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先轸

先轸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4870 更新时间:2024/1/14 18:12:42

先轸(?-前627年),晋国原邑(今河南省济源市)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邑,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基本资料

本名:先轸

别名:原轸

所处时代:春秋(晋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晋国原邑(今河南省济源市)

逝世日期:公元前627年

主要成就: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

人物生平

追随重耳

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公元前673年)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轸与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一时之间晋国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这个时候,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称霸。所以,晋楚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

城濮败楚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

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救宋,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任。救宋,楚国实力比晋国强;而且晋国距离宋国较远,并且有曹国、卫国——两个楚国盟国隔在中间,劳师远征,困难很多。文公因此犹豫不定。先轸向文公进言,认为必须出兵援救宋国,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义:报答宋国对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为背楚附晋而遭到的危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狐偃赞成他的看法,并且提出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建议。于是,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宋。

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

前632年,晋军借道不成之后绕路渡河,侵曹,伐卫。晋军用先轸的计谋,在几天内攻陷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

二月,晋国中军主将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将。

三月上旬,晋军攻入曹国都城。这时,宋国国都被楚军包围,被迫再次向晋告急。晋文公想要与楚交战,却为身后的齐、秦两国态度不明而感到进退两难。先轸提出建议:可以指使宋国贿赂齐国、秦国,让齐、秦替宋求情,劝楚撤兵;同时晋国再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迫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这样齐、秦二国既接受宋国贿赂,又被楚国驳了面子,必定会与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公很高兴,采纳实行了先轸的建议。

一切都按先轸的计划进行着。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他撤回大军,把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但是以善战闻名的子玉却执意请战。楚王十分不满,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只给他派了少数兵力。

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出使者来到晋国,提出只要晋国放过曹、卫,退还土地,楚军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听后很愤怒,认为子玉作为楚臣,却要用一个宋,来与晋国君主换取曹、卫两国,是对国君无礼,应该马上攻打楚军。而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对宋、曹、卫三国都一下子安定下来。而如果晋国拒绝,就是得罪这三家,也等于抛弃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不如将计就计: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允许其秘密复国,并乘机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先打起仗再说。文公听了很高兴,立即照办。于是曹、卫二国各自派使者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果然大怒,率军撤围北上攻打晋军。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遵守当年与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楚军锋芒,同时也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子玉不顾众人意见,执意要追击晋军。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就此。

四月初,晋、齐、秦、宋四国的军队来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几天后,晋军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晋下军佐胥臣用虎皮蒙马,率先攻击楚军战力较弱的右军,右军溃败退却。同时晋上军将狐毛竖起将、佐两面大旗向后退去,下军将栾枝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伪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军果然步步紧逼,导致孤军突出,暴露了侧翼。先轸便率领中军拦腰袭击楚左军,伪退的晋上军也迅速折回,向楚左军发起反击。楚左军也溃退了。楚军全部遭遇惨败,子玉立即收回败退的军队,撤出了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

战后,晋文公朝觐天子,会盟诸侯。周天子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而楚军统帅子玉则在不久后的回楚途中引咎自尽。

城濮之战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争议:这段历史有少许疑点,因此也有学者做出假设:此战中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

全歼秦军

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其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没料想在半路上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先轸力排众议,认为不为友邻君主吊丧已经是于礼不合,而秦国更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用先轸的意见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争议:先轸在秦国强大之前抓住战机,狠狠打击了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且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秦国从此后只好向西发展;而同时,此举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以至于两国公开决裂,为秦、楚联盟埋下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因此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

怒斥襄公

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告诉他已经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然而襄公却没有责怪先轸,甚至还反过来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先轸越发自责。

免胄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军事成就

实践成就

先轸一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指挥了城濮之战和崤之战两次战役。城濮之战中,先轸帮助犹豫不决的文公下定争霸决心,并用他的谋略为此战铺平道路,最终终于指挥晋军与楚军进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为晋文公建立霸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公去世后,其子继位为襄公,先轸又率军与秦军进行了崤之战,伏击并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歼灭战战例。

思想理论

先轸善于接受前人经验并加以创新,能够运用多样化谋略,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战略战术,对军事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将外交因素纳入战略范畴,并开了“兵者诡道”的先河。城濮之战前,先轸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极浓的诡诈性、欺骗性,与传统思想指导下的战争外交迥然不同。先轸所指导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军事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以“诡道”思想指导战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战术。城濮之战中,先轸运用诡诈和突然两个因素,力争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增大了胜利的概率。他根据战斗编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战术,最终左、右两军被各个击破,最强的中军也成为了弱军、孤军,不得不退。这样的指挥艺术,在先轸之前和同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崤之战虽然不是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产物,但对后世歼灭战思想理论的确立,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人物评价

总评

晋国赵衰以识人出名,他对先轸的评价就是“先轸有谋”。的确,无论是城濮之战还是崤之战,先轸以其出众的谋略,处处考虑得当,让晋国顺利大败强敌楚、秦,开创文、襄霸业。这位富于韬略的军事家,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他的谋略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政治家。他为人公忠体国,耿正忠诚,最终以身殉义。

历史评价

晋文公:“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

赵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

栾书:“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

刘向:“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

冯梦龙:“临机何用阵堂堂?先轸奇谋不可当。只用虎皮蒙马计,楚军左右尽奔亡。”

余邵鱼:“贤哉先仲车,独冠邦家杰。尽职事文公,罄谋著楚烈。崤山掳孟明,城濮摧荆羯。虽困狄兵围,威风犹猛烈。哀哉救不来,舍身尽臣节。千古仰高风,英名常赫赫。”

后世纪念

先轸祠原址在今左权县城南1公里的庄子村,疑为当时晋国人所建。元代,其祠被赠封“晋大夫先轸之神”;明洪武七年,又赐号“晋大夫先轸之庙”。

标签: 先轸

更多文章

  • 裴楷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裴楷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最初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任相国掾。为定科郎时,与贾充等共同制定《晋律》。

  • 裴頠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裴頠

    裴頠(wěi)(267年—300年),字逸民,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运城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哲学家,司空裴秀之子。裴頠出身魏晋士族河东裴氏,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等官。永康元年(300年),裴頠在

  • 裴光庭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裴光庭

    裴光庭(676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宰相,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任职期间建议突厥参与封禅,迁鸿胪少卿,拜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迁

  • 裴茂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裴茂

    裴茂(生卒年不详),字巨光,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汉官吏,并州刺史裴晔之子。出身河东裴氏。汉灵帝时,举孝廉出身,累迁尚书。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夏四月,裴茂率领关中诸将讨伐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受封列侯,卒年不详。本名:裴茂字:字巨光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东郡闻喜县主要

  • 裴居道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居道

    裴居道(629年-690年7月22日),字号不详,绛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孝敬皇帝李弘的岳父,尚书左丞裴熙载的儿子。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凭借门荫入仕,累迁左金吾卫将军,嫁女于太子李弘。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历位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太子少保,受封翼国公。载初元年,受到酷吏诬陷,下

  • 毌丘甸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毌丘甸

    毌丘甸(guànqiūdiàn),字子邦,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运城闻喜),镇东将军毌丘俭之长子,官至治书侍御史。公元255年,毌丘俭在寿春反抗司马氏篡魏失败,毌丘甸逃到新安灵山,司马师另派人击破毌丘甸,灭三族。本名:毌丘甸字:子邦所处时代:三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东闻喜(今山西

  • 裴遐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裴遐

    裴遐,西晋时期人物,司隶河东郡闻喜(山西运城市闻喜)人。裴徽之孙,裴绰之子,裴楷之侄,太尉王衍女婿。本名:裴遐所处时代:西晋祖籍:河东郡闻喜(山西运城市闻喜)曾任官职:散骑郎曾任散骑郎,善言玄理,曾与郭象谈论,满座叹服。东海王司马越引为主簿。后为司马越之子司马毗所杀。辈分关系姓名简介祖辈祖父裴徽金紫

  • 裴瓒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裴瓒

    裴瓒,字国宝,司隶河东郡闻喜(山西运城市闻喜县)人。裴楷子,杨骏婿。风韵超群,见者敬之。任中书郎。杨骏诛,为乱兵所杀。本名:裴瓒字:国宝所处时代:西晋出生地:司隶河东郡闻喜裴瓒,字国宝,司隶河东郡闻喜(山西运城市闻喜县)人。裴楷子,杨骏婿。风韵超群,见者敬之。任中书郎。杨骏诛,为乱兵所杀。本名裴瓒字

  • 裴遵庆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裴遵庆

    裴遵庆(691年—775年),字少良,绛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时期宰相、政治家,赠司空裴翁喜之子。出身河东裴氏(中眷裴氏)。初以门荫,授兴宁陵丞,调任大理寺丞,澄清边将萧克济谋反案件。迁吏部员外郎、徐州刺史。唐肃宗即位,拜给事中、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得到宰相萧华举荐,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 裴黎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裴黎

    裴黎,字伯宗,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时期大臣,冀州刺史裴徽长子。门荫入仕,官至游击将军。本名:裴黎字:伯宗所处时代:西晋出生地:司隶河东郡闻喜裴黎,字伯宗,司隶河东郡闻喜(今山西运城市闻喜县)人。裴徽长子。官至游击将军。祖父:裴茂,东汉尚书令父亲:裴徽,晋朝冀州刺史子女:裴苞,晋朝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