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甘霖,男,汉族,1966年8月出生,籍贯湖北通山,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0年8月参加工作,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土壤发生和土壤分类、土壤地球化学、土壤地理、土壤资源和信息研究。获省部级一、二、三等科技奖各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甘霖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湖北通山
出生日期:1966年8月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要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
出生地:湖北通山
性别:男
人物履历
1983-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199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1994年1-3月,在荷兰国际土壤参比与信息中心合作研究
1994年9月-1995年9月,在德国基尔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98年6-10月和2002年6-10月,在德国埃森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2003年3-4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研究
2011年6月-2014年3月,担任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14年3月-2015年11月,担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担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5月起,担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1月,任江苏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5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
职务任免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农工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国际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会员,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委员会副主席,FAO人为土分类协调员(moderator),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
包括不同时间尺度人为影响下的土壤形成和演变、现代土壤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质量指标与土壤质量评价、现代土壤制图的理论和方法等。
学术交流
曾访问荷兰、德国、法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埃及、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从事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2002年和2005年两次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次,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与德国、荷兰、美国等科学家建立了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
主持项目
曾经主持或参加国际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UNDP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课题。
培养的人才
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2名。
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4名。指导博士后2名。
指导的研究生曾经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主要成果
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制图、土壤资源信息系统与评价、城市土壤等方面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0多篇,主编《中国土系志》(30卷)。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