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守觉

王守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07 更新时间:2024/1/16 9:38:49

守觉(1925年6月27日—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并在109工厂进行小批量生产,应用于中国研制的晶体管化高速计算机。1959-1963年负责研究成功全部硅平面工艺技术,并研制成功五种硅平面型晶体管。1974年成功地用自制的图形发生器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模版。1976年起从事新电路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值与连续逻辑高速电路——多元逻辑电路,并试用于整机。1979年后主要从事多值与连续逻辑电路系统的研究及使之应用于生产实际中。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基本资料

名:王守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5年6月27日

逝世日期:2016年6月3日

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代表作品:为中国制造电子仪器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发展速度开辟了新途径

籍贯:江苏苏州

家人:王守融、王守武、王淑贞、王明

人物生平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六月二十七日,王守觉出生在上海。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岁的王守觉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一年以后,王守觉刚读完初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威胁到苏州。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11月),王守觉随年迈的双亲逃难,一路颠沛流离,甚至绕道香港、越南,于1938年逃到大后方昆明。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因为大哥在昆明的一家机器制造厂做了厂长,一家人最终在昆明安定下来。王守觉在离开学校两年之后,插班进入一个学校的初三进行学习,扎实的底子让他顺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后,他病倒了。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王守觉考入西南联大的电讯专修科学习。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同济大学召开动员大会,学生踊跃响应,共三百多人报名参军,王守觉也在其中。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王守觉复员后到已迁至上海的同济大学继续学习。

1949年,王守觉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

1949年至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

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任主任设计师。

1956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57年至1958年,王守觉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进修。

1960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科技成果

王守觉院士早年研究解决了“两弹一星”所需计算机的基础器件,提出和发展的高维空间点分布分析方法和理论,为信息与信号处理提供了新理论。

1958年4月,回中国后,王守觉开始从事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研究,参与并主持了锗高频晶体管的开创性研制任务,于1958年9月研制成功了截止频率超过200兆赫的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它的截止频率比当时中国国内研制的锗合金结晶体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在这个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国家对研制高速电子计算机急需高频晶体管的推动下,王守觉率领生产队伍,进行了小批量试制,为中国核工业急需的首台晶体管高速计算机——109乙机提供了半导体器件。

1961年,王守觉获悉美国发明硅平面器件与固体电路的信息,决定终止正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的硅台面管的研制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转而投入对硅平面工艺的探索,1963年底完成了国防部门五种硅平面器件的研制任务,并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工业新产品奖一等奖,次年还获国家科委首次颁发的创造发明奖一等奖。这也为中国在“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计算机——109丙机提供了器件基础。

1964年11月,半导体固体电路也研制成功;1974年,王守觉在中国首次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版,为基于计算机与图形发生器的自动制版法代替传统的刻图照相制版方式开辟了道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复杂性不再受制于刻图尺寸与精度。这项工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

1990年起,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相继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并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梁何利科技奖和2002年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

1994年,王守觉在对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功能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的结构,发现了神经元与高维空间几何形体之间的潜在对应关系,提出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1996年,王守觉提出排序学习掩蔽数学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馈网络模型;1997年,王守觉提出模式识别用的神经网络的新模型,比原来的网络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2000年,王守觉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双权矢量硬件“预言神二号”,并用于实物模型的识别。随后王守觉还进一步研制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预言神系列计算机和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Hopfield网络硬件。

2002年,王守觉在高维形象几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仿生模式识别的理论。

王守觉.仿生模式识别(拓扑模式识别)——一种模式识别新模型的理论与应用[J].电子学报,2002.30(10):1417-1420.

王守觉,曲延锋,卫军,覃鸿.基于仿生模式识别与传统模式识别的人脸识别效果比较研究[J].电子学报,2004.32(7):1057-1061.

王守觉,徐健,王宪保,覃鸿.2003.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多镜头人脸身份确认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03.31(1):1-3.

王守觉,王柏南.人工神经网络的多维空间几何分析及其理论[J].电子学报,2002.30(1):1-4.

王守觉,来疆亮.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入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01

王守觉,李兆洲,陈东等.通用神经网络硬件中神经元基本数学模型的讨论[J].电子学报,2001.29(5):577-580.

王守觉,陈向东,曾玉娟等.通用前馈网络及排序学习前向掩蔽模型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1998.26(8):1-6.

王守觉.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及其网络组合与应用[J].电子学报,1996.24(5):1-6.

王守觉,李卫军,陈旭.单节拍浮点运算神经元的组合逻辑设计[J].半导体学报,2004.25(11):1505-1509.

王守觉,李兆洲,王柏南等.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带噪声信号的去噪声建模[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0.5(4):21-26

王守觉,鲁华祥等.人工神经网络硬件化途径与神经计算机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1997.14(1)(6)

王守觉.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机及其实用化[J].测控技术,1999.18(8):1-5.

WANGShoujue,ZHAOxingtao.2004.BiomimeticPatternRecognitionTheoryandItsApplications,ChineseJournalofElectronics,13(3):373-377

WANGShoujue.2003.AnewdevelopmentonANNinChina-BiomimeticPatternRecognitiontheoryanditsapplication,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RoughSets,FuzzySets,DataMining,andGranularComputing,2639:35-43

WangShou-jue,ChenXu.2003.Blomimetic(topological)patternrecognition-Anewmodelofpatternrecognitiontheoryanditsapplication,NeuralNetworks,2003.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onNeuralnetworks,3:2258-2262

WANGShoujue.1999.PriorityOrderedNeuralNetworkswithBetterSimilaritytoHumanKnowledgeRepresentation,ChineseJournalofElectronics,8(1):1-4

WANGShoujue,SHIJingpuetal.1999.Direction-Basis-FunctionNeuralNetworks,ProceedingofIJCNN99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onNeuralNetworks,1251-1254

王守觉.N型负阻三极管.无线电与电子学(苏联)[J].1962.7(8):1404-1408.

王守觉.关于晶体管最高振荡频率有关因素的测量分析[J].物理学报,1962.18(4):194-205.

王守觉,孙祥义,王润梅.一种新的高速集成逻辑电路——多元逻辑电路(DYL)[J].电子学报,1978.6(2):43-51.

王守觉,夏永伟,孔令坤等.一种无隔离区的DYLMOS混合集成新电路[J].电子学报,1986.14(1):16-20.

王守觉.连续逻辑为电子线路与系统提供的新手段[J].电子学报,1986.14(5):1-11.

王守觉先生在教育战线上60余年,他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勉励他们不断创新。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李卫军等。

社会任职

王守觉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同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会名誉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ChineseJournalofElectronics》编委会主任等职。

个人生活

亲属成员

祖父:王颂蔚是晚清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不仅有扎实的国学基础,而且崇尚实学,希望士人“学习测量、化学、光学……”并“咨商制造”。

父亲:王季同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曾赴英国任清政府驻欧洲留学生监督署随员,有机会到英吉利电器公司和德国西门子电机厂研究实习,是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大姐: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有“南王北林(林巧稚)”之称。

二姐:王明贞,曾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女教授。

三姐:王守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留学英国,与晶体物理学家陆学善结婚后主要从事物理文献翻译工作。

大哥:王守竞是中国第一位研究量子力学并卓有成就的学者。

二哥:王守融历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教授、系主任,是中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专家。

三哥:王守武是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与弟弟王守觉是中国科学院的兄弟院士。

长子王季烈、次子王季同、三子王季点、幼子王季绪,他们均在数理工程领域,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五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王季昭、次女王季茝、三女王季玉、四女王季山、幼女王季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教育史上都留下了足迹。

人物评价

多年来,王守觉奋进不息,从业40余年,成果迭出,建树甚丰。对于青年学子,他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并以严谨求实、探索不倦的学风,勤于任事、拼搏不止的品格,率领他们一起攀峰,从而深得他们的敬重与爱戴。如今,他虽已年届古稀,但追求卓越的使命感仍一如往昔。他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和轻快的脚步,让人难以相信他已经80高龄。他出身名门,兄弟姐妹皆有非凡成就。他本人一生坎坷,少年颠沛流离,文革遭遇冲击,但他始终致力于科研,多次转换研究方向,并在80高龄时再次在自己领域走到世界最前列。(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评)

王守觉先生为中国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出的开创性和系统性的杰出贡献,开拓创新、求索不止的科学精神,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风范,以及为学部发展、国家科学思想库功能发挥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评)

标签: 王守觉

更多文章

  • 张宗燧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宗燧

    张宗燧(1915~1969)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张东荪的次子。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1915年6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攻读学位。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去丹麦、瑞士进行科学研究。1939年回国并任重庆中央大学

  • 林献堂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林献堂

    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大椿,号澧园,字献堂,台湾政治家、诗人,民族运动先驱,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原籍福建龙溪,出身望族雾峰林家,人称阿罩雾三少爷。父亲林文钦是清末举人,与清朝台湾抗法名将林朝栋是同辈。林献堂倡导台湾民族运动,以汉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

  • 李建彤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建彤

    李建彤(1919年3月26日-2005年2月14日)曾用名韩玉芝,笔名秋心、秋茵,中国共产党先烈刘志丹的弟媳,中共干部出身的作家,其小说《刘志丹》以“利用小说搞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著称,开创由中共中央专案审查文学作品的先例,成为中国历史上因文学作品株连最广的“文字狱”案件,1963年的专案审查报告

  • 丁伟岳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丁伟岳

    丁伟岳(1945年4月26日—2014年11月11日),上海人,祖籍浙江舟山,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文革”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1986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伟岳在几何分

  • 蒋天枢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蒋天枢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早字若才,江苏丰县人,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青年时代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从唐文治先生;1927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陈寅恪、梁启超学习文史。1929年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

  • 谢和赓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谢和赓

    谢和赓(1912-2006),广西桂林人;1933年在秘密加入中共,旋奉命打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先后任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秘书;后投奔白崇禧,成为其机要秘书;1942年,被国民政府派往美国留学,替中共从事情报和统一战线工作;1954年底,在麦卡锡主义风潮中被美国移民军逮捕,后被驱逐出境回国。任《世界

  • 华蘅芳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华蘅芳

    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中国清末数学家﹑科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交往,李氏向他推荐西方的代数学和微积分。1861年为曾国藩擢用,和同乡好友徐寿(

  • 牟宜之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牟宜之

    牟宜之(1909年~1975年),字去非,山东省日照人,中国近代诗人、革命者。抗战时期,牟宜之曾任乐陵县长,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长,中共建国后曾在北京市、山东省、林业部和建设部任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被下放黑龙江,197

  • 朱子奇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子奇

    朱子奇,湖南汝城人。中共党员。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著名诗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6年加入南京左联、剧联下的磨风艺社,考入江苏省立农业专校,1937年参与组织学生抗日救亡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1938年入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诗集《春鸟集》、《春草集》、《友谊集》,散文集《十二月

  • 魏文伯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文伯

    魏文伯(1905年——1987年)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查署华东分署检察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79.9-1982.5任司法部部长,198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11月15日因病在上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