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龙翔

张龙翔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968 更新时间:2023/12/15 1:20:30

张龙翔(1916.3——1996.10),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基本资料

名:张龙翔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出生日期:1916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1996年10月24日

职业:北京大学校长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化学系

摘要

张龙翔,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蛋白质工程国际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创建人。为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胰蛋白酶工程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个人简介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专于生物化学,从事致癌芳香烃代谢作用、结核菌脂质、葡萄糖脂肪酸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撰有《猪胰蛋白酶自溶后活性产物的亲和层析分离和动力学性质》、《大熊猫及几种哺乳动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的一级结构比较研究》等论文,与他人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个人履历

1916年3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主要论著

1.张龙翔,程榕时。高级脂肪酸的葡萄糖酯11.软脂酸-α-D-葡萄糖五酯的同质多晶现象.化学学报,1953,19(3):139~143

2.张龙翔,程榕时。高级脂肪酸的葡萄糖酯11.软脂酸-α-D-葡萄糖五酯的同质多晶现象.化学学报,1953,19(3):139~143

5.郭虹,倪逸声,张龙翔。猪胰蛋白酶自溶产物中δ-,γ-,和σ-胰蛋白酶的分离和结晶.生物化学杂志,1985,1(5,6):53~59

9.夏东元,姚仁杰,张龙翔。河蚌C反应蛋白一级结构分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0,16(2):215~223

10.张龙翔。蛋白质的分子进化。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汇编》(第一集),104~108

11.张龙翔,张庭芳,令嫒。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九次印刷),1997年第二版

12.倪逸声,张龙翔。胰蛋白酶工程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992,12(1)2~7

主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张龙翔选择了分子生物学中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作为基础性研究方,并以从1954年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即开始的、制备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晶胰蛋白酶及其结构与活性功能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胰蛋白酶在自溶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结构不同但仍具有酶活性的δ、γ、σ三种胰蛋白酶自溶产物,以及它们与苯甲脒复合物的晶体,并对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构象和性质做了研究。还合成了δ胰蛋白酶与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单晶,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建立起一个具有先进水平、设备齐全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另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是以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作为分类学特征,研究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与相关动物的亲缘关系。通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氨基酸序列分析来判断大熊猫在动物分类学中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大熊猫的分类学地位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根据传统方法按解剖学特征和化石标本,有的学者认为大熊猫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熊,应归入熊科(Ursidae);另有学者认为大熊猫更接近于小熊猫,应属于浣熊科(Procyonidae);也有学者提出大熊猫应列为独立的一科(Ailuropodidae)。张龙翔等认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一个客观信息来研究动物的亲缘关系。他们首先用亲和层析等方法从大熊猫骨骼肌中分离纯化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又完成了M亚基331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测定,并与小熊猫、黑熊、狗、猪等相关动物同一酶的氨基酸序列作对比,发现大熊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有其独特性,从而提出了大熊猫应在食肉目中划为独立一科的见解。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从而使学术界更多的同行认定: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应是一条可行的、更确切的途径。随着国际上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1985年在对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了胰蛋白酶的分子设计与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这项研究后来成了国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中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项专题研究。为了探索加强胰蛋白酶稳定性和提高对底物作用的专一性,提出了对胰蛋白酶分子改造的设计方案。并用定位突变方法得到了几个相应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性能测定,而且得到了稳定性和活性较野生型胰蛋白酶有所提高的胰蛋白酶突变体。1989年,张龙翔写成“几种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进化”一文,被邹承鲁院士编入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当前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一书。该文总结了张龙翔和他指导的研究者们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在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其工程的长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经国家科技管理与学术职能部门和同行专家组的审批,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由张龙翔领导的“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作经历

张龙翔对学会工作一贯非重视,他认为学会是学科同行“以文会友”、交流学术、增进彼此了解与团结的民主形式和群众组织,是帮助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人员的纽带和桥梁。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生物化学会,长期担任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并多次参加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第六次全国生物化学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生物化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82年,又与杨福榆等创建了北京生物化学会,被连续推选担任第一至第三届理事长。并从1984年筹建开始就积极、热心支持由中国生物化学会主办的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始终担任常务编委,认真细致地审阅稿件,积极参与谋划刊物的成长。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还根据理事会的讨论和决议,申请将学会和学报的名称,变更为与国际对口联合会的名称接轨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便于国际间的联系和交流。他对学会工作认真负责,始终坚持“五湖四海”原则,平易近人、谦逊、民主、尊重同事,使与他一起工作或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感到心情舒畅,因此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还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初,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领导期间,极力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增强北京大学与世界各国著名大学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科学是造福人类的事业,不应故步自封。他与周培源校长一道积极主张派出留学生学习先进国家和人民的科学技术,然后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同时邀请国外著名的学者来中国讲学,突破狭隘的意识形态桎梏,率先在学术界改革开放。

担任职务

1980年任国务院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副组长。1985年任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考选委员会委员及学务委员会委员。1986~1992年任中英友好奖学金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多次赴英国考察,与英方代表哈塞尔(C.Hassall)教授共同提出有关的规划。1987~1990年任国家发展高技术“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蛋白质工程主题评审委员。1991~1993年任“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评估员。从1981年起,在他担任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选项目(ChinaU.S.BiochemistryandMo1ecularBio1ogy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CUSBEA)中方主席的九年间,一贯秉公考选,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考生一视同仁,北大学生每届都有中选者,但从来没有得到过“近水楼台”之便。先后通过此项目选拔赴美国在多所著名大学留学的四百多名年轻学人中,多数已获得博士学位,在生命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教学中成为骨干,培养了学科的一代新人。他还多次受国家教委之托,去美国各高校视察和慰问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鼓励青年们潜心向学,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祖国的振兴出力,受到这些留学人员发自内心的敬重。1993年直到1996年他去世前,他被推选担任在北京召开的“海外及归国中国生物学者生命科学暨生物技术讨论会”的主席和名誉主席。

与病魔抗争

1993年7月26日,我国著名医学发明家刘同庆得知张龙翔患癌症后,便和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病生理专家周舒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王镜岩教授(前北大校长张龙翔教授的学生)一齐去北医三院高干病房,为前北大校长张龙翔教授会诊。在病房主任办公室里,刘同庆发现,张龙翔是前列腺癌伴全身广泛骨转移。目前最棘手的是,其整个颈椎、腰椎骨质破坏的程度,随时会引起高位截瘫累及生命。院领导为张校长的病情已多次组织讨论,都认为目前没有什么特殊方法来治疗。也邀请了肿瘤界专家来会诊,他们一看到ECT片后,连患者都没有去见一见就都走人了。

当刘同庆一行走进张龙翔病房中时,张龙翔欲仰身示意,突然又痛苦地缩回上身平卧在床上,刘同庆急忙趋前对他说:“张老,您千万别动,今天您只管听我们说话就行了。”坐在床边的张老夫人起身,对刘同庆一行表示感谢。王镜岩教授把刘同庆和周舒做了一番介绍后,就请刘同庆对张校长做常规检查。只见张明显消瘦,全身肌肉呈萎缩松弛状,上身及颈部活动严重受限,唯面颊略显红晕,神志尚清。在刘同庆检查时,张校长插话说:“我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胸、腰、肋骨和颈椎不时非常疼痛,几乎不能动”。至此,一套治疗方案已在刘同庆心中拟定形成。但是有些基本条件北医三院能否接受,还需协商,也就是张校长仍住在医院,仅应用刘同庆的药物来治疗,院方协助观察即可。这样安排,主要考虑万一治疗中发生危急状况,能及时获得救治。刘同庆提出这个问题后,张校长说:“刘大夫,您提出的问题不是问题,我会安排好的。”随后,刘同庆将用药方法,怎么配合治疗、观察和注意事项等逐一做了详细交待。后得知院方完全同意刘同庆和张校长家属意见,并表示将会积极配合协助观察治疗。

此后,也正是由于北医三院积极提供了许多方便,使张校长的危重病症很快得以改善,为其身体渐趋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药一个多月,张校长原所有疼痛部位已基本缓解。服药至半年时,经逐步锻炼适应,不再卧床,一般生活可基本自理。服药10个月时,全身骨扫描(ECT)复查显示:全身广泛骨转移病灶已大部分消失。及至1年2个月再做ECT复查,其结果是骨转移灶已基本消失,身体恢复良好。

1995年初,张校长完全恢复了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并经常主持有关学术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事实上,张校长在94年7月刚下床不久就出席学术报告会了)。

1996年3月,北京大学为庆祝张龙翔校长80寿辰及执教50周年,举办了学术报告会。国内教育界、生物化学界及其他学术界许多著名的学者和老前辈以及历届学生都亲临参会祝贺。还有海外的学子特从海外回国与会贺寿。由此可见,张校长一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实可谓是名扬四海,桃李满天下。

1996年10月24日,因多种因素导致张校长不幸突然去世。

北大出版的《张龙翔教授纪念文集》,对刘同庆为张龙翔治疗及张龙翔与病魔作抗争的事迹,均有所记录。

人物评价

张龙翔一生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同行、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温文儒雅的学者风采,受到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界和高等教育界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五十年如一日,在祖国的教育和科技战线上辛勤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多学生在缅怀张龙翔先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他对待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且在生活上也如同长辈般给予关心。更可贵的是,他能在文化大革命和其他政治运动中,在法治和道德沦丧、世态炎凉、利害重于情义、威势重于是非的艰难环境中,关心和顾及青年学子的命运和前途,以大智大勇的善心仍给学生以科学知识的培育,并千方百计匡正青年学子的迷惘言行,给以善意的引导,避免了一些人更深地误入歧途。与人为善,一以贯之。就是后来他身患癌症之后,一方面配合中日友好医院刘同庆大夫的治疗,另一方面仍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无数难以忍受的病痛之苦,不懈于自己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四年中继续坚持培养了他招收的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四名,在他(她)们陆续通过答辩获得学位后,还亲自写信推荐出国到处于学科研究前沿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成长。充分显现了一位十分敬业乐群的老教师、老科学家的高尚人格魅力和堪称楷模的师德。

标签: 张龙翔

更多文章

  • 曹渊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渊

    曹渊(1902—1926),安徽寿县人。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战争爆发后,曹渊率部参加

  • 邵大亨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邵大亨

    邵大亨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传世作品有《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院)、《鱼化龙壶》、《掇球壶》和《风卷葵壶》等,皆为砂壶精品。中文名:邵大亨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川埠乡上袁村出生日期:1796逝世日期:1861职业:壶制作主要成就:造壶代表作品:《龙头一捆竹壶》《鱼化龙壶》、《掇球

  • 张慧冲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张慧冲

    张慧冲,广东中山人,1898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4月16日逝世。1922年出演处女作《莲花落》,素有“东方范朋克”之称。代表作有《小霸王张冲》、《黄海盗》、《山东马永贞》、《银枪盗》等。1930年,张慧冲大败德国籍魔术师聂哥拉后,开始了他的魔术生涯。他的魔术以大型幻术为主,表演节奏明快,场面宏大

  • 邓从豪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邓从豪

    邓从豪,理论化学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量子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在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和电子相关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姓名:邓从豪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临川崇岗邓村出生日期:192010.10逝世日期:199801

  • 吕大临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吕大临

    吕大临(1040~1092),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字与叔。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金石学家,“蓝田四吕”之一!中文名:吕大临别名:与叔国籍:中国出生地: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出生日期:1044年逝世日期:1091年职业:金石学家代表作品:《易章句》;《礼记解》吕大临,号芸阁,京兆蓝田人,其祖父吕

  • 吴敬恒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敬恒

    吴敬恒(1865-1953.10.30),字稚晖,又叫吴稚晖,原名吴朓,江苏省常州武进县雪堰桥乡人,近、当代著名无政府主义者,政治家、教育家、篆书名家。他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历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曾于196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成为20世纪

  • 钱能训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钱能训

    钱能训(1869年—1924年),浙江嘉善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幼承家教,博览群书,贯通经艺。1898年中进士,1899年留馆为翰林。历任湖北、广东乡试主考官,广西学政,刑部主事、员外郎等。1911年以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职。辛亥革命起,在西安搜捕革命党人。10月22日民军光复西安,与西安将军出

  • 纪亭榭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纪亭榭

    纪亭榭(公元1912~2009.12.7)黑龙江东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聂荣臻。曾任晋察冀军区团长。1939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后任察哈尔军区分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旅长、华北军区副师长。参加了大龙华战斗和平津、太原等战役。195

  • 关宏达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宏达

    关宏达(1914—1967),是一名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原籍黑龙江省。他在1932年就开始从事电影和戏剧活动,曾在天一影片公司、新华影业公司、中央电影摄影场和国泰影业公司当演员。三四十年代,他驰骋影坛,拍摄了《凯歌》、《满园春色》、《秋海棠》、《霍元甲》等影片。解放后,他曾拍摄过《球迷》、《宋景诗》

  • 李盛铎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盛铎

    李盛铎(1859年—1934年),字义樵,又字椒微。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号麂嘉居士。江西省德化县(今九江市)东乡谭家畈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收藏家,且历任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江南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大学生、京都大学堂京办、顺天府府丞、太常侍卿、出使各国政治考察大臣、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