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秋,女,1943年12月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演员、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她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代表作品有《刘三姐》、《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婉秋
别名:黄艺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广西桂林
出生日期:1943年12月1日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刘三姐》
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人物经历
如果说黄婉秋在那场灾难中还有一些幸运的话,那就是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阳我是月亮,月亮伴着太阳走吧。”“现在,我就是她的司机、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业。”“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30多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涩的回忆,所有那些受过的伤害都在夫妻俩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黄婉秋还以一个艺术团体现有体制的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广西艺坛上。1991年10月,黄婉秋从南宁回到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一个在她心中酝酿已久的“刘三姐计划”,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了。
早在1985年,黄婉秋就有了一个组建刘三姐艺术团的构想,并得到当时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支持。1992年6月,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刘三姐艺术团成立了,并逐步发展,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刘三姐艺术团实行以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团里的常务人员包括团长黄婉秋在内只有4人,其他所有的演员都从全市乃至全国招聘,分配制度则看演员的表现、付出的时间、演出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定,以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措施得力,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她身为刘三姐集团董事长,但她和她的先生何有才在集团公司没有拿一分钱兼薪和奖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黄婉秋永远保持着她扮演的刘三姐清贫质朴却自尊自强的高尚品质,这是她使人感动、叹服的地方。
1995年自治区文联换届选举,黄婉秋是唯一全票通过的连任副主席。这是对她的人品艺德的最高嘉许。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德艺双馨演员,黄婉秋每年都有新的贡献,不愧为用刘三姐艺术精神塑铸自身灵魂和形象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演艺经历
为了爱戴她的观众们,黄婉秋继续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除了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1983)、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1991)外,还陆续拍了电影《春兰秋菊》(84年)、《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82年)、《黄山情》(黄梅戏,90年)、《戏迷盛老乐》(98年)等。其中《黄山情》荣获“金鹰奖”、“飞天奖”、“飞鹰奖”及华东六省市最佳戏曲片奖。她于1995年导演的曲艺《漓江行》获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导演奖及自治区优秀奖;1997年导演的《春兰吟》获全国“文华新节目奖”、自治区“铜鼓奖”。她主演的歌舞剧《百鸟衣》获广西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她录制的《歌仙刘三姐》盒带获1987年广电部“通美杯”奖。
黄婉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刘三姐。“广西刘三姐黄婉秋”,这是黄婉秋名片上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黄婉秋解释说:“虽然我的职务很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刘三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
电影《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黄婉秋的形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叫她“刘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更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1989年曾应邀参加世界客属总会在新加坡举行的恳亲会议。1991年5月至1992年1月,两度应香港天马音乐艺术中心之邀,前往香港大会堂为纪念《刘三姐》拍摄发行三十周年举办专场演唱会。2006年春节应新加坡丽都皇宫邀请前往演唱。
为了培养山歌的传人,2002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大连的一家公司合资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这一景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几年来她在此培养了30多位演员,其中两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黄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观园去与观众见面,并亲自登台演唱,有时候更是全家上阵共同为到桂林来旅游的朋友献歌。
2003年9月30日,黄婉秋将应邀参加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的《歌唱祖国》大型歌舞晚会演出,引起了许多热心观众的关注。
2015年7月27日,广西南宁某连锁粉店“歌仙刘三姐黄婉秋店”开张,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与丈夫何有才到场献唱。
2017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黄婉秋搭档张信哲、邓紫棋表演歌舞《歌从漓江来》。
2018年11月,中国(龙华)客家文化艺术节在深圳龙华区大浪羊台山举行,黄婉秋在文艺晚会上登台献唱。
社会评价
在袁成亮编写的《红色经典诞生的台前幕后——电影“刘三姐”诞生记》一文中,也记载了当年这部电影的辉煌历史:“同年,影片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在新加坡《刘三姐》曾经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马来西亚还将这部影片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直到今天,对于许多中年以上的华人,刘三姐和黄婉秋仍然是不可分离的形象,“翩若惊鸿”的刘三姐经过黄婉秋的演绎在一代人的心中完成了定格。她娇艳妩媚、纯真纯情、率真泼辣,活生生一个红土地的美精灵。著名词作家洛兵在他的一篇名为《红光电影院》的回忆文章里写道:“很小的时候,一天晚上,我走进红光电影院,看了一个电影,叫做《刘三姐》,黄婉秋顿时成为横亘我整个童年的第一美女。”
这样认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那深深受到影响的一代人。导演张艺谋执导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电影《刘三姐》对我影响至深,我小时对刘三姐的印象,那就是人漂亮,歌好听!刘三姐是我儿时最美的回忆。”
对于黄婉秋本人来说,电影《刘三姐》的一举成名也是影响了她一生命运的最美的回忆。关于盛名之后所受到的种种关注,她有讲不完的故事:
“记得1980年的时候,我们到东南亚去演出,人还没有到,票早已经卖完了,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排着队请我签名。由于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和马来西亚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因为鼓动很多国内华人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惨遭15年牢狱,1998年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客家人联谊会上才听到了这个故事,我问那位先生后悔不后悔?他说,'为了看《刘三姐》不后悔,坐15年牢也值得!'”
让黄婉秋特别感到骄傲的是电影《刘三姐》在美国的演出,竟然打败了《飘》的纪录。即便是在欧洲,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只要有华人他们都肯定看过《刘三姐》,会唱《刘三姐》。在一个华人最悲惨的年代,电影《刘三姐》成为全世界华人联系的纽带。那个年代也有“追星族”,这些影迷们追起自己喜爱的明星来好像更执着。有一位香港观众,每看一次电影《刘三姐》就给黄婉秋写一封观看心得,“他一共看了99场电影,我也收到了99封心得,有这么厚一沓子!他说,要看满100场,我也在等他的第一百封心得。可是'文革'开始了,从此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来自海内外的观众们给了黄婉秋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然而“成也刘三姐败也刘三姐”。正当黄婉秋的演艺事业黄金时期来临时,在一个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的年代,在一个革命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年代,《刘三姐》关于追求自由,民主和爱情的主旋律与政治主旋律不合拍,广西也因此成为文化整风的重点,演员黄婉秋文革一开始就成政治了大毒草,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
提起那段从顶峰跌落至谷底的日子,黄婉秋不胜唏嘘:“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一说话就脸红,但是15年的改造,我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什么都经历过,胆子也练大了。我还被造反派拉出去枪毙过,后来才知道是吓唬吓唬我。那时候在桂林,刘三姐就是最有名的人了,所以造反派也抓我,保皇派也抓我去批斗游街。我14岁登台演出,所有的桂林人都看过我的演出,老百姓看到我被游街都哭了。”
然而,正是这样一段冰冻时期的到来,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就了黄婉秋版本《刘三姐》的经典地位。在中国文化最黑暗的时代,电影《刘三姐》追求幸福的歌声让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焰。在《文汇报》2005年统计出来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1960年长影厂出品、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名列其中:黄婉秋扮相俊美,表演纯朴自然,使“刘三姐”成为十七年电影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在40岁以上人的心目中,刘三姐的歌声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耳熟能详的调子;在50岁以上人的心中,刘三姐是他们少年时迷恋的电影人物;而60岁以上的观众则把刘三姐看成是与世俗婚恋抗挣的最佳代言人。
时间的步伐一如往昔,不论是辉煌还是苦难。当一切都成为过去,在其中体味最深刻的还是只有黄婉秋本人。十六七岁唱彩调的姑娘,上了当年第一大娱乐媒体的电影银幕,感受自然绵绵。之后《刘三姐》遭遇时代变故,遭到停播禁演,反而保留了一点冰冻的记忆和习惯。新世纪的改编热让经典的《刘三姐》题材也不能幸免,但黄婉秋最自豪的还是,这么多的版本,影响和艺术成就都远远不如她的旧作,就像刘晓庆曾经对她感慨过的:“你一个刘三姐吃了一辈子,值了!我们多少演员一辈子忙碌拍片无数也难以让人们记住!”即使仍然还在旅途,黄婉秋也如此说:“如果有人叫‘刘三姐’,那一定是在叫我。‘刘三姐’是伴随我一生的。”
家世背景
丈夫:何有才
女儿:何雁云
黄婉秋的祖籍在梅州,祖父原是梅州开药店的老中医,抗战时期避难到桂林。虽然客居异乡,家里长辈却从来没有中断对故土的怀念。黄婉秋记得祖父临终前一再叮嘱她的父亲:将来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回乡寻根。传闻,广西有的同志听说黄婉秋要回梅献艺,就劝她不要说出自己是梅州人,担心广西的“刘三姐”走到广东去了。黄婉秋风趣地说:“这怎么行呢,我是梅州人,叶落归根嘛”。1983年,梅县第一届山歌节时,黄婉秋曾回乡演唱,深得乡人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