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同,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人。1950年,参军入伍,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回国后,成为中央司令部的一名武警战士,不久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警卫。1958年2月,响应党的号召,“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回到湖南老家闭塞贫困的大山里;1958年至2012年,一直没向别人透露自己曾是毛主席警卫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奉孝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娄底新化
职业:军人
主要成就:曾担任毛主席警卫员
性别:男
戎马生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年23岁的奉孝同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并开赴朝鲜战场,三年的烽火岁月,朴实憨厚的农家小伙成了战斗英雄。
1953年回国后,素质过硬、表现优异的奉孝同成为了中央司令部的一名武警战士,不久他又被抽调到警卫团干部大队一中队,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在警卫团的几年,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岁月,也是他成长进步最快的几年,中央司令部先后授予他“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手”等荣誉称号。
警卫团的几年,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岁月。他先后被授予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击能手等荣誉称号。除了练军事技能,主席还给他们加派了读书的特殊任务。只读过三年初小的奉孝同,坚持认字学习,最后能写信读报看文件了。
1958年,31岁的奉孝同再次响应党的号召,“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毅然从北京回到湖南老家闭塞贫困的大山里。
1960年至1980年这20年,是他一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部队严格的保密制度没让他透一丝风,毛主席逝世后,他本有机会向组织开口,可这位钢铁战士硬是咬紧牙关,没杂粮了就吃糠粑,没野菜了就吞神仙土。日复一日,这样平淡清贫的日子,一过就是50多年,现年85岁的他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给国家添加一丝的负担,严守军人机密半个世纪,隐居深山劳作50多年,经历如歌却自甘清贫,这是真正的英雄!让人肃然起敬。
扎根农村
1959年,公社公布了“放卫星”奖励标准,每亩报数收获600斤奖白酒4两,每多收100斤谷,奖二两白酒。奉孝同当众说:“宁可实事求是,不可喝这‘空肚’白酒!”当场挨了批评。
出于严守纪律需要,部队要求他复员后不能泄露自己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经历。奉孝同严守纪律,退伍回乡后从没有把自己特殊的身份告诉过父老乡亲,镇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
奉孝同和72岁的老伴王云欢还住在一栋残破的老木屋内,两人生育了3个女孩,分别取名奉庆玲、奉美玲、奉福玲。1984年,16岁的奉福玲被人从家门口骗走,后来死在海南,奉孝同一家因无力支付路费,连女儿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奉美玲远嫁外县,每年回家探亲一次。奉庆玲因患怪病离异后,带着一男一女回娘家定居,其儿子奉光兴,于2004年10月20日不幸去世。奉庆玲的女儿奉连花出嫁后,奉家就只剩下这对老夫妻和残疾的奉庆玲相依为命。
“不能讲,部队有纪律,毛主席也叮嘱过。”当问及老人为什么不以主席警卫的身份向组织提要求时,奉孝同连连摆手。
2005年,新化县民政局给予奉孝同每月510元的优抚补贴,村里给落实了一口人的低保补贴。今天,奉孝同一家3口都享受到了农村低保,老人每月已有55元的老年保险。
奉孝同的外孙女奉连花从湘潭来看外公,这位和外公一起生活了17年的外孙女一直喊外公做爷爷:“从小爷爷就教我们要讲真话,他说毛主席叫我们讲真话,要向他老人家学习。”在奉连花的记忆中,爷爷对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奉连花和丈夫育有一儿一女,过着平凡打工者的生活。
2012年12月13日上午,在新化县一家医院病房,记者见到了奉孝同。
上午9时,阴沉的天空透出冬日的寒意,老人已经起床多时。奉孝同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西服,一双昨天刚穿的黑色皮鞋显得格外锃亮。鞋是好心人送的,西服只有照相时才穿。老人简朴的装束下,一副布满皱纹的方脸,更衬托出老军人的英气。
“我没有为人民作贡献,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没等说完来意,奉孝同已从病床站起,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握住记者的手。
随行人员为老人准备了一杯稀饭一个煮鸡蛋做早餐。老人自己插好吸管喝起稀饭,记者为老人剥开了鸡蛋壳。“很好吃,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老人连声道谢。这份早餐对于常年在农村的奉孝同来说,已是奢侈。
“今年旱得厉害,家里3块田收了700斤水稻。”奉孝同对于水田的收成记得清清楚楚,这都是他亲自下田播种、插秧、收割来的。“有几块林地,具体有几亩就不清楚了。”
个人心愿
2012年12月12日晚,奉孝同的老伴王云欢因突发脑溢血,送进新化县人民医院急救。奉孝同因无人照顾,被接进了新化县仁泰医院的VIP病房。在此之前,女儿奉庆玲也在这家医院治病。
本以为将永久保守毛主席警卫身份秘密的奉孝同,不曾想到在医院医护人员送女儿回家路上,女儿无意间“泄密”,让奉孝同毫无准备地以毛主席警卫的身份出公众面前,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很多好心人开始向他伸出援手,他终于有了提自己心愿的机会。
记者问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是什么?奉孝同用颤抖的声音回答:“给毛主席当警卫。”问他最遗憾的是什么?他说,“把自己与毛主席的合影弄丢了,离开毛主席之后再没有见到过他老人家。”
奉孝同的事迹传开后,新化县委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胡忠威亲自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看望,奉孝同说出了埋在心中许久的三个愿望:“希望女儿的病能治好;去韶山,到毛主席家里看看;去北京,看看毛主席遗容。”
许多和奉孝同素不相识的人,也被老人感动了。祁阳县浯溪镇黄土岭村一位种枣的农民雷谏声说:奉老的心愿理应得到满足,收到枣款后,将着力促成老人去北京。
省地税局、新化精英野战俱乐部、其乐无穷自行车俱乐部等单位的爱心人士对奉孝同老人的捐款已达2万余元。韶山管理局也表示,愿意早日达成老人的心愿。
曾给毛泽东当过5年警卫的奉孝同回乡半个世纪来,谨守军人机密、隐居深山劳作,一直渴望在有生之年去韶山、北京看看毛主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位坚守信仰的老兵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尊敬,娄底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2012年12月18日,在多方关注与帮助之下,奉老的“韶山梦”终于成行。全程关注了奉老从新化到北京的缅怀之旅,使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帮助他圆梦的行列。
从新化到北京全程1000多公里,为了帮助年过八旬的奉老实现缅怀之旅,2013年10月起,新化县委和长沙南湖医院得知奉老将要去北京后,协助爱心人士和有关单位衔接,并资助奉老此次缅怀之旅。
2013年11月12日,奉老一行从新化奉家镇的家中启程,镇政府考虑到路况不好,派越野车将他们一行送到县里。从新化火车站来到长沙后,长沙南湖医院派车全程接送,并给奉老做了全面体检。2013年11月16日下午奉老来到北京后,当地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迎接,并安排车辆将奉老接到天安门附近的宾馆居住。
开辟“绿色通道”
2013年11月17日早上6点,奉老和家人在爱心人士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奉老看着晴空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升腾的是激昂与感动。“天安门广场比50年前更大了,长安街也变宽变漂亮了。”奉老感慨万千。
毛主席纪念堂排队参观的游客很多,通常要排队1个小时左右。工作人员几天前得知奉老来北京看毛主席后,特意安排了绿色通道,奉老得以快速进入纪念堂内。纪念堂大厅中央摆放着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奉老很激动,先是送上了三束菊花,然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瞻仰厅的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着鲜红的党旗。50多年后看到毛主席,奉老再也控制不住喊了声“毛主席”,就痛哭失声到说不出话来。周围警卫见状很感动,过来扶着奉老,劝他平复情绪。在众人安慰下,奉老逐渐稳定了情绪,对着毛主席的遗体鞠了三个躬,然后敬了个军礼,最后在家人的陪同下离开。
盼了55年,曾给毛泽东当过5年警卫的奉孝同终于实现去北京缅怀毛主席的心愿了。11月17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晴空万里,奉孝同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爱心援助
2013年4月7日,东莞市湖南娄底商会负责人李启尚、张凯、唐位安等,到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一组,看望奉孝同。当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奉孝同手上时,这位饱经风霜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这位铁骨铮铮的神枪手感动得流下了滚烫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