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杨勃

杨勃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73 更新时间:2024/1/14 16:19:15

勃,豆瓣网创始人兼CEO,陕西汉中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加入IBM担任顾问科学家,从事下一代磁记录设备的计算模型工作,2000-2004年,在北京参与创立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方面的创业企业Egistics,并担任首席技术官,2005年开始搭建豆瓣网,并在一年后成立公司。

基本资料

名:杨勃

别名:阿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汉中

职业:豆瓣网创始人兼CEO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主要成就:创立豆瓣网

苹果受虐狂

杨勃是苹果受虐狂。为此,他忍受了powerbook用半年就掉漆,isight只用过一回(中国找不到别的ichat用户),email净是乱码(苹果认为中国人民还在用DOS时代的编码),更严重的是,因为不是Windows,他一直只能眼红别人打CS。杨勃甚至没有QQ备选,也不能装新出来的Gtalk。虽然如此,但他仍准备坚定不移地苹果下去。这就像对待朋友:有人因为在一个方面好到了极致,你可以容忍他/她所有的缺点。

喜欢苹果机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杨勃特别喜欢简洁的设计,潜移默化在心理上的影响,就是没法做出特别丑陋的东西。

在时下流行的怪癖接龙游戏中,除了苹果,杨勃的其四个怪癖依次是:马桶上看书没完没了;看电影嘘观众;出门前满屋子转;过马路不看车。他会对电影院里前后左右打手机、说话、磕瓜子的观众怒目而视两秒种,然后把食指放在嘴前嘘三秒钟。

每天出门前要找四大件:钥匙、手机、钱包、PAD,平均每样5分钟。投身草根事业以后,杨勃干脆不用钱包,因为找钱比找钱包容易多了。

引爆流行

杨勃中了一本叫《引爆流行》书的毒。该书信奉“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也就是“流行引爆点”。这个观点也深刻影响了2.0的一代人,豆瓣引爆的就是一股草根文化。杨勃学的是物理,但中学起他就很喜欢编程序。读研究生时很痛苦,想转到文科去。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是文科生。豆瓣吸引很多和杨勃一样喜欢人文的理科生。

豆瓣是长起来的,不是造出来的。杨勃清华念的物理,然后去美国读博,毕业立刻进入IBM工作,职位是顾问科学家。不过三十出头的杨勃更愿意称自己草根,而非海龟。豆瓣上的东西基本都是他爱好的。和土豆网的微一样,杨勃本来也是IT圈外人。和土豆不同的是,豆瓣的崛起更静悄悄,也就有更多人好奇地猜测它的来历。杨勃是谁,网路上不一定有人知道,豆瓣的阿北知名度就高多了。作为天字第一号用户,一个酷酷的红盖头就是杨勃在豆瓣的形象。阿北是杨勃最早的网名。他是陕西人,一个北方人在南方,而南方人又很喜欢用“阿”什么来称呼人。多年的留学经历,让杨勃格外看重“多样化”这个标签。比如看书特别杂,从《丁丁历险记》到《牛棚杂忆》都看。喜欢英超但不怎么看,因为比起看足球,他更喜欢踢足球,杨勃特别喜欢参与,电影参与比较难,足球就容易些。

大多数情况,杨勃说话很低调,也很注意修辞。他评价北京和上海的IT圈,前者“技术氛围浓厚”,后者“善于理解用户”。有人说杨勃是帅哥,他嘴上没承认。吕欣欣第一次来上海,一开始还以为他是长发飘飘,看了他的样子很吃惊,很普通。杨勃很爱笑,对于他感兴趣的话题,总是很奋。

像大多数2.0一样,杨勃最欣赏的人是KESO。杨勃、方军、KESO,这些人的名字在一份“谁是中国未来十年的Web2.0英雄”的榜单上,无一例外都能看到。豆瓣不是酱,英雄也不是从前的英雄,这里是2.0升级版本。

创办网站

面对一个“疯狂抄袭”的市场,杨勃觉得豆瓣网有两个杀手锏,可以应对别人对豆瓣模式的复制。其一在于豆瓣用户的匿名性。杨勃认为的豆瓣是定位于“一个‘发现’的网站”,豆瓣网要做的是帮助大家发现生活中的东西,而并非通过豆瓣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虽然,大家通过书、电影、音乐结识了很多朋友,甚至组织了线下活动,但豆瓣网一直都没有强调用户的真实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不过,匿名是一把双刃剑,他给豆瓣网带来了自由的话语权,使得豆瓣的评论相对客观,也保证了评论的高质量。高品质的评论,在倡导真实姓名和真实头像的sns网站中很难见到。这种现象是因为用户过多地关注他人的看法,而束缚自己的言语。比如在校内网,很多大学生就羞于评论和性有关的电影。另外,实名制的SNS网上,过多的隐私暴露会影响现实生活。比如,一位用户如果影评更新速度过快,被上司发现后将面临着被炒鱿鱼的威胁,理由也许就是玩物丧志。

然而,匿名的同时也减少了豆瓣用户的参与程度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从杨勃提供的数据来看,豆瓣当前的固定用户有700万,但是注册用户只有136到137万左右,许多用户上豆瓣只为看别人的评论,或者是排行榜,而从来没有参与。之外,评论人士认为所谓的“晒客”一族,是否愿意在谁都不认识的社区填写数以万计的评论。

杨勃认为豆瓣网最大的杀手锏,在于3年里数据库的积累和核心用户。以书评为例,据和讯IT了解,通过3年的时间,豆瓣网共累积了两百多万本书的书评。人数多并不一定能出好评论,但杨勃觉得有能力写出好评论的人,已经成为了豆瓣的用户,并且是活跃用户和忠实用户。这个社区,有些像中国的VeryCD,VeryCD拥有非常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并且形成了从加工制造到流通的地下产业链。豆瓣的书评或者影评的作者,同样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链条和关系。对比其他SNS网站的竞争压力,杨勃怀疑这些有了电影频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户的停留时间更长,但可能并不会给这个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值得反思的是,互联网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忠诚用户,杨勃对豆瓣网用户的期待不免有些乐观。还记得在Web1.0时代走Web2.0的那场博客大战中,一开始冲劲十足的博客中国,最终败倒在了门户网站的名人博客和日志搬家功能上。门户网站有着雄厚的资金和资源,当资金下放到研发部门,当资源覆盖到有巨大号召力的公众人物,新兴网站就难以与之抗衡了,因为它缺乏认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为资本支持。

不过,这些个功能的上线,曾在豆瓣团队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团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对此豆瓣内部却是分歧严重。反对派主张豆瓣要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把书、电影、音乐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别的网站的优势功能。杨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这方,他认为用户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的好书、好电影、好音乐,这和豆瓣作为“发现的平台”的定位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发现的平台”,豆瓣还没有对手。杨勃自己发现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他认为,对于豆瓣的现状,用户间的交流很重要,觉得sns网站什么好用,就应该拿过来用。在“拿来主义”的道路上,杨勃坚定的站在了“实用主义”的立场。经过激烈的争论,以杨勃为首的一派胜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个更有sns网站特征的功能——日记。它的意义除了加强用户间的交流外,还给用户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杨勃的理想状态,也许是让豆瓣用户的评论,形成一种话语权,从而形成影响力。

日记功能上线几天,就有上万篇日记诞生。豆瓣已经不会出现很多用户写完文章却不知道往哪里放的尴尬局面:一篇名为《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的随笔,主要内容是说国内外人们穿秋裤的不同习惯,这篇文章却作为书评放在了内容毫不想干的《东方学》下;另有用户建一个只有自己能发帖的小组,以此作为自己的豆瓣博客。

杨勃一的创新理念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当前日记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这并没有给豆瓣带来流量上的飞跃。未来豆瓣还会慢慢添加日记贴图等功能。杨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发现。

豆瓣网创始人杨勃

06年开始,豆瓣的规模每年都增长四倍。早年豆瓣用户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荐出来的书、电影、音乐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现用户的构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荐的书,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喜欢,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极高荣誉的书,在一个历史学家眼里并没有太大价值。豆瓣审视了自己“最核心的内容是围绕个人产生的”的原则,决定逐步采取“去中心化”决定,弱化豆瓣网的媒体特征。至于具体的做法,杨勃会去掉一些公共内容,比如首页推荐。去掉这些内容后,网民想要了解好看的书、电影,好听的音乐,就必须注册为豆瓣用户,并提供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豆瓣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经过周密的算法后,向他们推荐书、电影、音乐。与此同时,“去中心化”更为豆瓣的二次融资,提供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用户数量的提升和用户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页推荐后,许多网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册”的这顿免费午餐。这么一来,游离于豆瓣外的500多万固定网民,有望注册成为豆瓣的正式用户。用户提供自己兴趣点后,在得到豆瓣推荐的文艺产品的同时,也为豆瓣完成广告精准投放提供了必要条件。

豆瓣网在06年收到了IDGVC200万的天使投资后再无资金入驻。06年豆瓣和千橡互动交换股权一事,经杨勃证实为谣言。杨勃认为,融资的数量应该和网站的规模相称,豆瓣规模大了,正在准备新一轮的融资。“去中心化”给豆瓣带来的海量用户量和全面的用户信息,为融资提供了最好的准备。但是,“去中心化”带来的强制性用户注册和强制性信息提供,必然引起用户的流失,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数量大,则对豆瓣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灾难。

“去中心化”所带来的,是一笔财富,还是一个灾难?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

对于经营,杨勃没有太大的野心,不过他过去以无广告页面广受好评的豆瓣网,也许就要正式引入广告商业模式。豆瓣网的传统盈利模式是:在每本书下悬挂不同的购书网站的logo和价钱。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样的盈利模式满足一个小作坊的运营不成问题。但是当豆瓣规模做大了,团队扩张,成本膨胀后,如此单一的收入渠道未必能够满足它的运营成本。加强商业化,是豆瓣扩张的内在冲动。

豆瓣传统的渠道收入日益缩减。压力首先来自网民的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下载电子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开辟了免费在线看书的频道后,更多网民失去了对高价格的纸质书籍的购买欲望。网友阅读习惯由纸书向电子书的过渡,弱化了图书分成这种商业模式。其次各种返利网站对豆瓣网的盈利也造成了影响,许多“狡猾”的用户在豆瓣网看完翔实、具有价值的书籍推荐后,通过返利网站进入网上书城,返利商城便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提成。这些都削弱了豆瓣传统的盈利能力。杨勃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他认为未来豆瓣会大部分靠精准的广告投放来盈利。图书比价功能对用户来说很方便,它的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未来将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豆瓣已经开始尝试广告投放。例如《达芬奇密码》页面的右边就出现了“合作出版社推荐”《大象的眼泪》图文。豆瓣的广告是通过算法做到的精准投放。就如《大象的眼泪》新书广告绝不会出现在所有书籍的旁边,因为豆瓣事先通过算法算出《大象的眼泪》的爱好者和《达芬奇密码》爱好者的重叠度是最高的,然后将《大象的眼泪》广告投放到《达芬奇密码》页面上。

广告营收的前提是广告投放流量要足够的大,豆瓣网下,书、电影、音乐的频道在豆瓣中的流量并没有期望中的大。反过来影响了精准投放的效果。如将人气变为盈利从而收回成本,不仅涉及豆瓣的经营,同时也在影响豆瓣的定位。

一个功能很类似百度贴吧的“小组”频道,它的流量就占领了豆瓣总流量的三分之一。蚂蚁网总裁麦田在《豆瓣的真相》一文中,估计豆瓣的小组流量甚至高达全站的70%以上。豆瓣网人气旺的万人小组的许多主题均是明星、养生、美容、服装等。豆瓣网的传播经理vivi小姐说,过去媒体对豆瓣的关注点集中在书、电影、音乐,如今媒体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小组上,还有一个媒体专门做了一个“豆瓣国货化妆品小组”的报道。这些话题和书、电影、音乐没有太大的关系,小组里的火热讨论并不能反哺书、电影、音乐的流量。

理论上说,可以将这些热门话题涉及的产品提炼出条目,然后走书、电影、音乐的的商业模式。但是杨勃没有打算这些热门产品自立出类似书籍的条目,他认为这些东西种类太少了,并没有谁会买从来没听说过某个手机的品牌。

因而对于百度贴吧引入了广告的做法,豆瓣还没有将这种商业模式引入小组中。因为它和豆瓣网“发现”的定位不一致。然而豆瓣要谋求发展,必须解决融资的问题,因此第二次融资已经提上日程。

小团队基因

总裁杨勃

小团队作战是豆瓣的特色,豆瓣成立1年后只有2个人,成立2年后只有5个人。杨勃认为一个web2.0的网站不需要人来产生内容,团队人数和功能相称就可以了,他们就是搭一个舞台,用户在上面表演,并不是自己要跳上去表演。豆瓣上线第三年,团队里的人数有25个左右。只在一年冬天,杨勃到高校开招聘会,扩充了不少他自己满意的人才。对于刚刚搬到新办公室的豆瓣网,最多只能容纳50人。虽然队伍还在扩大中,但他不希望再搬一次家。

困境与成长的代价

豆瓣的未来面临着两个瓶颈问题。瓶颈之一,曾担任过联众、和讯、雅虎CEO的谢文先生,在点评豆瓣网的时候说,以书会友很雅,但是不现实。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见了面就谈化妆品啊,男朋友啊,很少会讨论到书。书、电影、音乐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这是豆瓣要大众化的局限性。杨勃却认为豆瓣上会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小组,不一定通过书。所有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在豆瓣小组都会有讨论。但是杨勃并没有打算把化妆品、手机、服装这些热门产品归纳出类似书籍的条目。

杨勃很爱看书,豆瓣的员工每周都有一笔经费,为自己想买的书买单。对于一个有着浓郁书卷气的总裁来说,是否愿意下狠心将网站草根化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综观中国互联网,每个网络产品多少都带有国外成功先例的影子。腾讯QQ之于ICQ;百度搜索之于Google;校内网之于Facebook;淘宝之于ebay,……唯独豆瓣是一个例外。豆瓣刚开始没有抄袭其他网站,完全按照杨勃的构想来搭建框架,然而这也正是豆瓣的第二个瓶颈所在。

一个完全创新的网站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可能它没有对手。但是这也意味了它的无助,没有对比,则难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遇到困难没有前科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并且,它无法预测每一个细微的变动,将给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就如06年的时候,豆瓣尝试过旅游版的开放。开放后却发现,它的发展轨道背离了豆瓣的初衷。豆瓣意在推荐中国新增的2万多个景点,但是实际上,豆瓣发现只有一些重度旅行爱好者,会去关注这些不为人知的景点。另外,旅行这件事情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咨询,比如交通、住宿而不是发现。所以旅游频道的开发就停滞下来了,已经隐藏在豆瓣网的一个角落。豆瓣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但是创新得太快也要付出代价,有些网友反映,过几天不上豆瓣就忘了某个按钮放在哪了。杨勃表示,豆瓣当下的重点任务,就是框架的完善和结构的调整,希望在调整期把所遇到的问题尽快解决完。

标签: 杨勃

更多文章

  • 卡伦·卡朋特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卡伦·卡朋特

    卡伦·卡朋特(1950年3月2日-1983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歌手、音乐家。与其兄理查德组建了卡朋特乐队。代表作品有《yesterdayoncemore》等。1980年她和著名制作人菲尔瑞蒙制作了个人专辑“卡伦卡朋特”。但是这张专辑被A&M唱片公司老板赫伯阿尔珀特搁置了,1996年这

  • 罗荫国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罗荫国

    罗荫国,1954年4月生,1972年7月参加工作,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任中共茂名市委书记、茂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13年7月23日,罗荫国依法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2016年7月22

  • 杜江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江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先后担任现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经理。2006年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回国,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在权威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包括《电子学报》、《电子学报英文版》、《通信学报》、《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等一级

  • 柳好贞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柳好贞

    柳好贞,1969年1月24日出生,韩国女演员,毕业于首尔艺术大学电影专业。1991年,通过MBC电视剧《气馁的男人》出道。同年,出演KBS长篇电视剧《昔日的金草地》,并凭借该剧获得第29届百想艺术大赏TV部门女子新人演技赏。1994年,主演家庭剧《结婚》。1996年,出演MBC家庭剧《苹果花飘香》。

  • 胡宗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胡宗祥

    胡宗祥,1987年12月22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曾用名胡宗强,国内知名导演、演员,中国内地最年轻的新锐导演之一。9岁进入广西体工队,擅长跆拳道,精通泰拳。2004年中越对抗赛获60kg级冠军,同年深、港、澳自由搏击大赛58kg级金腰带获得者。代表作品有电影《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触不可及》,电视剧《

  • 夜行者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夜行者

    夜行者(Nightcrawler)是美国漫威漫画旗下超级英雄,初次登场于《Giant-SizeX-Men》第1期(1975年5月)。本名科特·瓦格纳(KurtWagner),是魔形女和红魔鬼的儿子,出生于德国,为一名变种人,手脚可附着于各种固体表面,高度敏捷,擅长剑术,拥有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瞬间传送的

  • 许哲佩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许哲佩

    许哲佩(PeggyHsu),1981年2月2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中国台湾流行乐女歌手。2001年,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气球》,从而正式出道。2002年,入围台湾第13届“金曲奖”最佳新人奖。2003年,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佳作词奖。2007年,推出第二张个人音乐专辑《许愿盒》。2009年,

  • 潘越云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潘越云

    潘越云,本名潘月云,1957年11月19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台湾女歌手。1980年10月31日成为滚石的首个签约歌手正式出道。1982年发行专辑《天天天蓝》在台湾走红并获得金鼎奖最佳演唱人奖。1983年演唱电影《野雀高飞》插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和同名主题曲;7月发行华语乐坛第一张概念专辑《胭脂北投

  • 马程程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程程

    马程程,中国内地女演员,1990年1月8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演员。2008年,首次出演电视剧《所谓婚姻》。2009年,出演青春励志电影《王子雄兵》。2010年、2012年主演电视剧《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第一部和第二部饰演冯程程受到追捧。2014年

  • 李建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建

    男演员李健,曾出演过话剧及多部电视剧电影,1981年10月29日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表演本科,有一同名女演员也是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表演本科毕业。代表作有《永不磨灭的番号》、《杀虎口》、《中国骑兵》、《战雷》、《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等。中文名:李健国籍:中国星座:天蝎座身高:18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