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曹荻秋

曹荻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28 更新时间:2023/12/7 2:45:45

曹荻秋(1909年8月1日~1976年3月29日),汉族,名聪,字仲榜,号健民,四川资阳县南津驿和平街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广汉苏维埃政府的创立者、新四军老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迫害为“大叛徒”。遭监禁达6年之久,1976年3月29日,含冤辞世,终年67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曹荻秋

外文名:AutumnogiCho

别名:曹健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资阳县南津驿和平街

出生日期:1909年8月1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9日

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毕业院校: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广汉苏维埃政府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总会党团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江淮军区政治委员

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上海市长

人物简介

曹荻秋(1909年8月1日~1976年3月29日),名聪,字仲榜,号健民。四川资阳县南津驿和平街人。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原上海市市长。

人物生平

1924年,考入资中中学。

1926年-1930年,就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在党的培育下,成了“高师”及成都学运骨干。

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成华县中心区委宣传部长、川西特委宣传干事等职务。

1930年,被派往广汉任中共特委书记,同年任中共温江县工委书记。

1930年10月,参加领导广汉起义,宣布广汉苏维埃政府成立,还代理主席,兼任第二纵队政治委员。

起义失败后,辗转到重庆,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

1931年3月到上海,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秘书。不久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总会党团书记,并参加上海民众救国会党团工作,还组织上海学生赴京请愿,并任总指挥。

1932年3月17日夜,曹荻秋在昌平路英租界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

1937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被释放。出狱后即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后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副书记,负责领导上海文化团体党的工作。

1938年2月,在武汉参加沈钧儒领导的救国会工作,任联络部长。

后任中共鄂西北省委、豫鄂边省委宣传部部长。

1939年10月,曹荻秋随刘少奇赴豫皖苏边区,参加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工作,兼任中共皖北特委书记。

1940年底后,历任盐阜行署主任、苏北行署副主任等职务。

1942年仅盐阜地区组织人民就有上万人。

1943年,日伪联兵2万进行“扫荡”时,他深入到群众之中,与人民患难与共,坚持抗日,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以后,曹荻秋在领导苏北人民坚持敌后斗争中,又为建立江淮解放区做出了贡献。

1945年后,先后任中共盐阜地委(华中五地委)书记,

中共盐阜区委书记,

盐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政委,

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盐阜区华中工委宣传部部长,继任西南服务团团长。

苏北军区政治委员和江淮区党委书记、江淮军区政治委员,

华中行政办事处副主任。

1948年11月,任华中支前司令部政治委员。

1949年2月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

1949年6月,任上海西南服务团团长随军南下。

1949年11月起,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三、第二、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三书记,重庆市副市长、市长。

1955年11月调上海,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务副市长、市长。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兼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十人小组组长,市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

文革中,曹荻秋被打成了“叛徒”,遭监禁达6年之久。但他不屈服“四人帮”的淫威,坚信党和人民一定会胜利。

1976年3月29日,曹荻秋含冤辞世,终年67岁。

1978年4月,“十月春雷”后,经中央批准,中共上海市委为曹荻秋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个人轶事

再广播,影响就不好

曹荻秋生前十分注意廉洁,非常热爱劳动。在他工作过的盐阜,他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经常在蔬菜田里松土、施肥、浇水,还抽时间学习纺纱。他到上海工作后,依然保持了这一优良作风,经常去浦东农村摘棉花,去宰牛场清除牛粪、打扫卫生,去工地参加劳动。

时任上海市建委副主任的罗白桦回忆道:1959年秋的一天,曹荻秋身穿一套蓝布中山装,脚穿一双半新的跑鞋,和市人委办公厅的一些干部乘一辆大客车前往彭浦机器厂工地劳动。到工地后,工地负责人就请曹荻秋先到办公室休息。他说,不必了,我们是来参加劳动的,你就分配我们干活吧。工地负责人就安排年轻的抬黄沙和石子,安排曹荻秋和几位年纪比较大的领导干部清扫现场。曹荻秋笑着说,我们是来劳动的,不能点缀点缀,工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这时他看到工地上堆放着一批几米长、茶杯口粗的生锈钢材,工人们正在刮锈,于是他拿起刮刀,蹲在地上,同工人一样干了起来。工地负责人在劳动期间,几次请曹荻秋到办公室喝茶休息,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当工人们都休息时,曹荻秋依然没有休息,他围绕工地边走边检查工地的各种情况。这时,工地负责人过来对他说,工地上的广播要播送市领导来参加劳动的消息。他立刻摇摇手说:“这不行啊,我们来劳动为什么要广播呢?我们应该和工人是一样的。工人上班坐公共汽车,我们是坐大客车来的,已经和工人有距离了,再广播,影响就不好了。”

我们心中真正的共产党人形象

曹荻秋在主持上海市人委工作期间,市人委先后有盛丕华、金仲华、赵祖康、荣毅仁、胡厥文等党外副市长。他在工作中自始至终和他们合作共事,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他不仅关心他们的办公条件,而且在党员市长会议上多次指出,如发挥党外副市长的作用,是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坚持集体领导下的副市长分工负责制,在处理党外副市长分管的工作时,凡有写出来的书面报告,一概送党外分管副市长审核、处理与签发。需要在市长办公会上讨论和决定的重大问题,他总是认真听取分管的党外副市长的意见。他还按照职责分工,请党外副市长单独主持市人委有关会议和各种座谈会,处理各自分管的工作。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曹荻秋对党外人士的生活十分关心。他经常直接过问党外副市长、全国人大代表和其他著名党外人士的生活情况,详细听取有关部门对他们副食品供应的汇报。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单独访问和接待各界党外人士,听取他们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还亲自指示有关部门解决这些党外人士的生活困难。每逢节日,他都要指示有关部门对著名党外人士嘘寒问暖,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盛丕华逝世后,他不仅亲自处理盛丕华的善后事宜,还安排了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秋冬,他不顾自己受到冲击的艰难处境,依然关心党外副市长和其他党外著名人士的安全,要求市人委办公厅负责人一定要设法保护几位党外副市长。

曹荻秋与党外人士肝胆相照,精诚合作,深深感动了广大党外人士,赢得了他们的赞扬和尊敬。有的党外人士感慨地说,曹荻秋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不愧是执行党的统战工作的典范。

他和我们群众真贴心啊

上海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猪肉与水产品等都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两猪肉,蔬菜供应也十分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曹荻秋提出,把郊区种植蔬菜的农田,从原来的十多万亩扩大到四十多万亩,蔬菜上市量要保证平均每天维持五万担左右。他动员财贸部门组织大批人力与物质下乡,帮助郊区种菜和养殖。1962年春节前夕,他亲自到南京与合肥请求支援,从而保证了上海人民在春节期间的猪肉和花生的供应。

为解决工人的住房,曹荻秋和市人委的有关领导亲自查看住房设计样式,实地研究评定,落实分批建造。为减轻农民负担,经他提议,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降低农村小学学费的决定。为解决妇女的就业问题,他指示有关部门,组织家庭妇女办起各种社会服务事业。1960年,全市由家庭妇女办的托儿所达2100多个,入托儿童13万。此外还办起了里弄食堂和各种生活服务站,从打扫卫生,到修补缝洗,应有尽有。这样,既增加了妇女的收入,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曹荻秋虽然身居领导岗位,但始终情系广大人民群众。1965年,他在协昌缝纫机厂蹲点,不仅在车间与工人一起劳动,而且主动与工人亲切谈心。一次,他长时间地与一位工人交谈,先征求他对工作的意见,再亲切询问他的家庭情况……这位工人事后说,曹荻秋市长对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就像亲人一样,他和我们群众真贴心啊!

社会评价

“他是一位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的好领导”

曹荻秋对工作任劳任怨,在生活上平平淡淡。他从不讲究排场,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平时用餐,与家人一起吃普通的饭菜。他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要求他们生活上保持艰苦朴素,对人要讲礼貌。孩子们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往往是哥哥姐姐的衣服穿旧了再给弟弟妹妹穿。孩子上学读书,除了来回路费,他从不给零花钱,自己的公车,从不允许接送孩子。他常对孩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而有优越感,不能靠父母,要靠自己。他还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并教他们在院子里种瓜果蔬菜,带他们到农村参观,为他们传授农业劳动知识。

曹荻秋对子女严格要求,对干部则十分关心。他坚持任人唯贤,从不通过私人关系安排干部。他要求干部重视时事政治学习,有的时候他会亲自给他们作报告、辅导学习、解答问题,以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他总是叫下级放手工作,并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凡在曹荻秋领导下的干部,都能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曹荻秋身边的秘书、警卫人员与司机都觉得他不仅事事以身作则,而且十分平易近人。秘书没有结婚用房,他就腾出自己的两间房子给他们住。他很注重警卫人员的文化学习,不仅请妻子石斌教他们学文化,而且还安排时间让他们脱产学习。他对司机总是和蔼可亲,尤其尊重司机的劳动,上车前总会把鞋上的尘土擦干净。

许多接触过曹荻秋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谈到老首长,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他是一位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的好领导。”

标签: 曹荻秋

更多文章

  • 王越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越

    王越1903年12月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农民家庭,去世时108岁。在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界,王越都是一位德高望重、广受尊敬的教育家。在超过一个世纪的人生路程中,王越曾师从陶行知先生,一生对贫苦工农大众抱着炽热的爱心;他曾两次承担起复办暨南大学的重任,对百年侨校的复兴和发展居功至伟;他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曾担任

  • 黄霑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黄霑

    黄沾(1941.3.16-2004.11.24),原名黄湛森,英文名JamesJ.S.Wong,香港著名作家、词曲家。生于广州,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最初从业广告、电影、作曲。任过香港电视台、电台主持人。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与倪匡、蔡澜一同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中文名

  • 于道泉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于道泉

    于道泉(1901~1992)。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字伯源,山东省临淄县人。1920年入齐鲁大学,主攻数学、社会学和欧美史。后到国立北平大学,任梵文教授钢和泰男爵的课堂翻译,并从其学习梵文、藏文、蒙文。中文名:于道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临淄出生日期:1901年逝世日期:1992年4月2

  • 陈映真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映真

    陈映真(1937年11月8日—2016.11.22),男,台湾作家,原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北县莺歌镇人。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年毕业。在1959年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创办《人间》杂志的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于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

  • 梁希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梁希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湖州南浔区双林镇人,著名林学家。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林业部部长、研究员。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

  • 刘白羽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白羽

    刘白羽(1916.9.28-2005.8.24),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中文名:刘白羽国籍:中国民族:回

  • 朱维铮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维铮

    朱维铮(1936.07.14~2012.03.10),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

  • 张式沅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式沅

    姓名:张式沅性别:女职业:作家中文名:张式沅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05逝世日期:1976职业:作家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代表作品:《高粱红了》安娥(1905—1976),1905年10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获鹿县一个书香之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1925年(民国14年)肄业

  • 陈献章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献章

    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

  • 程乃珊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程乃珊

    程乃珊,上海人。农工党成员。1965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任上海市惠民中学英语教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董事,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上海市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