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宣,1960年11月出生于海南文昌,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1983年林鸿宣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1986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199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200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RGP)做博士研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2007年担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林鸿宣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鸿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海南文昌
出生日期:1960年11月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文名:林鸿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海南文昌
出生日期:1960年11月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林鸿宣的父亲林树州在年龄很小时就失去了父母,那时海南还没解放,日子过得很苦,更没条件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夫妻两人在东昌农场工作直到退休。
人物评价
林鸿宣在水稻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林鸿宣具有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科研,每年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上海实验基地,还是在条件艰苦的海南试验田,都会出现他的身影,被称为“泥腿子”院士。林鸿宣长期致力于作物重要性状遗传学研究,创立研究体系,坚持面向农业重大需求,瞄准作物科学发展前沿,率先在中国系统开展数量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并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克隆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性状的基因并阐明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多次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引领和带动了作物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在水稻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多个控制水稻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状的重要新基因,并深入阐明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作物性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的认识,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基因
。主要成果如下:水稻产量性状遗传机理研究林鸿宣带领研究团队分离克隆了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水稻大粒新QTL(GW2基因)。GW2编码新类型RING蛋白,作为E3泛素连接酶可能参与蛋白的泛素降解途径,控制颖壳细胞分裂,从而调控颖壳大小,控制粒宽、粒重和产量。GW2作为粒宽和粒重的负调控因子,当其功能缺失或表达量降低时使谷粒增大、粒重明显增加,在高产育种上有应用价值。该研究为阐明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机理提供重要新线索,为高产育种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新基因。相关论文2007年发表于NatureGenetics。林鸿宣等从“海南普通野生稻”中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株型驯化的关键基因PROG1,其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锌指蛋白,其作为转录因子对水稻株型的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对该基因变异位点的选择,导致野生稻的不利株型驯化为栽培稻的理想株型(直立生长和分蘖适当)。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水稻株型驯化的分子遗传机理,为作物高产株型分子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新线索。相关论文2008年刊登在NatureGenetics上。水稻抗逆性状遗传机理研究林鸿宣带领研究团队在创建一系列的遗传材料基础上,首次成功克隆了水稻耐盐QTL即SKC1基因,并且阐明作用机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范例。SKC1作为Na+特异性转运蛋白,控制Na+/K+长距离运输,在盐胁迫下SKC1维持地上部高K+、低Na+的离子平衡,减轻Na+毒害,提高水稻的耐盐性。相关成果2005年发表于NatureGenetics上。林鸿宣研究组分离克隆了另外一个控制水稻抗旱耐盐的新基因DST,并揭示了一种调节作物抗旱耐盐的分子调控新机制。DST作为抗逆的负调控因子,当其功能缺失或降低时,直接下调过氧化氢代谢相关基因(如过氧化物酶)的表达,使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下降而增加过氧化氢在保卫细胞中的累积,促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在作物抗逆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相关成果2009年发表于Genes&Development上。通过对另外一个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HAL3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OsHAL3编码黄素蛋白,受光的双重调控,光既能抑制它的表达、又使它的三聚体解聚而丧失功能;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HAL3还参与光调控植物发育的过程。相关论文2009年发表于NatureCellBiology上
。
学术论著
PengQ,LinYS,SongXJ,ShenJB,HuangW,ShanJX,ZhuMZ,JiangLW,GaoJP*,LinHX*(2012)TheNovelQuantitativeTraitLocusGL3.1ControlsRiceGrainSizeandYieldbyRegulatingCyclin-T1;3.CellResearch.2012.22(12):1666-1680.HuangXY,ChaoDY,GaoJP,ZhuMZ,ShiM,LinHX*(2009)Apreviouslyunknownzincfingerprotein,DST,regulatesdroughtandsalttoleranceinriceviastomatalaperturecontrol.Genes&Development23(15):1805–1817.SunSY,ChaoDY,LiXM,ShiM,GaoJP,ZhuMZ,YangHQ,LuanS,LinHX*(2009)OsHAL3mediatesanewpathwayinthelight-regulatedgrowthofrice.NatureCellBiology11(7):845-851.JinJ,HuangW,GaoJP,YangJ,ShiM,ZhuMZ,LuoD,LinHX*(2008)Geneticcontrolofriceplantarchitectureunderdomestication.NatureGenetics40(11):1365-1369.SongXJ,HuangW,ShiM,ZhuMZ,LinHX*(2007)AQTLforricegrainwidthandweightencodesapreviouslyunknownRING-typeE3ubiquitinligase.NatureGenetics39(5):623-630.
承担项目
项目起止时间 项目名称 备注 2018-01--2022-12 未来作物分子设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2017-05--2022-04 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研究 主持,部委级 2017-01--2021-12 水稻抗高温的遗传机制与生物学基础 主持,国家级 2016-07--2020-12 水稻功能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鉴定 主持,国家级 2012-01--2016-12 水稻杂种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主持,国家级 2015-01--2017-12 水稻籼粳比较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主持,国家级 2012-01--2016-12 水稻耐盐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调控机理 主持,国家级 2011-11--2015-12 水稻产量、抗逆的功能基因研究 主持,国家级 2013-08--2018-07 水稻粒重的分子模块解析 主持,部委级
科研成果奖励
教育思想 林鸿宣认为:“科研是需要积累的。只要集中精力按自己的方向去做,就一定可以出成果,这一点我们有信心。”身为研究生导师,林鸿宣在每年最热的七八月间,他都要亲自带着学生下到农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性状。他一直认为,带着学生一块去做实验是他份内的工作。 指导学生 2008年,林鸿宣指导博士生任仲海的毕业论文《水稻耐盐相关QTL,SKC1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指导博士生宋献军的毕业论文《控制水稻粒宽/粒重主效QTL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林鸿宣也因此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 。林鸿宣人才培养
林鸿宣荣誉表彰
科研综述
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在水稻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多个控制水稻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状的重要新基因,并深入阐明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作物性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的认识,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基因。主要成果如下:
水稻产量性状遗传机理研究
林鸿宣带领研究团队分离克隆了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水稻大粒新QTL(GW2基因)。GW2编码新类型RING蛋白,作为E3泛素连接酶可能参与蛋白的泛素降解途径,控制颖壳细胞分裂,从而调控颖壳大小,控制粒宽、粒重和产量。GW2作为粒宽和粒重的负调控因子,当其功能缺失或表达量降低时使谷粒增大、粒重明显增加,在高产育种上有应用价值。该研究为阐明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机理提供重要新线索,为高产育种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新基因。相关论文2007年发表于NatureGenetics。
林鸿宣等从“海南普通野生稻”中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株型驯化的关键基因PROG1,其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锌指蛋白,其作为转录因子对水稻株型的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对该基因变异位点的选择,导致野生稻的不利株型驯化为栽培稻的理想株型(直立生长和分蘖适当)。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水稻株型驯化的分子遗传机理,为作物高产株型分子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新线索。相关论文2008年刊登在NatureGenetics上。
水稻抗逆性状遗传机理研究
林鸿宣带领研究团队在创建一系列的遗传材料基础上,首次成功克隆了水稻耐盐QTL即SKC1基因,并且阐明作用机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范例。SKC1作为Na+特异性转运蛋白,控制Na+/K+长距离运输,在盐胁迫下SKC1维持地上部高K+、低Na+的离子平衡,减轻Na+毒害,提高水稻的耐盐性。相关成果2005年发表于NatureGenetics上。
林鸿宣研究组分离克隆了另外一个控制水稻抗旱耐盐的新基因DST,并揭示了一种调节作物抗旱耐盐的分子调控新机制。DST作为抗逆的负调控因子,当其功能缺失或降低时,直接下调过氧化氢代谢相关基因(如过氧化物酶)的表达,使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下降而增加过氧化氢在保卫细胞中的累积,促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在作物抗逆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相关成果2009年发表于Genes&Development上。通过对另外一个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HAL3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OsHAL3编码黄素蛋白,受光的双重调控,光既能抑制它的表达、又使它的三聚体解聚而丧失功能;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HAL3还参与光调控植物发育的过程。相关论文2009年发表于NatureCellBiology上。
学术论著
PengQ,LinYS,SongXJ,ShenJB,HuangW,ShanJX,ZhuMZ,JiangLW,GaoJP*,LinHX*(2012)TheNovelQuantitativeTraitLocusGL3.1ControlsRiceGrainSizeandYieldbyRegulatingCyclin-T1;3.CellResearch.2012.22(12):1666-1680.
HuangXY,ChaoDY,GaoJP,ZhuMZ,ShiM,LinHX*(2009)Apreviouslyunknownzincfingerprotein,DST,regulatesdroughtandsalttoleranceinriceviastomatalaperturecontrol.Genes&Development23(15):1805–1817.
SunSY,ChaoDY,LiXM,ShiM,GaoJP,ZhuMZ,YangHQ,LuanS,LinHX*(2009)OsHAL3mediatesanewpathwayinthelight-regulatedgrowthofrice.NatureCellBiology11(7):845-851.
JinJ,HuangW,GaoJP,YangJ,ShiM,ZhuMZ,LuoD,LinHX*(2008)Geneticcontrolofriceplantarchitectureunderdomestication.NatureGenetics40(11):1365-1369.
SongXJ,HuangW,ShiM,ZhuMZ,LinHX*(2007)AQTLforricegrainwidthandweightencodesapreviouslyunknownRING-typeE3ubiquitinligase.NatureGenetics39(5):623-630.
承担项目
项目起止时间
项目名称
备注
2018-01--2022-12
未来作物分子设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2017-05--2022-04
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研究
主持,部委级
2017-01--2021-12
水稻抗高温的遗传机制与生物学基础
主持,国家级
2016-07--2020-12
水稻功能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鉴定
主持,国家级
2012-01--2016-12
水稻杂种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主持,国家级
2015-01--2017-12
水稻籼粳比较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主持,国家级
2012-01--2016-12
水稻耐盐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调控机理
主持,国家级
2011-11--2015-12
水稻产量、抗逆的功能基因研究
主持,国家级
2013-08--2018-07
水稻粒重的分子模块解析
主持,部委级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12年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7年
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5年
水稻优质、抗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二等奖,省级
教育思想
林鸿宣认为:“科研是需要积累的。只要集中精力按自己的方向去做,就一定可以出成果,这一点我们有信心。”身为研究生导师,林鸿宣在每年最热的七八月间,他都要亲自带着学生下到农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性状。他一直认为,带着学生一块去做实验是他份内的工作。
指导学生
2008年,林鸿宣指导博士生任仲海的毕业论文《水稻耐盐相关QTL,SKC1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指导博士生宋献军的毕业论文《控制水稻粒宽/粒重主效QTL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林鸿宣也因此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
时间
荣誉表彰
201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9年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9年10月27日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林鸿宣进入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
1983年7月,林鸿宣从华南农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
1986年7月,林鸿宣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至1995年9月),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与育种研究。
1991年9月,林鸿宣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在职博士学位。
1994年7月,林鸿宣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5年10月至1996年9月,林鸿宣前往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10月至1997年7月,林鸿宣担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7年8月,林鸿宣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RGP)做博士后研究(至2001年2月)。
2001年2月,林鸿宣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国工作,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2007年,林鸿宣担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