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中国著名歌唱表演艺术家,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中国夜莺的美誉、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开创一代歌风,是华语乐坛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人物。朱逢博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中国十大女歌唱家。是中国70-80年代在国内外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女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真挚动人、情感强烈,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演唱歌曲近1000余首,代表作是歌剧《白毛女》,另外还有许多经典歌曲作品,如《请茶歌》、《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永远和你在一道》、《红杉树》、《弯弯的小路》、《橄榄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尼罗河畔的歌声》、《兰花与蝴蝶》、《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珊瑚颂》、《擦掉吧,伤心的泪》、《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玛依拉》、《青春舞曲》《太阳岛上》、《雁南飞》、《阿里山的姑娘》、《尼罗河畔的歌声》、《宝贝》等等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逢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白羊座
出生地: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37年4月4日
职业:歌唱家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建筑系
代表作品:白毛女、请茶歌、美丽的心灵、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金梭和银梭、红杉树、尼罗河畔的歌声
主要成就:荣获中国十大女歌唱家称号
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美誉:中国夜莺、新民歌之母
生肖:牛
早年经历
朱逢博,1937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
她开创一代歌风,是中国民族声乐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家,是华语乐坛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人物,是衔接文革后期到改开时代的一座里程碑。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中国十大女歌唱家。朱逢博是中国60年代歌坛上出现的一位极具天赋和富有才华的女高音歌唱家。1985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90年代末淡出歌坛。朱逢博是中国70-80年代中国在国内外舞台上最她活跃最有影响的女歌唱家,改革开放后唱流行歌曲第一人,可以说朱逢博领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民歌的复兴运动!
演艺经历
她演唱的100多首歌曲脍炙人口,在海内外广泛传唱,主要代表作品:《白毛女》《美丽的心灵》《请茶歌》《金梭和银梭》《橄榄树》《满山红叶似彩霞》《那就是我》《永远和你在一道》《珊瑚颂》《红杉树》《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擦掉吧,伤心的泪》《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弯弯的小路》等等,由她唱的《太阳岛上》《雁南飞》《阿里山的姑娘》《尼罗河畔的歌声》《宝贝》等也堪称经典。
朱逢博的音色甜美、圆润、亮丽、吐字清晰。她歌唱保留了很多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又借鉴了艺术歌唱的发声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民间的演唱方法,她领先进行了艰苦尝试和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她掌握了西洋传统发声和中国戏曲演唱的混合共鸣,解决了真假声的结合,其高音区极具特色,清丽、空灵、干净、透明,有着独特的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辨识度很高。她不仅擅长演唱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而且也擅于掌握各种外国歌曲的风格。
196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即以特殊人材调入上海歌剧院,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从此开始了她那灿烂无比的艺术生涯。
1960年至1965年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主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嘉陵江怒涛》等多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
1965年至1974年在上海舞蹈学校,任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她那感人肺腑、独树一帜的歌声,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她因此而蜚声歌坛。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为海内外人家喻户晓的歌曲、永恒的经典,其中《喜儿哭爹》一段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1974年至1976年在代表中国最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团体-中国艺术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作为该团主要台柱的她随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个国家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好评,被赞誉为“东方的夜茑”,从此进入她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
1976年至1985年先后在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及艺术指导,其间应邀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先后参加了国内外数千场次的演出,是当时中国各大型晚会演出的台柱。
1985年至今,她先后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并担任首任团长、名誉团长、艺术指导。其间,参与和策划多场不同风格的轻音乐会,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唱人才,她还在国内首先办起了“朱逢博酒家”、“朱逢博艺术学校”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领先的作用。
1998年,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她,仍满腔热情地以日臻化境的艺术功底、强烈的情感和细腻委婉的歌声参加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在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成功演出,真无愧于她在国内外歌坛上享有的“中国的夜茑”和“艺术长青树”的美誉。
朱逢博还多次担任国内国际歌唱大赛评委,其中担任过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评委。
朱逢博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永远保持着谦虚和低调,尽管早在七十年代她是中国歌坛女歌唱家中的头号巨星,参与了很多大型表演和中国的外事活动,但从不以此炫耀。
2000年朱逢博开始淡出歌坛,将歌唱舞台让给年轻歌手,以培养歌唱人材和声乐教学为主。
个人生活
1998年,真无愧于她在国内外歌坛上享有的“中国的夜莺”和“艺术长青树”的美誉。
朱逢博还多次担任国内国际歌唱大赛评委。
1986年至1999年她先后被日本、德国、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授予杰出艺术家奖、世界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100位艺术家风云人物》;朱逢博曾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楼梯口的求婚--朱逢博、施鸿鄂的爱情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朱逢博和施鸿鄂是一对生活上恩爱无比、事业上互切互磋的夫妻。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他们当年是谁向谁求婚的。
一九六七年的八月一日,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正风紧浪急。而在浦江之畔一条幽静马路弄堂的亭子间里,一对新婚夫妇却像置身于世外桃源,忙着想向十多位来客递烟倒水,分发喜糖。新娘、新郎就是朱逢博、施鸿鄂。
他们那间在门口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只有十平方米,听说还是向上海歌剧院借的。跨进门槛,里面的摆设虽甚是简陋,却颇具音乐家“特色”:一架半新的四角钢琴沿墙靠着,两张钢丝床和两个木椅并拢在另一角,床上只放着一张温州产的篾席、两条被子和两只枕头,一只堆满各种中外音乐书籍的小书架,还有一只琴凳和两个小板凳。这就是两位赫赫有名的歌唱家结婚时的全部家产。据新娘“透露”,这架钢琴是从旧货商店花了四百多元买来的,这两位当时已相当出名的歌唱家的新房为什么这么简朴?他们的结婚为什么匆忙?这得从头说起
童年和少年时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执着追求。能挥笔写上一手好字和画一纸佳画的朱逢博,理想是将来能当一位建筑学家,设计出美丽的楼、台、亭、阁;而从小有着良好乐感的施鸿鄂,向往的却是能当一位指挥家,挥舞着乐棒,操纵着几百人的大交响乐团。至于寻觅一位怎样的伴侣,两个人却都没有考虑。
数年之后,事与愿违,已考进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朱逢博,因天生一副银铃般的甜嗓音,在一次建筑工地联欢会为工人们演唱时,被歌剧院“伯乐”相中了。来到了一切都感到陌生而又新鲜的新环境后,院领导对这位很有前途的姑娘可关心啦,“命令”她集中一切精力,尽快提高演唱水平。有趣的是,领导上还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为避免异性对这位漂亮姑娘的干扰,要她平时与三四个同伴睡在院里的集体宿舍;星期天和节假日则让她移至团长、队长或书记家里过;若晚上在剧场演出,一定要她等散场后,与队员们一齐乘大客车回宿舍。他们时常谆谆不倦地在朱逢博耳旁敲警钟:三十岁前不要结婚。
而梦幻着当交响乐指挥的施鸿鄂,却跨进了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大门,与歌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与他的理想还有些相似。那时,每当在学院举行的音乐会上,文质彬彬的施鸿鄂以他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宏大的音量,曾使好几个姑娘动过春心。可一心扑在业务上的施鸿鄂是无暇顾及的,只好委屈了她们。以后,他又远赴索菲亚,在保加利亚国立音乐学院跟布伦巴罗夫教授学习声乐,更可谓与“爱情”无缘了。直到一九六二年,他才手捧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的金质奖章,回到了祖国,并分配在歌剧院工作。
一九六七年,“浩劫”劫去了一切艺术,包括朱逢博十分迷恋的歌唱。她多么想继续得到一位良师、一位挚友的帮助、扶掖啊。她心里倒是有一个人,可是他会同意吗?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朱逢博敏感地看见施鸿鄂眉宇间迸射出的真挚而又炽烈的情感,可是,一个少女怎么好意思向他开口呢?她在犹豫。捧了金质奖章回来的施鸿鄂心中也早有一位心上人了,瞧,妇随夫唱,志同道合,被人们称之“歌坛上的并蒂莲”,那该多好啊!然而他又转念一想,漂亮、贤惠、温柔而又能干的她,看得上自己吗?万一……施鸿鄂也在犹豫。
不过,爱情之神最终还是降临到了这两位有情人之间。那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也就是他们结婚的前六天),施鸿鄂骑车路过传达室,走进去想翻翻当天的《解放日报》。恰巧,报上放着一封信,上面有“施鸿鄂收”的字样。他好奇地拆开一看,一行娟丽的笔迹跃入眼帘:“今晚十一时在排练厅楼梯口等我。”下面署名是“朱”。呵,会不会是她?他忐忑不安地度过了长长的白天。晚上,下过一阵电闪雷鸣的暴雨,终于来到了十一时,这个永生难忘的时刻。施鸿鄂匆匆地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发,理了理米色的短袖衬衫,来到了楼梯口。不多久,身着白色连衫裙、亭亭玉立的朱逢博,手执一块绣花手帕,出现在他的面前。施鸿鄂望着这美丽的天使,正欲开口。这时的朱逢博似乎没有了一般小姑娘常有的害羞,几乎用命令式的口气对自己久仰的英俊潇洒、身材魁梧的施鸿鄂说:“我今天约你到这里来,是为了向你明确表示,我已决定在八月一日和你结婚。”说完,这位性格倔强的姑娘第一次在异性面前哭泣起来。在音乐厅的演唱时,善于表达词意曲情的施鸿鄂,此时此地却说不出一句话。他被这突然飞来的爱情弄得手足无措。不过,他马上反应了过来,用他那宽阔、结实的肩膀,喜滋滋地迎来了这朝朝思暮想的爱情。
可曾知道,在此之前,两位歌唱家从没有像一般情侣那样肩并肩上过公园,也没有在花前月下散过步、谈过心,甚至在排练房里听课,两人也总是坐得远远的。
然而,一个正统的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歌唱家和一个以民歌见长的歌唱家真的结合在一起了。那年,朱逢博正好三十岁。
如果说卡拉丝经历了艺术辉煌的失落,情感的遗失,最终一代名伶郁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而朱逢博可幸的是在艺术和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施鸿鄂。每当《红河谷》,《鸽子》。。。歌声响起,我们都会情不自禁跟着旋律深情地哼起,动情之处经常潸然泪下。时世变迁,惟有美好的感情、甜美的回忆,在人的心底涌动。审慎体味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功名利禄?灯红酒绿?金纸迷醉?。。。。。。当岁月的急流涤荡尽人世间的一切繁华,存留的是什么?是铅华洗净的真情永存。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尤其是功利、浅薄、虚伪、造作。。。。。。的演艺界何处寻来真情?然而,朱逢博和施鸿鄂这对歌坛的伉俪就显得那光芒耀眼,难能可贵。不要说艺术上的差距,就是面对他们的生活。多数歌者也只能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了。
他们夫妇何以将自己事业,人生,生活,演绎得如此完美?他们的天赋,勤奋,自律自然是分不开的,仅仅如此?应该讲,他们夫妇两人,各自的事业都是攀上了顶峰,他们没有停住自己的脚步,不仅生活中走到了一起,而且在艺术上也夫唱妇随,共同演绎。每一首作品也有不同的人演绎过,但有谁能与他们夫妇两共同演绎的如此完美?从情感,到和音,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等,完美的无懈可击啊!我确信,只要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只要听到他们的二重唱歌曲无不为之动容,动情。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乐坛上能够携手同吟、比翼双飞、完美和谐、深情默契,真正一路走来的能有几人?我们有幸沐浴在他们的歌声里成长。在他们的生活,艺术里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谐音,追求爱情、热爱生活、满怀憧憬地期盼着浪漫美好的情怀。上帝将他们的生活艺术塑造的近乎与完美,令我们羡慕不已,不是吗?同时上帝又通过他们的歌声传递给我们无尽的爱,无尽地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几乎他们的每一首歌都是歌颂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绝少消极的颓废的东西。
朱逢博、施鸿鄂二位唱尽人生的每一种情感,每一段经历。他们的一生就是为歌声而存在,他们的歌声就是对艺术,对爱情。对人生的一种完美的演绎和诠释。
朱逢博、施鸿鄂的一生就是为了艺术,为了爱情的一生!
获奖记录
朱逢博在长达40年的声乐事业中,有着非凡的成绩。她演绎过的歌曲包括,中外民歌,艺术歌曲,校园歌曲,儿童歌曲,不管古今中外,戏曲、民歌、通俗她都能唱且有上佳表现。她以演唱风格的多样、抒情富于变化闻名,她在探索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结合,气息运用,混合共鸣,真假声转换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有着很高的技巧,在文革和改革开放的过度期以及开放前期,朱逢博的歌唱艺术达到颠峰,可以说独领风骚二十年,在中国歌坛独树一帜。
曾荣获新中国十大女高音歌唱家,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广电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连续四届荣获中国最大影音公司太平洋颁发的云雀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音乐演唱奖”、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
在日该国际音乐节上荣获演唱特别奖;2008年荣获唱响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开拓贡献奖、华语乐坛最有影响女歌手奖等,其演唱的许多歌曲被文化部或在全国文艺汇演及评比中得优秀作品、群众最喜爱的歌曲等奖。
1960年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从此开始了她灿烂无比的艺术生涯。70--80年代她先后参加了国内外数千场次的演出,是中国歌坛各大型演唱会的台柱,为近百部电影、电视、话剧配唱主题曲和插曲。其中为影片《天云山传奇》、《庐山恋》的配唱,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音乐演唱奖”。
朱逢博还多次担任国内国际歌唱大赛评委。
1986年至1999年朱逢博曾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朱逢博老师还有一个写进新中国音乐史的第一,就是她的个人专辑《蔷薇处处开》——新中国第一盒立体声音带,同时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盘个人专辑。
人物评价
朱逢博的演唱真挚动人、情感强烈,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她的音色甜美、圆润、亮丽、吐字清晰。由于她在艺术上兼收并蓄、刻苦钻研、严格要求和精心创造,认真对待每一句唱腔、歌词,力求用嗓、传情、咬字和发音的完美,使她不仅擅长演唱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而且也擅于掌握各种外国歌曲的风格。
朱逢博的演唱吐字清晰、刚柔相济、大气、优美、深情亮丽,俏丽活泼韵味浓,华丽、甜美、民族风浓郁。她有着歌唱家的嗓音,绝好的乐感,且音域宽广,中高声区转换不着痕迹,似未加修饰的天然嗓音,“没有技巧的技巧”。其实她的演唱中运用了很多声乐技巧,比如”哭腔””花腔”以及后来的”气声”,但这些技巧的运用艺术性很高,依歌曲的意境而用,不显做作。总体说来,朱逢博的演唱音色温润柔和,但却带有一种高贵的金属光泽,在民族歌唱家中,这是唯一的。
朱逢博是一位敢于超越。她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创意,不管是别人唱过的和没唱过的歌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她能针对不同的歌曲,充分发挥自己的音域宽广的优势,利用不同的声部自己和声,尤其是一些活泼浪漫的作品,处理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她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用多国的语言演绎过多国不同风格的当地歌曲,在演唱外国的民歌及抒情歌曲方面,无论从题材,内容,曲目数量以及所引起的广泛影响在中国的歌坛上是无与伦比,绝无仅有的,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朱逢博的唱法是“土洋结合”的。它是植根于“本嗓唱法”的土壤之中。由于朱逢博不拘泥于陈法,而善于广泛地汲取各种养料,又从不拒绝把“欧洲唱法”的某些枝条嫁接到她原来的唱法之上,因而使她原来的唱法起了变化,有了提高,扩大了她的表现领域,使嗓音刚柔兼济、圆润适度,使高音比较容易唱上去,有了像弦乐器上揉音一般的嗓音声波的微颤,给听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朱逢博的演唱是以善于鲜明、生动地表达词意曲情,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见长的。艺术是离不开夸张的,为了要达到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朱逢博在演唱上总是很大胆又是很有分寸地运用着夸张这一手段。
在朱逢博的演唱艺术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她所演唱的曲目不但风格多样,而且总是唱什么象什么。在她涉及的众多题材,众多曲目里都有上佳的表现,对同一作品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突破以及新的诠释,在每一种题材,每一种区域的作品里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形成了山脉里的众多的山峰,令人很难逾越。朱逢博在很多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较高的艺术领悟能力以及对作品的内涵比较准确的把握。至于技巧,唱法,发音等等对她来讲早已经揉进了对作品的演绎之中不着痕迹。朱逢博所涉猎的中国各地民歌有很多很多,她几乎对能得到资料的作品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所涉猎的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个性的演绎,很少是简单的翻唱和重复,在那个年代这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在中国的民歌史上,能够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是绝无仅有的,她在中国民歌领域为后人树立了新的艺术山峰,一座很独特的有着各种风景的峻峭的山峰。
如果说朱逢博将中国民歌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那麽她在艺术创作的抒情歌曲演唱方面就是开创了新时代的先河。
朱逢博在音乐舞台上奋斗了四十余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她连续在全国各大都市及香港、新加坡举行独唱音乐会,多次出访朝鲜、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马来西亚、非洲、澳洲及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她在舞台上的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表演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获得各国听众的欢呼,甚至被感动而流泪。朝鲜人民称赞朱逢博为“中国无与伦比的民族演唱家”,日本媒体赞朱逢博为“出色的艺术家”,苏丹人民称赞朱逢博的演唱是“阿拉伯夜鹰”的再现,委内瑞拉著名诗人以,《致中国的夜莺——朱逢博》为题作诗,盛赞她那美妙的歌声,加拿大演出局总经理克里普顿称赞朱逢博“可以和世界上的最好的女高音媲美”。
国内评论界认为:“朱逢博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和技艺,以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所付出的辛勤劳。
她在四十余年的歌唱艺术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歌声影响几代人,经她演绎过的歌曲包括中外民歌,艺术歌曲,校园歌曲,儿童歌曲,她以演唱风格的多样、抒情富于变化闻名,她在探索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的结合上,领先进行了艰苦尝试和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在真假声转换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有着很高的技巧,是中国民族歌坛的一面旗帜。
中国的夜莺—献给朱逢博
朱逢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美妙的歌喉给她带来盛名,她的尊严使她当选为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我写这首诗,献给这位灵秀的女士,颂她在我们马拉凯歌剧院的优美演出,她在极这动人的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扮演主角喜儿,她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