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男,博士,1977年出生于山东滕州,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863项目首席专家。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获第七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2016年陈海生入选第五届首都科技盛典人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海生
出生日期:1977年(丁巳年)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
出生地:山东滕州
职称:研究员
个人履历
1977年生,山东滕州人。
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2002年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2002-200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2005年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研究员;
2005-2009年在英国利兹大学工作,任SeniorVisitingResearchFellow/ResearchFellow等职;
2009年起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博导;曾被选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研究;
2010年起先后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主任、科技发展处处长、所长助理等职,
2015-2021年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现任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新型大规模储能技术、限定空间尺度内流动、传热与储热(冷)特性、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机理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研发与设计体系,建成了我国物理储能领域首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研究成果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贵州省科技合作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具投资价值蓝天奖、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一等奖等。已撰写专著4部,参加编写专著10章;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40余篇,论文总引18000余次,SCI他引9000余次;申请专利400余项(授权3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4项(授权20项);根据第三方统计,以压缩空气储能为主题词的专利数、SCI论文和引用数均位于国际第一;先后入选国家杰青、英国能源学会会士(Fellow),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年以来)等,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腾讯科学探索奖等奖励。
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国际储能联盟总干事、中国化工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组织重要职务;兼任SCI期刊《JournalofThermalScience》、《EnergyStorage》、《工程热物理学报》等5个知名期刊副主编/常务副主编;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中科院能源领域规划编写组成员等。
200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博导、所长助理兼科技发展处处长、储能研发中心主任、大规模储能技术分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导。
2021年9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聘任陈海生同志为2021年度青海省政府科技顾问,聘期3年。
先后建成国际首套1.5MW(2013年)、10MW(2016年)和100MW(2021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示范电站。研究成果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贵州省科技合作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具投资价值蓝天奖、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特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2022年12月31日,参加《中国科学院2023跨年科学演讲》。
社会兼职
兼任《EnergyScienceandTechnology》等7个学术期刊编委;
《SoftNanoscienceLetters(SCI期刊)》主编;
《储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和《纳米技术》副主编;
《JournalofRecentPatentsonNanotechnology(SCI期刊)》的GuestEditor;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owerandEnergyEngineering等8个国际会议的组委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发改委能源局科技与装备领域、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中科院能源领域“十二五”规划编写组成员等。
科研项目
已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加项目或课题30余项。主要有中科院优秀博士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防创新基金、英国Yorkshire(省)青年创新基金、中英国际合作项目、所长创新基金、中科院留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
作为主要参加者或第一技术完成人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项目、英国EPRSC项目、863重点项目、中英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3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
论文著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7篇;SCI引用200余次,其中他引160余次,单篇最高SCI他引50余次),EI收录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专利15项(其中国际5项),多篇论文被ScienceDirect评为最受关注论文(Top25HottestPaper)。
撰写国际期刊InvitedReviewPaper3篇,获邀参加编写专著4章,其中包括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Press的2009AnnualReviewSeries和Talyor&FrancisPress的HandbookofNanophysics等。
研究领域
压缩空气储能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获奖记录
先后荣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英国Yorkshire(省)YoungEnterpriseFellowship“和“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等奖励。
研究成果曾荣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宝钢教育奖”和“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等奖励。
博士后期间工作成果曾荣获2004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博士后”优秀论文三等奖等奖励。
在英国利兹大学期间,主要开展了高/超高负荷透平、压缩空气储能、液态空气储能、微小尺度流动与传热、能源转化的过程强化等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曾获2008年英国Yorkshire(省)YoungEnterpriseFellowship。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后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新型储能系统与材料、微型燃气轮机、微小尺度流动、传热与化学反应、叶轮机械内部流动与损失控制机理等,研究成果曾荣获2010年“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
2015年陈海生凭借其在储能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获第七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
2016年10月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和北京电视台承办的“2016(第五届)首都科技盛典”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陈海生入选本届科技盛典人物并出席了颁奖典礼,在活动中介绍了从事的物理储能技术研究。
2019年8月2日,入选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