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唐宗海

唐宗海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61 更新时间:2024/1/18 6:22:20

唐宗海(1862年~1897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光绪23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基本资料

名:唐宗海

别名:唐容川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彭县

出生日期:1862年

逝世日期:1897年

职业:中医学家

代表作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

人物生平

唐宗海,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4年,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旨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后寓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行销国内外,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6岁。唐宗海作为一代名医和中国早期中西医结合的杰出代表,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除《医易通说》、《六经方正中西通解》、《痢症三字决》等书外,犹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医学论述

唐宗海对于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的论述,多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从气血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他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本,在人身之中。阴阳的具体所指,即是水火,即是气血。气生于血,血生于气,阳气与阴血之间相互滋生。水火气血的关系,—方面强调其相互对恃,同时亦强调其相互维系。故在治疗气血水火的病变时,唐氏主张治血调气,调和阴阳。气血水火之间的协调,尚依赖脾土以为枢纽。他认为,人身之气虽根于肾中,但需依赖脾胃水谷之精微下输于肾,而后才能化气而升清降浊。对于血证的病机,他认为见的血证不外两大类,—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血证的发生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又与人身气机运行、火热协迫、瘀血阻滞等有关。具体而言,影响血证出现的主要病机,除脏腑功能失常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者气机阻逆,血随气行,多见血证。二者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三者瘀血阻络,血失常道。因此,唐氏对血证病机的探讨,重视脏腑,抓住气滞、血瘀、火热之间的关系。在脏腑病机中,除结合气滞、气逆、血瘀、火热之外,又重视气虚不摄的方面,使血证病机归纳得十分得当,为该病的正确治疗,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判断血证的轻重缓急,预后善恶至关重要。血证死生的关键,主要在于气的运行是否正常。一般而言,吐血而不发热者,易愈。吐血而不咳逆者,易愈。血证病人,大便不溏者犹有转机,可用滋阴之药,以养阴配阳。若大便溏泄,是脾气下陷,中流已无砥柱,则血因火而上越,气失守而下脱,上越下脱,其危重可知。此外,血证患者脉不数者易治,以其气尚平。若脉数者难治,以其气太疾。若脉象浮大革数而无根者,为虚阳无依。若脉象沉细涩数而不缓者,为真阴损失,皆为难治。若有一丝缓象,尚可挽回。若无缓象,或兼代数,则成不治死证。所有这些脉象,都是反映阴血受伤,而阳气无归,所以为难治。若阴血伤而阳气不浮越者,脉虽虚微迟弱,亦不难治。但用温补,无不回生。总之,阳虚、气虚者尚易治,惟阴虚气不得附者为难治。因为血伤而气不伤者,即以气之不伤,而知其血尚未尽损,故气犹有所归附,而其病亦易愈。

血证治疗四法则

唐氏通过多种血证的治疗,摸索出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者。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用止血之法。否则,血液溢出不止,会导致血脱气耗,产生不良后果。血证患者血止之后,其必然要有离经之血而未排出体外,这些血液留于人体之中,则形成瘀血。这些瘀血的停聚,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或壅而发热,或变而成痨,或形成结瘕,或使气血阻滞不通而刺痛,等等。还可以因瘀产生其他多种变证,甚至使新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再次出血。为了免除这些后患,唐氏主张于止血之后,应当消瘀,故将消瘀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二法。待血止瘀消之后,在数日或数十日之间,为防止血液再次潮动,须选用方药使血液得以安宁,故将宁血法作为血证治疗的第三法。血证患者,出血之后,其血必虚。血虚者其阴亦不足,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虚则气无所依,亦可因之而亏。因此在血证后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而运用宁血法之后又无再次出血之顾虑,惟留下人体正气之虚衰,唐氏主张此时当用补血之法。

学术理论价值

唐宗海于学术上颇有创见。一方面,他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他试图以西医理论来解释祖国医学,进行中西医理论的汇通,虽然限于历史条件、科学水平,未有成就,但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宁为良医不为良相

唐宗海为人熟知首先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其次是因他的《血证论》。其实他更与众不同的是打破了历代儒医的传统生成模式——“业儒不就,因习医”。他是明清以来的大医家中,唯一中了进士的。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根据清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总之是功名的尽头,仕途有了保证。中了进士不任官的,实在少见。其同榜进士陈三立、邱逢甲、垿等皆仕途显赫。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

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

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然清史稿未载其详,生平殊多湮讹,甚为可惜。其兼善诗画,几年前曾见一山水团扇,取法古远,萧散简远。其题诗尤让人印象深刻:

南北山川一览过,

胸中邱壑近如

枒槎怪石撑肝肺,

磊落奇峰脱四科。

草木真各知不少,

乾坤清气役来多。

出云正及为霖日,

莫任烟霞老薛罗。

——奉行铭老先生大人正,客川唐宗海。

这正是容川先生对自己生逢乱世、悲天悯人、逆天救世的真实写照。

中西医结合的开创者

标签: 唐宗海

更多文章

  • 王厚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厚

    王厚(-1106年),字处道。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少随父王韶征战,累官通直郎。元符初年,与王赡出兵邈川(今青海乐都南),木征之子陇拶(赵怀德)降宋,改青唐为鄯州、邈川为湟州。任湟州知州。因事贬驾州别驾。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王厚、高永年再次攻取湟州,史称熙河开边。中文名:王厚外文名:字

  • 梁干乔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梁干乔

    梁干乔(1903—1946),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师营党代表;1926年赴苏联学习;1931年加入复兴社,成为军统十人团之一,国民党十三太保之一,后历任黄埔军校政训班训育组长,中央宪兵司令部政训处长,军统局上海区书记长,军统

  • 易元吉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易元吉

    (公元11世纪)〔北宋画家〕字庆之,湖南长沙人,生卒年不详。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中文名:易元吉别名:易庆之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南长沙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职业:画家代表作品:《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

  • 蒋硕杰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蒋硕杰

    蒋硕杰(1918年-1993年),湖北应城人,辛亥革命元老蒋作宾(原国民党内政部长、安徽省主席)之四子,生于上海。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任台湾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1976年-1980年),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曾供职于国立北京大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康

  • 秦炳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炳

    秦炳(1882—1911),四川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龙台老街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先后在四川、云南、香港、广东等地谋划革命。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时不幸中弹牺牲。中文名:秦炳国籍:中国民族

  • 马培之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马培之

    马培之(1820—1903),清代名医,字文植,以字行。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他是现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马万里的曾祖父。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培之自幼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他为晚

  • 陈裕光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裕光

    陈裕光(1893年——1989年)号景唐。1893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随家迁居南京。中国化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中国担任大学校长最早、时间最长的元老之一。他为金陵大学建立了优良的校风,使该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连续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会

  • 陈省华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省华

    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县人。曾祖父陈翔为蜀新井令。早年随祖父陈诩至四川阆洲,后定居阆中县。为蜀西水县尉,后为宋陇城主簿,再迁栎阳令。任栎阳令期间,郑伯渠为邻县强占,陈省华设法使水利均沾。官至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妻冯氏,封燕国夫人。冯氏性严,每天带着儿媳妇下

  • 杨士林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士林

    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五十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中文

  • 周苍柏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苍柏

    周苍柏(1888~1970),湖北武汉人,中国现代著名银行家、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之父。1917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重庆华中化工厂、汉中制革厂董事长。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署长。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