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翁心源

翁心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336 更新时间:2024/1/3 4:03:10

翁心源,石油储运工程专家。我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我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业的精力。

基本资料

名:翁心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宁波鄞县

出生日期:1912年5月

逝世日期:1970年4月22日

职业:石油工程师

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

代表作品: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

概述:

翁心源,为中国著名石油工程师,尤擅长管道设计,有“中国输油第一人”之称。我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我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生的精力。

人物生平

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部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时期曾编写有印度至中国陆上管道设计的方案(全英文),用于石油运输,但并没有建成。曾被资源委员会遣派,赴美国考察石油工业。是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炼油厂建厂委员会委员,并任副主任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被连续批斗三天后,落水溺亡,享年五十八岁。翁心源去世对暮年的翁文灏有很大打击,其作有“悲怀”题的诗十余首。

个人履历

翁心源,字同书,1912年5月11日生于浙江省鄞县的一个绅士世家。翁心源青少年时期随父在北京读书,从小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27年,他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经过一年初习班、两年预科和四年本科的学习,1934年7月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投身铁路建设,先后参加粤汉铁路株韶段、湘桂铁路柳南段、滇缅、叙昆等铁路的修建,任副工程师等职。后因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略中国,铁路建设被迫中断。当时,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作为能源的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抗战物资,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说,因此发展石油工业便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翁心源听从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父亲翁文灏的指点,改行从事石油事业,来到了1941年3月刚刚成立的甘肃油矿局工作。1942年3月,当时的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为培养建设人才,经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技术人员派往美国学习,翁心源是其中之一。在选择专业时翁心源意识到,已经投入石油开发的玉门油矿地处西北荒原,交通极为不便,生产出的油品因运输上的限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管道运输是石油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他选定了在美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专业,从而成为我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的第一人,肩负起开创中国石油管道运输事业的重任。

在美国学习期间,翁心源不仅勤奋学习书本上先进的理论,也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一面认真考察美国油管工程实际状况,一面进行从玉门到兰州输油管道的设计和研究,并于1943年10月写成专著《油管工程》,系统而简明地论述了油管工程理论与应用,堪称是中国油管工程的开山之作。1944年9月至11月在回国途中,他又赴印度考察了中印油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军用)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与之对比,以提高《甘肃油管试验性的设计》实习报告的确切性。他还“深盼同仁中有对油管发生兴趣者,能进而加以研究……日后共同参加实建工作,为我国新兴之石油工业,解决运输之困难”。著名石油管道专家梁翕章、张英,就是先后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从事石油管道这一行的。

1944年12月翁心源回国后,便携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坐卡车长途跋涉到了玉门油矿,并立即开始进行从八井区输油总站到四台炼厂输油管道的设计。他经常顶风冒雪带领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测量、监督施工,当年就建成投入使用。这条4.5km长的管道,被人们誉为“地下油龙”。这是翁心源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输油管道。

1946年6月,隶属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中国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翁心源出任工程室主任。他先后主持了石油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储油所、售油站、油库及加油站的设计、建设工程,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系列油品的储存、销售设施,打入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油品市场并占有了一定比例的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1949年上海临近解放,翁心源积极参加了石油公司所属的上海高桥东西两厂的护厂斗争,千方百计保住了各种储油设备和器材,使之免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对这次护厂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1993年5月联合下文指出:“对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人士中,在组织、领导护厂中有重要贡献或立功表现的,可视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翁心源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解放后,在孙越崎邵力子等知名人士的鼓励下,避居香港的翁文灏写信给翁心源,表示了回国的愿望,来信很快由翁心源递交有关部门,并转呈中央,中央同意翁文灏回国,并派翁心源亲赴香港,将详情面告父亲。后由于某些原因翁文灏未能及时回国,但翁心源一直与父亲保持联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经过多方努力,翁文灏终于在1951年3月7日回到新中国。由于翁文灏不仅是第一个回国的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更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因此,他的回国不仅在海外引起一阵波澜,对台湾也有巨大的震撼。翁文灏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也特意提到翁文灏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1950年4月,翁心源奉命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的筹备工作。会后,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计划处处长,其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还负责石油工业年度计划的编排和实施。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他担任基建司总工程师,先后组织了多项油气长输管道储运工程以及新建炼油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审查、施工质量和验收投产等工作。1960年,他带病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亲自组织、参加了萨尔图油田地面工程的规划和建设。1964年以后,他开始从事石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担任石油情报所第一任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省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去世,享年58岁。

技术成就

建设中国自己的油库系统,是翁心源强烈的愿望。1946年6月,翁心源出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主持石油公司所属各地储油所及售油站建设工程。他首先对这些储油所做了全面考察规划,充实完善了原有的一些设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程队,从增建油罐开始,扩建了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上海营业所高桥东西两厂的灌装车间、油轮的装卸码头和油罐进出油系统,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成品油销售体系的油库。又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制桶设备,用半年时间在西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先进的制桶生产线,使东西两个厂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天津、北京、杭州、台北、台中、苗粟等地的油库,还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青岛、台湾等地建设了12座加油站,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加油站。翁心源不仅有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储运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建设这些储运工程中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储油所、油库、加油站等一系列储存、销售设施。到1947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占领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油品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石油储运在当时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翁心源把在美国学习所得,写成储运活页专辑共10余册(中英文),供工程室及所属油库人员学习,其中输油及油库建设与管理等知识均很详尽,储油区的油罐布局以至钢油罐建造、水消防等,相应配套,都很实际,读者便于引用,填补了当时尚无此类书籍的空白,许多人从中受益。他还亲自领导汇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况报告》(其中绘出包括油库地点、储油容量、码头装卸能力等布置详图),既供参阅之用,又便于查找各油库、站、所的概况,同时也为解放时接收清点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翁心源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油罐基础建设方面的陈规是按承载力设计重力基础,费工费料且工期长。翁心源运用油罐盛油呈平均下沉的原理,采取浅挖槽,垫砂层的方法,经一定时间,基础受油重压力逐渐下沉。沉实的基础,承力坚实可靠,再连外接管时,既避免了上下错位,又防止了水平位移。翁心源还将沉降量的理论,用于建造50多米的烟筒上。事先,他查明了当地地层为淤积沉积,是适合采用预设沉降量的土壤。实践证明,由于算准下沉量(下沉深度),预留出烟道口,结果未发生尺寸差错。

沿长江的油库码头栈桥大多数距岸边较近,有较好的受力条件,且多为木结构;而距岸边较远的码头栈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建造南京浦口油库码头栈桥时,要求能泊3000t油轮吃水深度,而且远离岸边约数百米,如按常规设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翁心源根据江流平稳、少浪、栈桥虽长但承重轻,只有四根不粗的油、水管等有利条件,决定仍采用木结构。实践证明,在较深水域建木栈桥是可行的,不但大大节省了建造费用,而且缩短了工期。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翁心源在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个人简历

1912年5月11日出生于浙江鄞县。

1918-1924年在北京师大附小学习。

1924-1927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

1927-1934年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一年初习、两年预科、四年本科)。

1934-1937年任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实习技术员。

1937-1938年任湘桂铁路柳南段工程处工程师。

1939年任滇湎铁路工程局工程师。

1940-1941年任叙昆铁路工程局工程师。

1942-1944年任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派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习石油运输和油管工程副总工程师。

1945年任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矿工程师。

1946-1949年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

1949-1950年军管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留用。

1950-1952年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计划处处长。

1953-1955年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基本建设处总工程师。

1956-1963年任石油工业部基本建设司总工程师。

1964年任石油工业部编辑室总工程师。

1964-1970年任石油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0年在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去世。

标签: 翁心源

更多文章

  • 黄梯云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梯云

    黄梯云,男,中共党员,1932年1月生于上海,2016年6月19日上午9时01分逝世,享年84岁。黄梯云教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管理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士

  • 林尚安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林尚安

    林尚安(1924.6.8-2009.3.17),高分子化学家。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所所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

  • 余家菊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余家菊

    余家菊(1898~1976),字景陶、又字子渊,湖北黄陂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乡村教育的倡行者和理论构建者,而且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军事训练的最初提倡者,对儿童教育及儿童心理、义务教育、民族

  • 叶渚沛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叶渚沛

    叶渚沛(1902-1971),祖籍厦门,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冶金学家,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氧气转炉炼钢的倡导者之一。1933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2年,叶渚沛在国内率先提出关于微粒学研究。1965年在0.7立

  • 算博士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算博士

    算博士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戏称,因其善于以数字为对而得名。骆宾王(约627—约684李秉乘对谷照月有意思)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

  • 沙元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沙元炳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晚年别号䃣髯。生于如皋一个书香仕宦之家,诗人。近代如皋地方贤达。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如水利、慈善等,协助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兴办实业,如:广丰制腿公司、广丰榨油公司、广丰德中药号等。创办如皋多所学校,如: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

  • 商禽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禽

    商禽(1930—2010),1930年生于四川省珙县,诗人,原名罗燕,笔名有罗砚、罗马、壬癸等,本名罗显烆,1950年他随部队来台,曾作过编辑、码头临时工、园丁,卖过牛肉面,后于《时报周刊》担任主编、副总编辑。商禽16岁从军,在动荡的岁月中走遍大陆西南各省,一路搜集民谣、试作新诗。据台湾《中国时报》

  • 陈迩冬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迩冬

    陈迩冬,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广西桂林人,民革成员,先后出版《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普及读物《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中文名:陈迩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西桂林出生日期:1913年逝世日期:1990年职业: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毕业

  • 沈士远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沈士远

    沈士远(1881年-1955年),著名学者,庄子专家。1881年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任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教授、庶务部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浙江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湖北省教育厅长、民国政府考试

  • 刘天泉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天泉

    刘天泉(1927.11.10—2000.3.28),江西省萍乡市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专家,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采矿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领域的开拓者。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年被派往波兰被派去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58年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