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林语堂

林语堂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565 更新时间:2023/12/14 8:11:56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语堂

外文名:LinYutang

别名:和乐、玉堂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职业: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国际笔会副会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

血型:AB

政党:中国国民党

配偶:廖翠凤

人物简历

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结识了同在德国留学,后成为一代教育大家的厉麟似。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出版《开明英文读本》。1929年,任中研院史学特约研究员,及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1930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编辑主任,及史语所兼任研究员。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学。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苏东坡传》费时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爱的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平心论高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红学辩论。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2年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文学特点

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见《小品文之遗绪》)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精神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他的文章虽也讲要直面人生,不过并不缀以惨淡的笔墨;也讲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他以观者的姿态把世间纷繁视为一出戏,书写其滑稽可笑处,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悟,以达到冲淡的心境为最上乘。他最终也没能听取鲁迅关于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的规劝(参看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坚持用散文的笔调本色为文,从而广达自喜、独抒性灵。

纵观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品,林语堂这种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另辟蹊径,对当时、尤其是当下的读者意义重大。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这也是他探索的结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艺术》,写到260页,他觉得用语深奥,论辩枯燥,会失去读者,于是推倒重来,换用一套话语,以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石可鉴之类细腻动人的东方情调去观照竞争残酷、节奏飞快的西方现代生活,于是文风一变,空灵动人。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婚姻生活

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育有三女,长女林凤如(如斯)、次女林玉如(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虽然廖翠凤的母亲认为林语堂家里太穷而有异议,但廖翠凤还是坚决果断地和林语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但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林语堂夫妇在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曾经表示他们“金玉缘”的秘诀就是“给”与“受”。

林语堂时刻忘不了乡音——闽南话。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长,后来到厦门的就读,闽南话作为最初的母语深入他生命深处。他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不仅把听乡音的快乐列在其中,而且还摆在第二和第三位。林语堂的许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元素,其中体现最为集中的是他1963年写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不仅仅这是他对初恋女友的回忆,还是闽南文化的传播,在书中闽南话、闽南风俗集中得到了体现。

1966年定居台湾开始,林语堂更是把听乡音当成了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到了晚年他按闽南话语音写了一首五言诗,甜美地回忆和描述家乡的民风民情:"乡情宰(怎)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如此)。汉唐语如此,有的尚迷离。莫问东西晋,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妪尽姑姨。地上香瓜熟,枝上红荔枝。新笋园中剥,早起(上)食谙糜(粥)。胪脍莼羹好,呒值(不比)水(田)鸡低(甜)。查母(女人)真正水(美),郎郎(人人)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装入时。脱去白花袍,后天又把锄。(黄)昏倒的困(睡),击壤可吟诗。”

人物评价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林语堂经典语录

1、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出处:苏东坡传

2、孟子庄子一样认为我们已经失掉了一些东西,哲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并取回已经失掉了的东西--据孟子的见解,这里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这位哲学家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出处:人生的盛宴

3、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4、每个小事件都受到千百种前因的影响。出处:风声鹤唳

5、父亲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锐敏而热心,富于想像,幽默诙谐。在那些长老会牧师之中,家父是以极端的前进派知名的。在厦门很少男孩子听说有个圣约翰大学之时,他已经送自己的孩子到上海去受英国语文的教育了。家父虽然并不健壮,他的前额高,下巴很相配,胡须下垂。据我的记忆,我十岁时,他是五十几岁。我记得他最分明的,是他和朋友或同辈分的牧师在一起时,他那悠闲的笑声。他对我们孩子,倒是和蔼亲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论,他也有几分严厉。出处:浮生若梦

6、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出处:生活的艺术

7、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出处:人生的盛宴

8、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认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9、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10、一般来说,过着更富足、更完美生活的人,是那些有着丰富的需求和欲望的人,而不是随遇而安、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伦敦郊外的流浪汉对炉边安乐不羡慕,不嫉妒,他一定不是高级动物。出处: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标签: 林语堂

更多文章

  • 夏烧雅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夏烧雅

    夏烧雅1992年8月25日出生于日本千叶县野田市,歌手,演员,偶像组合Berryz工房的副队长兼主唱担当。2002年在【Hello!Projectキッズオーデション2002】27958名参选者中成为15名合格者之一。成为Hello!ProjectKids一员。2004年作为Berryz工房一员出道。

  • 马钰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钰

    马钰(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在出家前,马钰与孙不二是夫妇。马钰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阳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

  • 露·布瑞丽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露·布瑞丽

    露易丝·布瑞莉(LouiseBrealey),1979年3月27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郡布扎特,英国演员、记者兼作家。她出演BBC电视系列剧《神探夏洛克》中的法医“茉莉·琥珀”(MollyHooper)。中文名:露·布瑞丽外文名:LouiseBrealey别名:LooBrealey国籍:英国星座:白羊

  • 张喜前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喜前

    张喜前,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大陆影视演员,在《父亲》、《家有九凤》、《半路夫妻》,电影《文成公主》、《首席执政官》等影视剧中担任主要角色。.中文名:张喜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月1日职业:影视演员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作品:《文成公主》、《危险少女》、《首席执行官》、《东方商人》性别:男

  • 谭蔚泓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谭蔚泓

    谭蔚泓,男,1960年出生,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密歇根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获得者,湖南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创院院长、教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

  • 鲜于栽德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鲜于栽德

    1982年出道,属于实力派男演员,出道至今,演出过很多令人深刻的影视形象,尤其出演了很多性格不同父辈形象,近年,由于出演人气作品《致美丽的你》(姜泰俊的父亲姜根宇),《拥抱太阳的月亮》(烟雨的父亲)而备受瞩目。中文名:鲜于在德外文名:선우재덕国籍:韩国出生日期:1962年7月23日职业:演员代表作品

  • 李娜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娜

    李娜(1963年7月25日-),原名牛志红,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曾是中国大陆女歌手,出家后法名释昌圣。毕业后曾从事于豫剧演出,1997年皈依佛门,法号“昌圣”。从《好人一生平安》到《青藏高原》,再到荣获1995年罗马尼亚MTV国际大奖的《嫂子颂》,踏入音乐界十年间,为160多部

  • 林达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林达

    林达(1914—1947)原名林有璋,南汇县(现上海市南汇区)二灶泓人。上海新陆师范毕业。中文名:林达别名:林有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14逝世日期:1947毕业院校:上海新陆师范信仰:共产主义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后.有璋回到家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励。在中共浦东工作委

  • 谢晖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谢晖

    谢晖,出生年月不详,演员,参演的电视剧有《暗算》、《蜗居》、《汉武大帝》等。中文名:谢晖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职业:演员代表作品:《汉武大帝》性别:男谢晖,因在《爱情公寓1》中扮演曾小贤的心理医生欧阳而被观众所熟知。其参演的电视剧有《暗算》、《蜗居》、《汉武大帝》等。

  • 范春霞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范春霞

    范春霞,出生于山西省,毕业于云南司法警官学校,中国内地女演员。1988年,参演电视剧《百卉谷》,自此开始演艺事业。2014年获得亚洲“零皮草风尚星”公益奖。中文名:范春霞国籍:中国民族:哈尼族星座:水瓶座血型:O型身高:166CM体重:57KG出生地:山西省出生日期:2月12日职业:演员毕业院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