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钰哲

张钰哲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9 更新时间:2024/1/10 5:41:32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41年,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是他组织拍摄的;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Chang)。张钰哲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他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他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共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并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发表过近60篇观测和研究的学术论文。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钰哲

外文名:ZhangYuzhe或Yu-CheCh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1902年2月16日

逝世日期:1986年7月21日

职业:天文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发现“中华”小行星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十六日,张钰哲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一个职员的家庭,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学和中学毕业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的成绩。

民国二年(1913年),张钰哲在北京入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

民国十二年(1923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

民国十四年(1925年),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获硕士学位。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著名教授G范比博(VanBiesbroeck)的指导下,用60厘米反射望远镜从事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研究工作。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张钰哲通过观测发现了第1125号小行星,使他在天文学上崭露头角。他把这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China)。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张钰哲返回祖国,应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服务的张钰哲,受台长青松的派遣,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以免落入日本人之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他和珩被派往苏联西伯利亚观测日全食,使用的仪器中有些就是张钰哲研制的。尽管天阴观测未成功,但为后来的日全食观测积累了经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张钰哲就成功预测出了4年后将在中国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日食带将经过甘肃、陕西、湖北,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也证实了张的预测,这次日全食,是当时罕见的天文奇观。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中国日食观测队成立,张钰哲任队长。9月21日,在战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组织了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凭借他在世界天文学领域中的影响,在国内外朋友的帮助下,他先后访问和考察了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基特峰天文台、阿雷西博天文台、橡树岭天文台以及加拿大维多利亚天文台。同年他参加了美国天文学会第76届年会,在会上宣读《新发现的食变星BD-6°2376的速度曲线》(VelocityCurveofBD-6°2376,ANewEclipsingVariable)的论文,随后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Journal)。他对于食双星的光谱观测和研究也写成论文发表在该期刊上。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中央研究院有些机构撤往台湾,张钰哲与天文研究所部分人员暂迁上海迎接解放。

1949年9月,他返回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

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到1984年。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在这35年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台。这里边凝聚着张钰哲的辛劳与奉献。

1953年,春节的日偏食,张钰哲也带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广播演讲,是新中国第一次的全国性科普活动。

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当时在国内都具开创性。

1957年,发表中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65年,他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方案论证工作,为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贡献。

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为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

1980年,春节日全食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日食的观测与科普活动,张钰哲虽已高龄,但也积极参加。至于多次的彗星出现,张钰哲也参加科普宣传。他编著的《哈雷彗星今昔》(1982,知识出版)一书既是科学著作也起到科普作用,驰名中外,在国外也见到这本书的书影。

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据他的建议于1958年设立的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视察。

从1928年张钰哲发现“中华星”起,到1986年张钰哲病逝,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又陆续发现了“中国星”、“紫金山一号”、“紫金山二号”等4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星,在它们当中,有81颗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编号命名。张钰哲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的学术报告。

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张钰哲的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先后发表论文、报告、专著90多篇,为发展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特殊天体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提供揭示天体物质运动规律和太阳系起源演化问题的重要线索,丰富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近地小行星更有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经过近40年的观测研究,张钰哲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这些观测和研究,不仅在实际观测和轨道计算的精度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建立了太阳系天体摄动运动的动力学数值模型,编制了小行星、彗星轨道(含精确摄动)连续计算软件,提出了研究天体轨道长期演变的方法,计算研究了30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近期轨道和4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长期(百万年)轨道。

张钰哲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领导的这项太阳系天体的基础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中国天体力学和方位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晚年关于哈雷彗星历史的研究。1978年,他在《天文学报》上发表论文《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1982年又在他的著作《哈雷彗星今昔》一书中加以阐述。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记录进行分析考证,他认为,假若武王伐纣之年所出现的彗星为哈雷彗星,则是年为公元前1057—前1056年。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古代史中迄今仍未解决的年代学悬案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引起世界天文界的关注,英国的《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1979年2卷2期、英国《自然》(Nature)杂志1979年10月11日的一期、美国《天空和望远镜》(SkyandTelescope)1979年9月号等杂志分别登专文进行介绍和讨论。日本著名天文学家长谷川一郎在《哈雷彗星史话》(ハし—彗星の物语,1984)一书中也多次引用张钰哲的研究成果。

张钰哲为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该台已成为一座有14个研究室、组和300余名科研人员,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天文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还为上海、北京、云南、陕西等地的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建设尽心竭力,并积极支持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教学,20世纪50年代还亲自去南京大学天文系讲课。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不辞劳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据他的建议于1958年设立的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视察。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的学术报告。

张钰哲在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推进技术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倡导和支持天文普及事业。1929年回国不久,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蔡斯天象仪和天文馆。他是最早最详尽地介绍天文馆事业的人,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1954年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于1957年建成开馆。《天文学论丛》(1934)是张钰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

1:YCChang,OntheSupposedIdentityofCometReinmuth(1928a)andTaylorsComet(1916Ⅰ),AstronomicalJournal,1928,38:156.

2:YCChang,NewElementsofCometStearns,1927d,AstronomicalJournal,1928,38:124.

3:YCChang,ASpectroscopicStudyoftheVisualBinarySystemsζHerculisandβDelphini,AstrophysicalJournal,1928,68:319.

4YCChang,ObservationsofAsteroidsoftheYerkesObservatory,(seventhseries),AstronomicalJournal,1928,39:12.

5:YCChang,PhotographicObservationsofComets,AstronomicalJournal,1928,39:150.

6:YCChang,ASpectroscopicStudyoftheVisualBinarySystems51ξScorpiiand2ηCoronaeBorealis,AstrophysicalJournal,1929,70:182.

7:YCChang,AStudyoftheOrientationoftheOrbitPlanesof16VisualBinariesHavingDeterminateInclinations,AstronomicalJournal,1929,40:11.

8:YCChang,KTLi,TheTotalLightoftheSolarCoronaofSeptember21,1941,AstrophysicalJournal,1942,96:421.

9:YCChang,SolarEclipseObservedinChinaundertheShadowofJapaneseBombers,PopularAstronomy,1942,50:198.

10:YCChang,NewOrbitofComet1941CDeKockParaskovopoulos,AstronomicalJournal,1944,51:51.

社会任职

张钰哲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以及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紫金山天文台第一至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57—1982),《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张钰哲编著成果颇丰。早在30年代初,即担任中国天文学会《宇宙》杂志主编,出版了19卷;

1954年《天文学报》创刊,他首任主编,1962年-1982年再任主编。1979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历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

获奖记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物评价

张钰哲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在天文教育,天文科研上都有很多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热心科普的天文学家,他是中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引路人。

张钰哲精通天体力学,同时在创建中国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和研究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作为中国的首席天文学家,对当代天文学主流的天体物理学的建设,始终备极关注。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张钰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文章通达流畅,篆刻也有相当水平,而且善于素描绘画。(九三学社评)

人物影响

从1928年张钰哲发现“中华星”起,到1986年张钰哲病逝,张钰哲陆续发现了“中国星”、“紫金山一号”、“紫金山二号”等4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星。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后世纪念

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张钰哲故居位于福州市法海路芙蓉弄,1992年11月,鼓楼区政府在故居门口立碑,注明其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张钰哲

更多文章

  • 侯祥麟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侯祥麟

    侯祥麟(1912.4.4—2008.12.8),广东省汕头人,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侯祥麟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1948年就读于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

  • 周绍良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周绍良

    周绍良(1917~2005),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佛学家、文史学家、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原籍安徽建德(今东至)。其祖父是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父亲是著名佛学家周叔迦。中文名:周绍良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安徽建德(今东至)出生日期:1917年逝世日期:2005年职业:编辑主要成就: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

  • 吴兴华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兴华

    吴兴华(1921—1966),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少年时即有神童之誉;年仅16岁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同年发表长诗《森林的沉默》,轰动诗坛;在燕京期间,他的语言和文学天才就开始引人注目;他的英籍导师谢迪克教授在48年后追忆说: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乃尔大学教过的

  • 叶培大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叶培大

    叶培大(1915.10.18-2011.1.16),号天一,上海人,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新时代光纤通信的开拓者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奠基人。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工学院电机系,1949年任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兼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工

  • 孙训方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训方

    孙训方,安徽寿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授,博导,工程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中有关断裂、损伤、疲劳、蠕变的研究。在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损伤局部性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力学研究人才。孙训方是我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教授。孙训方

  • 岑仲勉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岑仲勉

    中国历史学家。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县人。1886年9月出生。青年时,入两广大学堂(清广雅书院,后改为两广高等学堂),就读两年半,考入两广游学预备科(清粤秀书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1912年12月毕业。其后在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员,业余从事植物名实考订

  • 阎仲川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阎仲川

    阎明的父亲阎仲川,是林彪嫡系旧部,曾任副总参谋长,参与制定“一号号令”。林彪事件之后,被打倒,被审查,被关押,一家人也因此星散天涯,各自零落。中文名:阎仲川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保定定兴县杨村出生日期:1922年逝世日期:2002年职业:军事政党:中国共产党(1922——2002)河北保定定兴县人。

  • 季德胜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季德胜

    季德胜,蛇伤治疗专家。毕生致力于毒蛇咬伤的治疗和“季德胜蛇药”的研制,获得卓越成就。中文名:季德胜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省宿迁市出生日期:1898年10月16日逝世日期:1981年职业:蛇伤治疗专家主要成就:“季德胜蛇药”的研制1901年10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1906年宿迁旱灾,随父

  • 徐谦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徐谦

    徐谦(1871—1940),字季龙,出生于江西南昌,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1903年入译学馆攻读法律政治。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调任法部参事,主持法律编查馆。1910年赴美国出席第八届万国改良监狱暨司法制度会议。1911年回国,倡组国民共进会。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司法部次长,同年8月,国民共进会与中国

  • 英茵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英茵

    英茵(1916—1942),女,民国名媛。1936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因在电影《十字街头》和《赛金花》中的出色表现,而成为电影明星。1937年抗战爆发后,英茵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假扮舞女或妓女,诱骗日伪人员到预定秘密地点由特工人员予以处决。资料表明,有9名日寇及汉奸以此方式被暗杀。于是,英茵不断受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