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铄

刘铄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624 更新时间:2023/12/16 10:28:19

刘铄(431年-453年9月17日),字休玄,小字乌羊,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铜山区)人,刘宋宗室大臣,宋文帝刘义隆第四子,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异母兄弟。元嘉八年(431年),生于建康宫,封为南平王,在文帝朝历镇南豫州、豫州等地,并在元嘉北伐中立有战功,后入朝为抚军将军、领军将军,负责石头城防务。元嘉三十年(453年),刘铄支持元凶刘劭,与孝武帝刘骏相对抗,先后被授为中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后因刘骏讨平叛乱,被迫投降,拜为司空,最终在当年七月被刘骏毒杀,时年二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谥号穆王。刘铄工书法,擅诗文,曾自创新题《三妇艳》,其三十余首《拟古诗》更被誉为“亚迹陆机”。有文集五卷行世。

基本资料

本名:刘铄

别名:刘休玄、刘乌羊、南平穆王

字:休玄

所处时代:刘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431年

逝世日期:453年9月17日

主要作品:《南平王铄集》

籍贯: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铜山区)

官职:司空

爵位:南平郡王

谥号:穆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刘铄是宋文帝第四子,生母为吴淑仪。他在元嘉十六年(439年)被封为南平王。

外历方伯

元嘉十七年(440年),刘铄被任命为冠军将军、湘州刺史、都督湘州诸军事。但他并未到湘州赴任,而是留在京师建康,以“领石头戍事”一职负责石头城(防守建康的军事要塞,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一带)防务。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铄改任南豫州刺史,并进拜右将军、加授使持节,都督南豫州、豫州、司州、雍州、秦州、并州六州军事。后来,宋文帝裁撤南豫州,将南豫州并入豫州。刘诞又改任豫州刺史,领安蛮校尉,并获赐鼓吹一部。但他一直驻守在寿阳(治今安徽寿县),并未移镇悬瓠(豫州州治,在今河南汝南)。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宋文帝又进拜刘铄为平西将军,但刘铄却辞而未受。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南侵豫州,围攻悬瓠,但连攻四十余日未能破城。守将陈宪据城坚守,刘铄也遣军驰援。魏军最终只得撤围北归。是年,宋文帝大举北伐。刘铄也遣军参战,连取长社(在今河南长葛东)、小索(在今河南荥阳)、大索(在今河南荥阳)等城,进逼虎牢(在今河南荥阳)。后来,魏军大举反击,长驱直进,围困寿阳。刘铄命烧掉寿阳四周庐舍,凭借坚城固守,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荆州刺史鲁爽率宗族、部曲六千余人南奔汝南,命其弟鲁秀前往寿阳,向刘铄请降。刘铄遣驿马疾报建康。宋文帝将鲁爽安置在义阳(时属豫州,治今河南信阳),以鲁秀为刘铄的军府参军。

身处动乱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宋文帝将南兖州并入南徐州,并打算授刘铄为淮南都督,让他镇守盱眙(原南兖州州治,在今江苏盱眙),开创屯田。刘铄遂由寿阳入朝,但随后却被改授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领军将军,戍守石头城。就在这时,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濬在宫中行巫蛊之术,结果事谋败露,激怒了宋文帝。

宋文帝召近臣徐湛之、江湛商议,表示要废黜刘劭的太子之位。江湛因刘铄是自己的妹夫,建议改立刘铄为太子。徐湛之则支持女婿随王刘诞。而宋文帝则属意于建平王刘宏,故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决断。刘劭为求自保,抢先发动政变,率东宫军闯入台城,弑杀宋文帝,并杀死徐湛之、江湛。他又取得刘濬的支持,便直接即位称帝。这一变乱史称元凶之乱。

刘铄此时正镇守石头城,麾下有兵士千余人。但他并未出兵攻打刘劭,反而对政变持默许甚至是支持的态度,因此被任命为中军将军、护军将军。当时,武陵王刘骏组织讨逆军,自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顺江东下,讨伐刘劭。刘劭忙下令京师内外戒严,并命刘铄巡察防务、抚劳守军。不久,刘劭又复置南兖州,以刘铄遥领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

讨逆军前锋很快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刘劭率军迎战,但却两战皆败,被迫退守台城。当时,刘铄与江夏王刘义恭都被挟持出战,一直跟在刘劭左右。刘义恭趁刘劭大败,单骑南奔,投奔刘骏。刘劭便让刘铄驻守东府城(扬州刺史驻地,战时置兵护卫台城),同时又命心腹加以监视,以防止其叛投刘骏。不久,刘劭又进拜刘铄为侍中、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刘骏不久也进抵新亭,并在诸将拥戴下即位称帝,史称宋孝武帝。当时,刘劭已无力对抗刘骏,只得在宫内供奉蒋侯神像,祈求以神明之力除掉刘骏。他还命刘铄书写祝文,向神明报告刘骏的罪恶。是年五月,讨逆军攻入台城,擒杀刘劭。刘铄随刘濬逃出建康,却在途中遇到刘义恭,便向刘义恭投降,随其去见刘骏。刘濬被杀,刘铄则被迎入刘骏营中。

中毒身亡

刘骏讨平动乱,虽与刘铄关系素来不睦,却并未清算刘铄附逆之罪,反而进拜其为侍中、司空,以图尽快稳定时局。刘铄力辞侍中一职,仅接受司空之位,希望能消除刘骏的疑心,但最终却未能如愿。刘骏在基本控制政局后便命人在食物中下毒,将刘铄毒死,并追赠他为侍中、司徒,谥号穆王。时为元嘉三十年(453年)七月,刘铄亡年二十三岁。

主要影响

军事

主词条:元嘉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发动元嘉北伐,三路并进。东路军由辅国将军萧斌、宁朔将军王玄谟、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攻碻磝、滑台等地,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率所部后继配合;中路军由太子左卫率臧质、骁骑将军王方回等攻许昌、洛阳一带,刘铄率所部后继配合;西路军由雍州刺史随王刘诞攻关中一带。太尉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统一调度三路大军。

中路军方面,刘铄命胡盛之、到坦之分兵攻打汝南、上蔡,会攻于长社。长社守将鲁爽弃城而逃。宋军攻克长社,随后命幢主王阳儿、张略进据小索城。魏将拓跋仆兰亲率两千步骑,兵出大索城,阻击宋军,却被王阳儿击败。到坦之进占大索,荥阳豪强郑德玄、张和纷纷起兵响应。仆兰被迫逃奔虎牢,到坦之率部追击。刘铄又命刘康祖率军支援到坦之,合军进攻虎牢。

中路军进展顺利,东路军却遭到惨败。北魏皇帝拓跋焘分兵五路,大举反击。永昌王拓拔仁率骑兵八万,自洛阳南进,连克悬瓠、项城,直趋寿阳。宋文帝担心刘铄被围,命刘康祖自虎牢撤军回防。刘康祖撤至寿阳附近的尉武,遭到魏军的四面夹攻,全军覆没。拓跋仁围攻寿阳,分兵袭扰马头、钟离等地。刘铄只得婴城固守,一直坚守到战争结束,最终保住了寿阳城。

文学

刘铄诗才颇高,未及弱冠便仿效东汉《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形式,作三十余首《拟古诗》,被时人誉为“亚迹陆机”,梁元帝萧绎则称“胜乎士衡”。现存仅有《拟行行重行行诗》、《拟明月何皎皎诗》、《拟孟冬寒气至诗》、《拟青青河边草诗》四首,全为思妇怀远之作,大体表现的都是缠绵悱恻、哀伤欲绝的情感,较之陆机拟古诗,表现感情更加大胆直接,突破了《古诗十九首》质朴、浅近的风格,继承了其情景交融的特色,有些地方更显哀艳之风。

据《乐府诗集》记载,刘铄在汉乐府《相逢行》(亦名《长安有狭斜行》)中单独选取最末六句,自创新题《三妇艳》。“艳”是魏晋大曲中的音乐术语,指置于乐曲之前的序引之曲。这一新题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在齐梁陈三朝却备受文人的喜爱。文学大家如王融萧统、沈约、王筠、吴均、刘孝绰、陈叔宝、张正见等,都争相摹仿。

刘铄的整个青年时代都流连在日享尊荣的贵公子的得意生活中,因此早期许多诗作体现出的都是悠然自在的贵族公子的生活情态和心态,诗风轻巧灵动。但后期经受丧乱,诗作往往多身世之感,且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刘铄与刘骏、刘宏并列,并评价称:“孝武诗,雕文织彩,过为精密,为二藩希慕,见称轻巧矣。”

书法

刘铄工于书法。唐代书法理论家窦臮在《述书赋》中列举南朝宋二十五位书法家,其中皇族刘氏共有刘铄与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明帝刘彧、海陵王刘休茂六人。他评价刘铄的书法称:“南平休玄,笔力自全。幼齿结构,老成天然。比夫鸟在鷇,龙潜泉。符彩卓尔,文词粲然。”

历史评价

鲁爽:“殿下以睿茂居蕃,文武兼姿,远迩钦倾,承风闻德。”

萧绎:“刘休玄好学有文才,为《水仙赋》,时人以为不减《洛神赋》;《拟古诗》,时人谓陆士衡之流也。余谓《水仙》不及《洛神》,《拟古》胜乎士衡矣。”

李延寿:“铄为人负才狡竞,每与兄弟计度艺能,与帝又不能和。”

胡三省:“铄为始兴王濬所挟而走,遇江夏王义恭乃降,非本心也。”

王夫之:“孝武以藩王起兵而受臣民之推戴,德望素为诸王所轻,不自安也,于是杀铄,诛义宣,忍削本支,以快其志。”

陈祚明:“南平飡服古风,颇饶秀笔,异于时趋。”

轶事典故

刘铄在元凶之乱中支持刘劭,直到台城陷落方才投降刘骏,因而心怀忧惧,以致经常半夜惊醒。一次,他从床上猛然坐起,对家人道:“我感到我的魂魄已不在我身体里了。”

人际关系

父母

父亲刘义隆,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在宫廷政变中被刘劭杀害,孝武帝刘骏即位后上庙谥为太祖文皇帝。

母亲吴氏,刘义隆的嫔妃,封淑仪。

兄弟

宋文帝共有十九个儿子,皆是异母所生。刘诞排行第四,有三个哥哥、十五个弟弟。兄弟十九人中,除三人早逝,长大成人者仅有五人得以善终(病逝),其余皆在宗室内讧中被杀。

刘休远(刘劭),太子,发动政变,弑父篡位,最终被刘骏擒获处死,史称元凶。

刘休明(刘濬),封始兴王,与刘劭一同政变,建康城破后于逃亡途中被叔父刘义恭杀死。

刘休龙(刘骏),初封武陵王,后灭刘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病逝。

刘休胤(刘绍),出继伯父刘义真,袭封庐陵王,病逝。

刘休文(刘诞),历封广陵王、随王、竟陵王,因功高震主,在南兖州刺史任上被刘骏攻杀。

刘休度(刘宏),封建平王,病逝。

刘休秀(刘袆),历封东海王、庐江王,因受柳欣慰叛乱牵连,被刘彧勒令自杀。

刘休道(刘昶),封义阳王,因担心被前废帝刘子业(刘骏之子)杀害,逃亡北魏,最终在北魏病逝。

刘休渊(刘浑),历封汝阴王、武昌王,因自号楚王,被刘骏以僭越之罪废为庶人,勒令自杀。

刘休炳(刘彧),历封淮阳王、湘东王,刘子业遇弑后称帝,史称宋明帝,病逝。

刘休仁,封建安王,拥立刘彧有功,因功高震主,最终被赐死,追贬为始安县王。

刘休佑,历封山阳王、晋平王,被刘彧设计暗杀,追免为庶人。

刘休茂,封海陵王,在雍州刺史任上起兵叛乱,被参军尹玄庆擒杀。

刘休业,封鄱阳王,早逝。

刘休倩,早逝,病逝前被封为东平王,但未及正式册封,后追改临庆王。

刘夷父,早逝,追封新野王。

刘休范,历封顺阳王、桂阳王,后废帝刘昱(刘彧之子)在位时举兵叛乱,被朝廷镇压。

刘休若,封巴陵王,被刘彧赐死。

妻妾

江妃,湘州刺史江夷之女,吏部尚书江湛之妹。前废帝年间因不从淫乱,被鞭笞一百。

儿子

亲子

刘铄共有三子,应都是正妃江氏所生。前废帝年间,因江妃不从淫乱,俱遭杀害。

刘敬猷,袭封南平王,官至黄门郎。明帝即位后,追赠侍中,谥号怀王。

刘敬渊,封南安县侯,官至后军将军。明帝即位后,追赠黄门侍郎,谥曰悼侯。

刘敬先,出继叔父刘绍,袭封庐陵王。明帝即位后,追赠中书侍郎,谥曰恭王。

嗣子

宋明帝刘彧及其子后废帝刘昱均曾挑选宗室袭封南平王,作为刘铄的嗣子,传承其封国(南平国)。

子产,孝武帝刘骏第十八子,初封临贺王,明帝即位后改封南平王,出继刘铄,但不久便被赐死。

刘宣曜,晋平王刘休祐第七子,泰始五年(469年)出继刘铄,封南平王,后因生父被杀而遭废黜,勒令归宗。

刘伯玉,衡阳王刘嶷第二子,元徽元年(473年)出继刘铄,封南平王,官至给事中,后因谋反被杀。

史料索引

《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文九王》

《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

标签: 刘铄

更多文章

  • 潘尼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潘尼

    潘尼(约公元250年—约公元311年),字正叔,荥阳中牟(在今河南省中牟城关镇大潘庄)人,西晋文学家。祖父潘勖为东汉东海相,父潘满为平原内史。西晋文学家潘岳(即潘安)的堂侄。潘尼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并称“两潘”。潘尼生情稳静恬淡,不与人争利,安心研读,专志著述。本名:潘尼字:正叔所处时代:西

  • 潘勖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潘勖

    潘勖(xù)(?—215),字元茂,初名芝,改名勖,后避讳。本名:潘勖别名:潘芝字:元茂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逝世日期:215年籍贯:陈留中牟职位:尚书右丞文章志曰:勖(一作勗)字元茂,初名芝,改名勖,后避讳。或曰勖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诏以勖前在二千石曹,才敏兼通,明习旧事,敕并领本职,数

  • 卢谌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卢谌

    卢谌(284年~351年),字子谅,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晋朝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卫尉卿卢珽之孙,尚书卢志长子。出身范阳卢氏。清敏有才思,初任太尉掾。永嘉之乱后,随父投奔姨父并州刺史刘琨,途中为汉赵刘粲所掳。辗转来到并州,拜司空从事中郎。并州失守后,随刘琨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为幽州别驾。

  • 鲍照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鲍照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

  • 繁钦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繁钦

    繁钦【póqīn】(?-218年),字休伯,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写诗、赋、文章知名于世。本名:繁钦字:休伯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东汉颍川主要作品:《定情诗》、《远戍劝戒诗》、《杂诗》主要成就:主簿辞赋:《暑赋》繁钦(?-218年),字休伯,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与避

  • 谢朓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谢朓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斋号高斋,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南齐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为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年),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十年(492年

  • 谢庄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谢庄

    谢庄(421-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太常卿谢弘微的儿子,诗人谢灵运的族子。门荫入仕,起家太子冼马。元嘉二十六年(449)出任随王(刘诞)记室参军,迁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孝武帝即位,除侍中、左卫将军、吏部尚书,因病辞职。大明年间,历任都官尚书、吏部

  • 谢混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谢混

    谢混(?-412年),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外戚大臣,太保谢安的孙子,会稽太守谢琰第三子,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婿。出身陈郡谢氏,年轻时颇有美誉,善于文章,袭爵望蔡县公。迎娶晋陵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中书令、中领军、累迁左仆射。义熙八年(412年),勾结荆州刺史

  • 谢瞻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谢瞻

    谢瞻(385-421),一名檐,字宣远,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东阳太守谢朗之孙,骠骑长史谢重第三子,卫将军谢晦之兄。南朝宋诗人,官员。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写文章。他写的《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的才士读了,没有谁不惊异叹赏。本名:谢瞻别名:谢檐字:宣远,通远所处时代:东晋民族族群:汉出生地

  • 谢惠连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谢惠连

    谢惠连(公元40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他十岁能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每见其新文,常感慨“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本州辟主簿,不就。谢惠连行止轻薄不检,原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居父丧期间还向杜德灵赠诗,大为时论所非,因此不得仕进,官位不显,仕宦失意。是谢灵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