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冯亦代

冯亦代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64 更新时间:2023/12/31 3:43:59

冯亦代,原名贻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办《中国作家》(英),主编《电影与戏剧》,曾任重庆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笔名楼风、冯之安等。民盟成员。历任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人民救国会中央务理事、上海分会负责人,民盟上海市委负责人,民盟中央干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国际笔会中心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亦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2005年

职业:散文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

代表作品:《书人书事》、《潮起潮落》、《龙套集》、《水滴石穿》等。

人物经历

冯亦代1913年生于浙江杭州,自称“没娘的孩子”。其母楼文光曾留学日本,28岁时生下冯亦代,一个多月后患产褥热去世。冯亦代说记事以来仅能从照片上认识母亲。

193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专业为工商管理。念大二时结识英文剧社成员郑安娜。他曾回忆说:“一个英文天才结婚,不搞翻译才怪。”1938年,冯亦代25岁,在香港偶识浙江同乡、著名诗人望舒。望舒说:“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那篇小说(指《第五纵队》)译完。不过,你成不了诗人,你的散文倒有些诗意。”从此冯亦代确定了自己从事翻译事业的文学发展方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的副厂长,以资助进步文化人士著称。他仗义疏财,人称“路路通”“百有份”。在重庆文艺界谁没钱、没饭吃、没地方栖身,都找他想办法。

解放后曾任国际新闻局秘书长兼出版发行处处长,1952年任外文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英文《中国文学》编辑部主任。“文革”期间,冯亦代被打成“美蒋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下放到湖北沙洋劳动,从事沉重苦役,双脚变形,健康大受影响。在监督劳动中,冯患脑血栓塞症,抢救后,落下左上肢和下肢行动困难的伤残。

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冯亦代应邀为该杂志发起人并任副主编,笔耕不辍,共在《读书》上发表200多篇文章。结发之妻郑安娜去世后,1993年,80高龄的冯亦代与年近70的著名演员黄宗英(小名小妹)结为伉俪。著名作家袁鹰曾以打油诗相贺:“白发映红颜,小妹成二嫂,静静港湾里,归隐书林好。”

个人作品

著有文集《书人书事》、《潮起潮落》、《龙套集》、《水滴石穿》、《听风楼书话》、《西书拾锦》、《归隐书林》、《撷英集》、《冯亦代散文选集》、《冯亦代文集》(五卷)等。

散文《永远不忘“闸北大火”》获彩虹翻译奖荣誉奖、抗战文学征文奖。

人物成就

1938年,冯亦代在香港《星报》任职,此后屡次参与创办和出版《中国作家》、《耕耘》、《电影与戏剧》、《世界晨报》、《联合晚报》、《人世间》等报纸和杂志,他在新闻出版方面的卓越见识使得他将这一见识作为延续一生的职业,成为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

冯亦代在翻译界也享有盛名,素以选题严谨、译笔简洁准确著称。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曾翻译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成为最早将海明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在以后的日子里,冯亦代相继翻译过姆、辛格、法斯特等人的作品。他的许多文章后面,都会注明“写于听风楼”。在这个位于北京三不老胡同的狭小破败的小屋里,不知他曾经听到过多少个日子的风声雨声,这样的老人,心绪早已进入“亦无风雨亦无晴”的至境了吧?

“冯亦代的去世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法国文学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中先说。尽管没有机会与冯先生说过一句话,可是在许多次会议上,冯亦代矍铄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他,“冯先生以其飘逸的性格和卓越的见识,填补了为我们这一代乃至许多代人的心灵空白和文化沟壑。当年‘钻’进冯先生的书中‘恶补’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余中先说,他现在从事的,正是冯亦代未完成的事业。文化的交流与延续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余中先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做一个冯先生那样的薪火传递者。冯亦代一生热爱生命的色彩,但平静地对待生命的逝去。晚年,他曾对友人说,“我还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他离去时,北京的夜空飘起漫天大雪,飞扬的雪花如无数精灵的双手,托举着一个作别的生命。2005年的中秋节已经接近尾声,不知不觉间,光线一点一点地暗淡下去,窗外飘起了雪花。在这浩浩汤的漫天飞雪中,一位老人,在这个日子里驾鹤西去。他的孩子们说,冯先生是“脑血栓引起肺部感染,并导致心力衰竭。”而我们宁愿相信,冯亦代将是这个夜晚最亮的一颗星星,照亮无数后来者崎岖的征程。

人物评价

冯亦代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家、学者,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随笔作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爽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从此,人们永远记下了这位传播知识、传播友谊的忠厚长者。本书精选了有关艺坛的回忆性文章及书评精品,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读者读到的或许是文字更为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标签: 冯亦代

更多文章

  • 喻宜萱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喻宜萱

    喻宜萱(1909年9月6日-2008年1月8日),江西萍乡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新中国声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创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将民歌《康定情歌》唱红。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在20世纪50年代,喻宜萱为建立和完善中国

  • 叶君健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叶君健

    叶君健(1914年-1999年1月5日)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师,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

  • 黄君璧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君璧

    黄君璧(1898—1991),广州南海人。原名允瑄,晚号君翁,本名韫之,以号行,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教育家。父仰荀,家藏甚富。早年毕业于广东公学,后从画家李文显游,并与粤东藏家交往。致力于山水画,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1929年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37年后历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 杨华生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华生

    杨华生(1918年——2012.5.24),男,原名杨宝康,浙江绍兴人,师承滑稽鼻祖鲍乐乐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著名滑稽戏泰斗,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2012年5月24日,杨华生于上海

  • 张孝若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张孝若

    张孝若(1898-1935年),江苏南通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子。191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回国后从旁辅佐父亲,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为考察欧美日九国实业专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欧美考察。曾担任江苏省议会议员、吴佩孚联军司令部参赞、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等职,曾被任为中华民国驻智

  • 冯基平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冯基平

    冯基平(1911—1983),辽宁法库人,六岁在县立小学读书,十三岁到高级班学习,同年考入私立中学读书。十六岁考入省城平治中学读书,十九岁进入北平中国大学读书。1931年,冯基平加入共青团,同年成为共产党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冯基平参加东北抗日救国会,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四军司令部秘书长、辽阳县委书

  • 方豪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方豪

    方豪(1910—1980),历史学家,天主教神父。字杰人,笔名芳庐、绝尘、圣老,浙江杭县(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基督教圣公会家庭。后改宗天主教。中文名:方豪别名:杰人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杭州出生日期:1910逝世日期:1980职业:历史学家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蒙席称号1922年入杭州天主

  • 杨献珍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献珍

    杨献珍(1896年-1992年),男,汉族,湖北十堰人。1896年7月生于郧阳(今郧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原名杨奎廷,曾用名杨仲仁,曾就读于湖北省第八高等中学(现郧阳中学)。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

  • 蔡尚思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蔡尚思

    蔡尚思(1905~2008),号中睿,1905年11月10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诗敦村。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历任上海大夏大学讲师,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和武昌华中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沪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副校长、顾问。2008年5

  • 林兰英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林兰英

    林兰英(1918年2月7日—2003年3月4日),福建莆田人,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太空材料之母。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5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