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佐良

王佐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26 更新时间:2023/12/7 1:15:14

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学研究专家,浙江上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佐良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1916-02-12

逝世日期:1995-01-19

职业:诗人、翻译家、教授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代表作品:《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个人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生平概述

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上虞县。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B.LITT学位。

1949年9月回到北京。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去世。

学术兼职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A.C.Barnes)外文出版社,1958

《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学位论文)王佐良,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出版社,1975

《美国短篇小说选》主编王佐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英国文学论文集》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英国诗文选译集》译者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英国文学名著选注》主编王佐良商务印书馆,1983

《中外文学之间》王佐良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彭斯选集》译者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论契合》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苏格兰诗选》王佐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照澜集》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王佐良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英语文体学引论》主编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英语诗选》主编王佐良译文出版社,1988

《翻译:思考与试笔》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莎士比亚绪论》王佐良重庆出版社,1991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王佐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心智的风景线》王佐良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英国文学名篇选注》主编王佐良商务印书馆,1991

《英诗的境界》王佐良三联出版社,1991

《论新开端》(英文版)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欧洲文化入门》(英文版)主编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论诗的翻译》王佐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英国散文的流变》王佐良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诗史》王佐良译林出版社,1993

《英国文学史》王佐良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诗选》(注释本)王佐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新编》(译者、主编)王佐良三联出版社,1994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王佐良,其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中楼集》王佐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当然,他最广为流传的篇作是翻译培根随笔集其中的《论学习》等,该译作的语言精炼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版本。

获奖情况

1988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获“北京市首届哲社与政策研究成果荣誉奖”

1990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获“全国比较文学荣誉奖”1991年,《英语文体学引论》(与丁往道合著)获“北京市第二届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年,《英语文体学引论》(与丁往道合著)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优秀奖”

1992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获“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奖”

1994年,《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获“北京市第三届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5年,《英国诗史》获“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5年,《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与周珏良联合主编)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学术专著奖特等奖”

1995年,《欧洲文化入门》(与祝珏、品伟、高厚堃合编)获“国家教委第三届高校优等教材奖一等奖”

1998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与何其莘联合主编)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1999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与何其莘联合主编)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人生小评

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五十年代起以双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人物评价

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

①正统教育,不守成规

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的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

②治学严谨,不容浮夸

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几位译界学者赴香港出席“当代翻译研讨会”。会上,由于王佐良的英文报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报告受到更热烈的欢迎,我在会议通讯中写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报告,获得与会人热烈的欢迎”。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讲;卞先生讲了“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翻译,他只是讲近些年部分英诗中译情况,所以做主旨报告的,只能写卞之琳而不能写他。还有一次他告诉我,他著《英国诗史》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快两年了。我笑说:“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还怕他不出?”他说:“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关系来出书。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值。”看他这么自信,我就进言:“把书稿给我看看,好吗?”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

③不摆架子,自视平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清华园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的旧式平房,冬天还靠烧煤炉取暖。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凑合”,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开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有一天傍晚,我请王佐良、李赋宁去夫子庙吃小吃。本与司机约好时间来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车子被扣。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事后那位司机要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赔罪”。王佐良听后大笑:“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车,为什么我们乘了你就有罪?我们也是普通人啊!”还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与王佐良同住一个房间。香港宾馆客房里一般不供应开水,需要的话,要打电话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个干净、方便的吃处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饭馆里,人们想象不到,他就是周游过许多国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学者。

王佐良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学术风范和人格品德,将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

附: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标签: 王佐良

更多文章

  • 陈正人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正人

    陈正人(1907-1972),江西遂川人,曾用名胡思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江西省遂川县县委书记、井冈山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

  • 陈洪绶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一生

  • 叶志超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叶志超

    叶志超(1838年—1901年),淮军将领,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早年以淮军末弁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积功至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捻军失败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北洋。光绪初,署正定镇总兵,率练军守新城,防大沽后路。后移防山海关。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擢直隶提督。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奉檄

  • 唐筼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筼

    唐筼(1898—1969),陈寅恪的夫人,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祖父唐景崧,清同治四年进士,爱国将领。唐筼自小读书,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1928年在上海与陈寅恪结婚。她的一生默默地消融在丈夫的光环里。1969年11月21日逝世。中文名:唐筼国籍:中国出生

  • 李萱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萱

    李萱,演员,曾在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中扮演高秀敏的女儿韩二芹。毕业于中戏导演系的她继承了老妈未完成的事业,在高秀敏逝世后便来到了北京发展。2013年10月21日参加浙江卫视《我不是明星》节目录制。李萱是高秀敏与第一任丈夫李云启的女儿。中文名:李萱国籍:中国职业:演员代表作品:《圣水湖畔》性别:女《

  • 张耀祠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耀祠

    张耀祠(1916—2010),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兼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中央警卫团团长,中央候补委员等重要职务。1916年生于江西于都,他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0年生活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身边,负责安

  • 林月琴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林月琴

    林月琴(1914年1月18日-2003年11月22日),罗荣桓元帅的夫人。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户小商人家。积极投身革命,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干部部原顾问(按原副兵团职待遇),红军长征女干部。父亲林维尹,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开杂货店为掩护,秘密做党的交通工作。林月琴同志在小

  • 姚子青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姚子青

    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1926年10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1927年7月升入第二总队步三队军官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任上尉连长,1934年任该师少校团附。1935年改任营长,1936年升任陆军第九十八师第二

  • 何振梁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何振梁

    何振梁,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在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曾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2015年1月4日15:50分,何振梁先生因

  • 高士其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高士其

    高士其(闽东语罗马拼音:g'auks'oigi)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1988),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