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办人之一。1985年以来,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在影视业、社会公益等行业中贡献突出,曾获“中国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奖”、“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等荣誉奖项。2014年01月07日,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人物名片
中文名:邵逸夫
别名:邵仁楞、六叔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07年11月19日
逝世日期:2014年01月07日
配偶:方逸华
职业职位:香港慈善家
代表作品: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主要成就:“中国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奖”、“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人物履历
1925年,和长兄邵仁杰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前身)。
1930年,和长兄邵仁杰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
1932年,和长兄邵仁杰在中国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
1934年,推出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振邵氏家业。
1957年,从新加坡来到中国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
1977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20世纪70年代,和长兄邵仁杰进入电视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1980年,担任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执行董事。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
2010年01月01日,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TVB行政主席职务,担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
2011年12月07日,卸任公司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成员职务。
2014年01月07日,在家人陪伴下于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慈善公益
1973年,设立邵氏基金会。
1985年起,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
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多次回乡(宁波市)探亲访问,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宁波市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在马林博士和几位教育系统同志的帮助下,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1991年,首次到内蒙古地区考察,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
1994年,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中国研究所。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逸夫科教楼”,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9年,向中国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捐赠1000万港元帮助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05月15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帮助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2009年,中国台湾台风“八八水灾”发生后,捐款1亿新台币。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向灾区捐款1亿港币。
2013年03月,向浙江大学捐赠2亿元港币,建设“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
2013年04月22日,和妻子方逸华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港币。
荣誉成就
1974年,荣获英国女王颁发CBE(大英帝国勋章)勋衔。
1977年,被英女王册封为“KNIGHT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81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1988年,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其社会公益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1990年,中国政府为表彰其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8年,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大紫荆勋章”。
2005年,荣获“中华慈善大会”首批“中华慈善奖”。
2006年,荣获“中国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奖”、“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200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