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学俊

陈学俊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67 更新时间:2024/1/3 2:45:25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2017年7月4日),安徽省滁县人,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奠基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学俊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多流热物理和汽液两向流动与传热,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建成国内第一个高压试验台,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250篇,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4项,部委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学俊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滁县

出生日期:1919年3月5日

逝世日期:2017年7月4日

职业:热能动力工程学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普渡大学

主要成就:创立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

代表作品:《燃气轮机》、《实用汽轮机学》、《蒸汽动力厂》

人物生平

民国八年(1919年)三月五日,陈学俊出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父亲经商,母亲是农民,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父母支持子女上学。陈学俊5岁开始读书,初中只读一年,由于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被迫休学,后跳级进南京安徽中学读高中。

民国二十年(1931年),陈学俊在乌衣镇育智小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中学。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毕业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学俊随学校迁到重庆。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嘉陵歌咏团,课余大唱抗战歌曲,促进学习,鼓舞斗志。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陈学俊大学毕业后,到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从事制造工业锅炉方面工作。

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工程师学会上,他宣读了中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论文—《锅炉制造工艺的研究》。这期间,他还在《贵阳日报》上发表了歌曲《工程师与音乐》。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陈学俊被中央工业试验所派往美国工厂实习、考察。他在美国最大的制造锅炉的燃烧工程公司CombustionEngineeringCompany)工作一年,参加了电站锅炉的制造、安装和试验研究,并参与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单台容量为10万千瓦机组锅炉的安装和调试。

1945-1947年,陈学俊到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在研究生班上,他的高等数学获得最高分。他仅用两个学期就修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并通过了《蒸气动力用煤的燃烧》的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担任交通大学专职教授。他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中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1952年,国内第一个创办动力机械系锅炉制造专业。

1957年,陈学俊全家由上海迁来西安,到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工作。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带着4个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他们将全部家具及行等带到了西安。临行前他们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陈学俊夫妇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

1980年5月,在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五届一次全委会上,陈学俊当选为九三学社西安分社委,并作为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九三学社为四化服务交流会”,作了题为《为四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的发言,开始了参政议政的工作。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

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

2014年3月5日,实验室在三楼会议室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陈学俊院士举办九十五岁华诞座谈会。

201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用于奖励梦想的新一代。

2017年7月4日2时26分,陈学俊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岁。

主要成就

陈学俊对两相流与传热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自成系统。内容包括两相流流型,流型转换,两相压降,两相分配,截面含汽率,沸腾传热,临界热负荷,干涸后传热,两相流不稳定性,两相及多相流测量等各个方面。

为了节省燃料,提高发电效率,国家开始发展超临界压力锅炉。陈学俊率先和研究生一起开始对垂直管内亚临界压力及超临界压力下的下降流动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并定义了强混弥散状流的一种新流型,得出在亚临界、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下降管沸腾传热恶化特性优于垂直上升管的新的结论。他首次从研究饱和水及水蒸气的物性出发来分析气水两相下降流动及传热特性随压力变化的规律,此外还成功地将光导纤维探针首次应用于中压气水两相流流型及截面含汽率的测量。

陈学俊从事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对油—气—水三相流动流型、压力降、相比率等问题进行试验与分析,这些课题是开发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和三相流动计算的基础理论,属于前沿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陈学俊指导研究生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提出:在下降流动中截面含汽率,在某一范围内可小于容积含汽率。这一新的论点8年后为国外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从而修正了苏联学者在该问题上的结论。60年代初,为了配合大容量高参数直流锅炉的发展,陈学俊对不同型式水壁中的两相流动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几年以后苏联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一起,成功解决了上海市电厂本生型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的意见,并进行详细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革新政策所采用,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有重大贡献奖“。

1979年,主持创建了中国唯一的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实验系统,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进行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汽水两相流流型、流型的转换、沸腾传热及两相流不稳定性,得出一系列新概念及理论模型,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在两相流与传热方面的研究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校之一。由于陈学俊及其团队的贡献,使实验室在1990年成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0年底至1990年初,陈学俊及其研究团体提出国际上第一个卧式螺旋管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以及“液膜影响区”新概念;在国内外首次用激光测量了螺旋管内环状流中液相的局部速度分布,首次提出了上下壁温飞升点的新概念及其计算式。对垂直上升管、并列管、倾斜管及螺旋管的压力降型脉动、密度波型脉动、热力型脉动在高压下进行创造性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判别密度波型脉动的准则式,区分了汽化点处这一新的脉动形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陈学俊指导研究生在高压水蒸气回路上模拟实际设备的运行工况,全面研究垂直上升管内的密度波型脉动、压力降型脉动、热力型脉动和汽化点处脉动,根据实验数据划分了各类脉动发生的区域,提出了判别密度波型脉动的无量纲准则式,还区分了汽化点处脉动这种新的脉动形式。

陈学俊任教的66年当中,亲自授过课的大学生有2500多名,是最早培养锅炉专业及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人,1980年陈学俊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34人获硕士学位,博士后4名。他还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教授联合培养博士生。他是热能工程与核反应堆工程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也是热能工程重点学科及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领导人。学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宗虎、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听宽、李会雄、郭烈锦、白博峰。

社会任职

1982年-198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中国审议委员会副主任兼工程组组长;

1981年-199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组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

1988年-1998年,担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9年-1998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9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人物评价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宗本院士:陈学俊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和做出的突出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牛宏杰:陈先生爱国爱校、参政议政、勇于奉献、身体力行、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是我们后辈的旗帜。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严俊杰:75年来陈先生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兢兢业业。无限热爱教育教学事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精英人才,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绩。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林宗虎院士:陈先生将自己带入热能工程专业,激发专业兴趣、指导专业方向、教授专业课程。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前瞻的理论思想、崇高的学术素养,以及高尚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成就历程。

西安交通大学:陈学俊先生是中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中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标签: 陈学俊

更多文章

  • 徐中舒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徐中舒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

  • 白治民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白治民

    白治民,曾用名白炳智、小尚,男,1918年8月4日生,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乡袁家沟村人。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团小组长。1950年1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务委员、秘书长。1983年7月至1987年任中央组织部顾问。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 雷抒雁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雷抒雁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作家。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其成名作是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2012年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鲁迅文学院

  • 李成瑞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成瑞

    李成瑞(1922年1月——2017年2月11日)男,统计学家。河北唐县人。1937年参加唐县抗日救国动员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北联合大学第一期研究生肄业。长期从事财政信贷和统计理论的研究。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秘书。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

  • 刘大白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

  • 杨遵仪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遵仪

    杨遵仪(1908年-2009年9月17日),广东揭阳人。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 张人骏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年),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人。清末政治家,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人骏十九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二十三岁考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历官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先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后任

  • 樊增祥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

  • 马锡五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锡五

    马锡五(1899~1962),男,陕北保安县芦草沟村人。他长期从事人民司法工作,在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经常携案卷下乡,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实行审判和调解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的审判作风,坚持法律原则,忠于事实真相。由于他执法严正,刚直不阿,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他的审

  • 杜斌丞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杜斌丞

    杜斌丞(1888.5.10—1947.10.7),自署秉诚,陕西榆林米脂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17年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任校长。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为发展地方教育,他还倡议、支持兴办了米脂高小、米脂三民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