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毕业于苏州大学,1998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评为副教授,2003年任硕士生导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勇
外文名:liyo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7.2
职业: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毕业院校:苏州大学
代表作品:《通俗文学理论》《本真的自由》
学位:博士
职称:副教授
人物经历
1998年获博士学位;
2001年评为副教授;
2003年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文艺学
主要贡献
2006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学范式转型研究”。
1、《新历史主义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3期);
2、《通俗文学批评及价值取向》(《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9期);
3、《边缘的文化叙事》(《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2期);
4、《本体与历史的追索》(《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5、《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众说纷纭林语堂》(《人物》,1998年第4期至第7期连载);
6、《后殖民语境中汉语写作的可能性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7、《文化英雄、文学想象与身份焦虑》,(《书屋》,2001年第9期);
8、《大众文化批判之批判》,(《文艺报》,2001年11月13日);
9、《通俗文学研究总体性方法刍议》,(《福建论坛》,2002年第3期);
10、《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叙述》,(《福建论坛》,2002年第4期);
11、《通俗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12、《作为“制作”的通俗文学生产——一种批判性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五期);
13、《大众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14、《作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12期全文转载);
15、《感应?和谐?生命》(《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23日);
16、《诗与真——印象派绘画美学启示》(《艺苑》,2005年第1期,);
17、《解体与重构——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艺苑》,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18、《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
19、《“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礼教思想的现代性解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0、《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学科内外的知识生产》(《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
21、《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22、《论广告的文化意义》,(《中国广告》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
23、《有意味的材料——达比埃斯综合媒材艺术的审美意义》,(《艺苑》,2006年第3期);
24、《文化、媒体与人文——文艺学范式转型的三个方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25、《论大众文化研究立场的转换》(《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
26、《印象派绘画中的城市精神》(《艺苑》,2007年第2期);
27、《白话的政治》(《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28、《究竟什么是文学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9、《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1年第一期);
30、《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对“通俗文学”本体的探寻》,(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2年第二期);
31、《冰心早期作品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意义》,(日本《北陆大学纪要》第26号,2002年出版,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主办“中国关系论说”资料全文转载);
32、《以“新”的名义: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批判》(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3年第三期);
33、《爱的踪迹——冰心早期小说文本的一种解读尝试》(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4年第四期);
34、《隐喻与神话》(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5年第五期);
35、《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研究》(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6年第6期);
36、《哀情的力量》(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7年第7期)。
《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
《本真的自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获奖记录
1、《通俗文学理论》2005年获苏州市(厅级)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通俗文学理论》2006年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本真的自由》2007年获苏州市(厅级)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