兵,燕王为诱敌深入,特撤出卢沟桥驻点,建文帝派兵征讨,建文帝派出那位将军不知是计,还说:“弃此桥不守,我知其无能为也。1922年直奉战争,双方为争夺卢沟桥要隘,曾经在这里肉搏五昼夜,但厮杀得永定河,变为红河,尸积如山,造成军阀混战史上残酷的一页,此都证明,卢沟桥的重要性。

我于1924年投入冯玉祥所领导的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起,至淮海战役结束时止,先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旅长,军部上校附员等职。

回溯我自从戎后,以我的所见所闻,我国遭外夷侵凌而最悲惨的其中唯日寇最为残酷,因而在我执戈与日寇交锋过的故事,以较为重要些,也扼要附述于后。

1933年春,喜峰口抗日战役,我营奉命,争夺喜峰口东侧烟筒山,与日寇发生激烈战斗,肉搏达数十次,卒将烟筒山占领,我第九连连长钮吉辰,第十一连长耿锡洲均阵亡于此役,我的头颅和右臂窝亦遭日寇流弹破片击伤,这时我是219团第三营营长。

1936年元末,日寇扶植汉奸殷汝耕,由汉奸军派出宁雨时为伪司令,率领汉奸军近三千人,窜至平西80华里东西斋堂,组织冀西防共自治政府,当时我为团之主攻营,于一夜间,把汉奸军生擒殆尽。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坚决抗战,反对妥协,反对退让的伟大通电,这个通电是一个伟大宣言书。宣言中,号召全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英勇抗战!我们要求南京政府,切实援助第二十九军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这个伟大的通电奠定了我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的官兵杀敌精神也为之振奋。

1938年夏,保卫汉口外围战,这时我是七七军一七九师,六七三旅副旅长,兼任1065团长,固守大界岭,与日寇厮杀三个月,肉搏战百多次。

获得荣誉

2019年4月21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受到突出贡献个人表彰。

标签: 金振中

更多文章

  • 蒋作宾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蒋作宾

    蒋作宾(1884-1942年)字雨岩,湖北应城人。著名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外交官。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回国任保定速成学校教习。1909年调任陆军部军衡司科长、旋升司长。武昌起义爆发,奉命赴滦州对张绍曾部宣抚,暗中联络革命

  • 王囊仙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囊仙

    王囊仙(布依文:WaangzNaangzsianl,1777—1797),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是清朝嘉庆年间一名传奇的布依族女子。王囊仙自幼习武,能以布依族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且貌美不凡,布依族民间便称其为囊仙(布依语,布依文:naangzsianl,意为仙姑

  • 萧振瀛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萧振瀛

    萧振瀛(1890—1947),民国军人政客。以外交手腕著称。吉林扶余人。1912年考入吉林政法专门学校。1920年任吉林省田赋管理局局长。1922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1924年去西北。1926年参加五原誓师,被委任为宋哲元之西路军军法处长。1930年,西北军解体,串联宋哲元,张自忠重组为29军,任

  • 卢焘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卢焘

    卢焘(1882—1949),广西省思恩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曾任黔军旅长、司令、贵州省省长等职,在反袁护法等斗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爱国爱民,一生为国家民族、为人民群众、为社会进步做了许多好事,被人们誉称为“活菩萨”、“和平使者”,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卢焘在政治上与

  • 张文裕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文裕

    张文裕,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和教学,有多项重要发明和发现,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现μ介原子,开创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视实验科学,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中文名:张文

  • 彭士量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彭士量

    彭士量(1904年8月5日—1943年11月15日),字秋湖,湖南省浏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暂五师中将师长,于1943年11月15日在著名的常德会战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壮烈殉国,年仅39岁,是常德会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

  • 王德林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德林

    王德林(1873—1938),字惠民,山东省沂南县人。1895年到吉林谋生。1903年组织数百义民,树起"排俄救国被逼为寇"的大旗,展开反抗帝俄的斗争。1907年所部被吉林督军孟恩远收编。1932年1月,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任总指挥,率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王德林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坚持抗战达一

  • 林少猫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林少猫

    林少猫(1863—1902),台湾抗日民族英雄,号义成,乳名及浑号为少猫、小猫、阿猴,今台湾屏东县屏东市中心人。其详细家世已不可考。绿林出身,1896年因愤恨日本侵略军蹂躏台湾的暴行,在台南凤山(今高雄)城南凤岭聚众数百人起兵抗击日寇,队伍迅速发展至数千人。常袭击凤山县城、阿猴街等处日军。1898年

  • 章文晋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章文晋

    章文晋(ZhangWenjin,1914年7月13日~1991年2月18日),曾用名章宏道、章振弗。原籍浙江三门县海游街道,出生于北京市。在1978年1月~1982年10月之间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中文名:章文晋别名:章宏道、章振弗国籍:中国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4年7月13日逝世日

  • 史哲维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哲维

    史哲维(ShiZhewei,1968年4月12日-2014年5月15日),中天新闻台(CTI-News)新闻主播、中天亚洲台(CTI-Asia)《总编辑时间》节目主持人,专长为国际关系、区域安全、美国政治外交、中英文同步口译。2014年5月15日晚在台北家中疑似自杀身亡,终年46岁。中文名:史哲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