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鹤翔,男,1985年4月生,湖北武汉人,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12年)。2007年在复旦大学取得学士学位,早期在赵东元院士课题组从事介孔材料研究。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OmarYaghi教授,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同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初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青年学科带头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鹤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
出生日期:1985.04
职业:教师(教授)
毕业院校: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主要成就: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武汉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
2003年获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
全国一等奖
人物经历
姓名:邓鹤翔DengHeXiang
出生年月:1985年4月
家乡:湖北武汉
高中:武汉市49中
本科:复旦大学
研究生阶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学历、职称:博士,教授
专业方向:框架化学(ReticularChemistry)绿色能源储存
邓鹤翔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或是该校最年轻教授。2007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该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三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重大项目,两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文章。
教育与研究经历
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有机、无机分子的导向性组装;绿色多孔材料;绿色储能纳米材料;以及固体纳米材料在气体储存与分离、节能减排、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曾在Science、NatureChemistry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被NatureChemistry,C&EN,ScienceDaily,AsianNewsInternational,NanotechnologyNow等媒体报道,单篇引用达220多次。申请专利6项,其中已被授权5项。先后参与五项重大研究项目,包括三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以氢能源、天然气储存与利用、二氧化碳分离及转化为主题的重大项目。课题组与多个世界顶尖实验室以及国际大型研究中心有广泛及深入的交流合作。
主要贡献
2003年—2007年复旦大学本科;
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OmarYaghi教授,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同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2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3年初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2011年12月,年仅26岁的邓鹤翔就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学位,并在该校继续念博士后。期间,他学业上硕果累累,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读博士期间,邓鹤翔的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并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这成就了他日后作为教授的理论基础。
重大成果
1、Deng,H.,Grunder,S.,Cordova,K.,Valente,C.,Furukawa,H.,Hmadeh,M.,Gándara,F.,Walley,A.C.,Liu,Z.,Asahina,S.,Kazumori,O’Keeffe,M.,Terasaki,O.,Stoddart,J.F.,&Yaghi,O.M.Largeporeaperturesinaseriesofmetal-organicframeworks.Science336,1018-1023(2012)
2、Deng,H.,Olson,M.A.,Stoddart,J.F.,&Yaghi,O.M.Robustdynamics.NatureChem.2,439-443(2010)
3、Deng,H.,Doonan,C.J.,Furukawa,H,Ferreira,R.B.,Towne,J.,Knobler,C.B.,Wang,B.,&Yaghi,O.M.Multiplefunctionalgroupsofvaryingratiosinmetal-organicframeworks.Science327,846-850(2010)
学术兼职
美国化学协会会员Member,AmericanChemicalSociety(ACS)
美国多功能纳米构建中心会员Member,thecenteronFunctionalEngineeredNanoArchitectonics(FENA)
伯克利中国能源论坛(BerkeleyChinaEnergyForum)创始人之一
获奖记录
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1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UCLA
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UCLA
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UCLA
2003-2007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
2003年获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冬令营银牌
2020年8月,入选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网友议论
2013年5月19日,网爆武大出现85后教授。武大人事部相关负责人称,教授叫邓鹤翔,生于1985年4月,不久前刚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该校最年轻教授。
85后教授引来网友羡慕无数
2013年5月18日,“PETD亚洲善待博士组织”的一条微博在网上炸开了锅。“1985年出生的年轻教授,这是要逆天吗?”博主找出武大新引进的学者邓鹤翔,这位生于1985年4月的阳光男孩,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后被评定为教授。
“都是85的,人家都教授了,我博士还没毕业,情何以堪!”网友们各种羡慕嫉妒恨,一时间微博转发量上千。不少网友直呼:博士后们原来并非都“聪明绝顶”,“学霸也可以是高富帅”!
求证:是武大新引进的博士后海归
登录武大化院网站,确在师资队伍的教授一栏找到了邓鹤翔的简历。根据简历,小邓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该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初,加盟武大化院,现为该院教授。
据了解,邓鹤翔是武汉人,毕业于武汉49中。他曾三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重大项目,两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文章。
武大人事部相关负责人称,小邓是不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对方称,“应该是”。武大化院院长及分管人才工作的副书记都表示,人才刚引进不久,不希望被过多关注。
70后成科研主力80后教授并不罕见
据了解,邓鹤翔不是武汉首个受媒体关注的80后教授,80后海归袁荃就成为武大化院最年轻女教授。
“80后教授袭来在全国都是一个趋势”,武大人事部副部长卢昌宁表示,70后已成该校科研、教学主力,从海外引进的80后不再是凤毛麟角。“
80后教授多有海归背景
观察发现,活跃在武汉高校的80后教授皆有海归背景,多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
海归背景是否成为回国任教授的关键因素?武大人事部副部长卢昌宁介绍,“学校各院系引进这些青年人才,既看中他们的学术水平,也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比如袁荃研究的稀土领域、邓鹤翔研究的绿色能源储存领域,都处于国际前沿,弥补了院系相关学术领域的空白”。
他还表示,这些海外人才评教授,都通过了院系学术委员会的教授资格审查,符合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与年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