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杨钟健

杨钟健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4 更新时间:2023/12/12 17:26:41

杨钟健(189706.01-197901.15),字克强,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民国十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民国十六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4月,杨钟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钟健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成就卓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著作达674篇(种),他的科学著作,以古生物学内容为主,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他的许多工作是中国初创性的,具有蒙和奠基性的意义。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钟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华州龙潭堡(今渭南市华州区)

出生日期:1897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79年1月15日

职业: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毕业院校:德国慕尼黑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记骨室文目》、《杨钟健文集》

人物生平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6月1日,杨钟健出生在陕西华州一个教育家家庭。从童年时起,他就离家跟随在父亲身边读书。

1910年(清宣统二年),毕业于华州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堂。

1913年(民国二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后转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学。

1916年(民国五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

1917年(民国六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北京大学念书的杨钟健立即投身到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去。

1920年(民国九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9月,他与地质系学生共7人,议决建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团体。

1922年(民国十一年),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

1923年(民国十二年)冬,杨钟健到德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德文补习,于次年4月正式考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随早年就闻名世界的施洛塞教授和布罗里教授专攻古脊椎动物学。

1925年(民国十四年),确定其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啮齿类化石研究,布劳里教授便介绍地质系的舒罗塞指导他,曾从事中国的哺乳类化石研究。

1927年(民国十六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时西欧学自然科学得博士学位,一般授哲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发表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

1928年(民国十七年)2月,应翁文灏来函之意从德国返回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

1929年(民国十八)起,杨钟健把工作重点转向考察北方“土状堆积”方面,他与法国地质学家P.T德日进(deChardin)在山西、陕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记录了第三纪后期与第四纪的地层,划分出“红色土”地层,为中国黄土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道路。

1931年(民国二十年),杨钟健参加了另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法科学考察,经内蒙古、宁夏而至新疆,然后经苏联返回北平。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他的野外工作以长江流域为主,诸如雨花台砾石、龙潭下蜀壤土和庐山地貌等均经考察。这年秋天,他和卞美年去山东新泰、蒙阴等地,调查有关地层及恐龙化石,返途中,经济南,齐鲁大学地质系教授J.施可特(Scott)示以含于硅藻页岩中的鱼及植物化石;经了解,系产自临朐县内,当时他便决定调查这个化石产地。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春,他与德日进、裴文中作两广之行,对南方的洞穴堆积调查,发表了《广西和广东的新生代地层》一文,为中国南方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月,他一人去山东临胊,偕技工3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鱼、哺乳类及蛙类化石,他把这套地层定名为“山旺统”。这年冬天,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

1936年-1937年,杨钟健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并荣获葛氏纪念金质奖章。他作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的第一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上旬,日军进入北平。杨钟健此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护地质调查所的设备财产。经思考,认为当时只有利用协和医学院和新生代研究室的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1940年夏,杨钟健被聘为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和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同年10月,他随昆明办事处迁到重庆,应邀兼任重庆大学名誉教授。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秋,他随所转至四川北碚。此后几年,他除在北碚做研究工作,兼任重庆大学教授外,并去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考察。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他被聘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4月,杨钟健赴欧美考察和讲学。出国考察时,将此标本随身带去,在纽约作进一步修理和研究,最后确定卞氏兽是很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3月,回国以后,至南京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冬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次年春,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8年0月,去西安赴任出任西北大学校长,抵制了胡宗南将学校迁至成都的图谋。

1949年4月,他拒绝了国民党胁迫他去台湾的引诱,在南京迎接了解放。

1951年秋,他与刘东生、存义去山东莱阳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发掘恐龙化石及调查白垩纪地层,是为青岛棘鼻龙。

1953年,辞去编译局长职务,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4年5月,去安徽泗洪等地野外调查。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他与斯行健、赵金科、周明镇组成中国古生物学访苏代表团去苏联各地访问两月。在此期间,达成了中苏古生物科学考察协议,并为以后古脊椎动物研究作了战略性的部署。

1957,其研究室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经常去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调查。

1959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完成论文多篇,诸如新疆白垩纪的飞龙,以及华南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等工作,就是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境况下完成的。

1978年4月,去广东三水县调查产鱼化石地层;9月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并到野外考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地质旅行。返京后又于10月去上海与美国古生物学家辛普森会晤,回京后抱病撰写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发言稿。

1979年,元旦因胃出血住入医院,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主要成就

杨钟健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记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共209个新属新种,对中国生物地层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钟健50多年的科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5年至1936年,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新生代地质及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第二阶段是1936年至1948年,工作内容除前一时期的继续外,逐渐转向爬行动物化石方面及中生代地层;1949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中生代各时期的爬行动物,包括不少总结性论文,另外参与科研管理工作。

他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华北的新生代地质。这时期发表以关于周口店各地点及华北新第三纪的哺乳动物群,主要是啮齿类、兽形类等小哺乳动物化石,偶蹄类及大量有关新生代地层、地质发育史的论著,成为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经典著作。为欧非两大洲古动物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标本,同时也给地球史和生物史填补了空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工作重点逐渐转到爬行动物化石和中生代地层方面。较早的重要工作是关于山西武乡和中瑞考察队采集的新疆、内蒙古的二齿兽类和白垩纪恐龙的研究。

1928年负责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间发生了发现中国猿人第一颗头盖骨的划时代事件。从1929年到1934年,杨钟健的主要学术贡献在古哺乳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方面,成为中国哺乳类化石和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奠基人。从1934年起,他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爬行动物。1937年以后,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1949年后,与裴文中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德文)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是中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在新生代地质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华北黄土的综合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杨钟健就根据啮齿类、兔形类及鹿类等哺乳动物化石带,对黄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对比。他把所谓黄土堆积分为红土、红色土和狭义的黄土三部分,并将红色土的时代明确为上新世末到更新世,还进一步细分为A带、B带和C带三个带,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地史阶段的沉积,每一个带都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样,有关中国华北黄土及其动物群的研究,就此前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确立了上述各时期中国北方黄土地层的大致分布范围,探索了黄土和华北主要河流在地质发展中的特征变化,以及与古气候、地壳运动的关系,从而为华北黄土主要是风成的这一学说的确立提供了论据。他的这些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基础,与之有关的重要见解和结论,迄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杨钟健不仅研究过哺乳运行好些门类的代表,各类恐龙及恐龙蛋和恐龙足印,还研究过基底爬行动物杯龙类、进步爬行动物兽孔类、水生爬行动物鱼龙类、飞翔爬行动物飞龙类,乃至龟鳖类、鳄类、有鳞类等。实际上,脊椎动物各大门类诸如鱼类、两栖类、鸟类乃至人类,他都曾涉及,发表过有关的论文。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围棋手,一有机会,就在不同方位上布上一子,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开辟一个新地盘,为后学者打下初步基础。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对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他都给予鼓励,并马上又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促其继续前进。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最初,中国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仅有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一处。80—90年代,中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

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80—90年代,中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贾兰坡、吴新智。

1:CCYoung,TopographicFeaturesoftheNankouRangeintheVicinityofNankouPassBullGeolSocChina,1923,2:117~119。

2:CCYoung,FossilNagetiereAusNord-China,PalSin,ser,C1927,5S1~82.

3:CCYoungandPTeilharddeChardin,FossilMammalsfromtheLateCenozoicofNorthernChina,PalSin,serC1931,9:1~66.

4:杨钟健,三门系之历史的检讨,地质论评,1936,1:323~330。

5:杨钟健,中国上新统与更新统之分界问题,科学,1940,24(4):261~280。

6:杨钟健,禄丰蜥龙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4册,新丙种第13号,1951:1~96。

7:杨钟健,演化的实证与过程,商务印书馆,1952。

8:杨钟健,脊椎动物的演化,科学出版社,1955。

9:杨钟健,秦岭以北新构造问题,科学出版社,1957。

10:杨钟健,山东莱阳恐龙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42册,新丙种第16号,1958:1~138。

11:CCYoung,ThePseudosuchiansinChina,PalSin,newserC,No19,WholeNumber151,1964:1~205.

12:杨钟健、赵喜进,合川马门溪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8号,1972:1~30。

13:杨钟健、董枝明,中国三叠纪水生爬行动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9号,1972:1~34。

14:杨钟健,青海泽库茶卡油页岩的鸟羽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13(3):163~164。

15:杨钟健,关于山东临朐山旺的蛙类和翼手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15(1):76~80。

16:杨钟健,内蒙古一松鸦蛋化石,古生物学报,1977,16(2):297。

社会任职

杨钟健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他是美洲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英国林奈学会会员、莫斯科自然博物协会国外会员。

1921年7月至1923年7月,他两次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1929—1936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北平分所所长。

1936年和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

1953年,任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1959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1937—1943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9—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

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7—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人物评价

杨钟健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他工作认真负责,辛勤耕耘,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事业。(九三学社评)

杨老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当前的学者们应承杨老的精神,在研究领域收窄的同时,不断放大自己的研究视野。(中科院院士吴新智评)

杨钟健一贯坚持的艰苦朴素、勤奋、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几代科学工作者。他把毕生的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他的卓越成就如同一座丰碑,受到后辈的尊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评)

标签: 杨钟健

更多文章

  • 陈嘉华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嘉华

    陈嘉华,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1994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天津港公安局原消防科等岗位工作,2012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清剿火患”战役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牺牲。生前系天津港公安局副局长、港航系统消防专家。中文名:陳家華国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日期:1971

  • 李乐伟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乐伟

    李乐伟教授,应用电磁科学家,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Fellow,美国电磁科学院(TheElectromagneticsAcademy)Fellow,入选2009年第一批“千人计划”。由于其从理论上导出了各种电磁结构和材料中的电磁场并矢格林函数,在国际电磁理论界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普遍认可,

  • 闵嗣鹤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闵嗣鹤

    闵嗣鹤(1913—1973)字彦群,数学家。从事解析数论研究,在三角和估计、黎曼Zeta函数理论方面获重要成果,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石油工业及地质勘探中的若干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中文名:闵嗣鹤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北京出生日期:1913年逝世日期:1973年职业:数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

  • 王思潮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思潮

    王思潮,广东潮安人,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UFO专家、行星天文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随即开始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2016年6月17日11时33分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中文名:王思潮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潮安逝世日期:2016年6月17日

  • 邹野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邹野

    邹野(1956年1月1日-至今),1982年2月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1983年创作交响诗《山泉》获湖北省文化局作曲一等奖。早期曾创作公演了歌剧《郑和》、《芙蓉恨》、《一枝花》等,从事音乐剧、交响乐作品、戏剧、电影、电视音乐、各种晚会和国外预约音乐创作作品达百部。十六部交响曲戏剧配乐,这些作品常见于剧

  • 葛宝丰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葛宝丰

    葛宝丰,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在1951年即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对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的发生机制、骨牵引、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合并症的防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创新20余项。出版专著

  • 范哈哈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范哈哈

    范哈哈(1907年---1987年8月24日),原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滑稽戏演员。16岁开始学艺,曾经参与拍摄的电影有《到上海去》、《大李、老李和小李》、《三毛学生意》和《万年青》等。他曾是上海文联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党员。中文名:范哈哈别名:范良益国籍:中国出生地:

  • 刘秉彦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秉彦

    刘秉彦,河北省蠡县人,别名李立元、张章,笔名冰言、兵言。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曾担任军分区司令员、旅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国防部五院副院长、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代省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文名:刘秉彦别名:李立元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

  • 陈学昭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学昭

    陈学昭(1906.4.17—1991.10.10),女,汉族,原名陈淑英、陈淑章,笔名学昭、野渠、式徽、惠、玖等。浙江海宁人,祖籍河南潢川。中国作家、翻译家。曾参加浅草社、语丝社等文学团体,1935年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东北日报》副刊编辑,浙江大学教授

  • 刘振兴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振兴

    空间物理学家。1929年9月14日生于山东昌乐。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振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23日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