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鸿典

刘鸿典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58 更新时间:2023/12/24 23:00:20

刘鸿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辽宁宽甸人,生于1904年。中共党员。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曾在浙江大学建筑系任教授、代系主任,并自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后任东北工学院教授、系主任,1956年来西建大任教授、建筑系主任。辽宁省第一届政协委员,民建陕西省第五届务委员。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的教学和研究,有较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圆明园学会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8月逝世。

基本资料

名:刘鸿典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宽甸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

简介

刘鸿典(1904~1995),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刘鸿典教授1928-1932年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大迁往关内建筑系停办了。东大建筑系虽然成立了仅三年,但它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等学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梁思成师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费城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在创办东大建筑系时,自然是以宾大的教学体系为蓝本。但是,他并不是把国外所学全盘照搬,而是结合实际突破一些框框,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们去创作新建筑,并鼓励学生到自己民族文化遗产中去汲取营养。他除教设计主课外,还讲授《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等课程。“至今刘致平(刘鸿典同班)对梁、林两师鼓励他们创新及每日辅导学生至深夜才回去休息的情景,记忆犹新”。“1930年童寯从美国学成回国,应东大工学院院长孙国锋聘请,任建筑系教授。梁、林二位于1931年6月去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后,建筑系主任一职即由童老继任。”童寯对建筑教育的一片痴情和一心为公、心系东大的高尚品质,至今回忆更为感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全家匆匆离开沈阳,可想必须携带的东西一定不少,旅途相当艰难,他宁肯自己少带东西,也要随身携带一箱东大建筑系教学用的幻灯片(当时是4英寸方型玻璃片,很重)。从未损坏一直携带,直到全国解放,才如数归还东工,“完璧归赵”。这些“文物”一样的幻灯片,现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列馆中。这也是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与原东大建筑系一脉相承的佐证之一。

刘鸿典身上继承了梁、童二师许多优秀品德和学贯中西、报效祖国、勇于创新的学风。他也饱受战乱之苦,东大停课,学生流离失所,来沪续课,毕业后艰难执业的经历。因此,上海刚解放他就欣然接受东工的聘请,返乡任教。以极大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与建校工作,视“为人民祖国而设计”才是真正圆了他做建筑师的梦。1956年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大学内迁的部署,迁来西安担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他从自己经历过的岁月中,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终于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民盟党员,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正逢他80大寿,为此学校党委专为他举行了“入党、祝寿”双喜庆祝会。1955年,他开创了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权,首任硕士生导师和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当时已迁至北平的东大师生更加欢欣鼓舞。一是“反内迁、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取得了胜利;二是东大复校又可以回沈阳上课了。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校址在沈阳铁西区并更名为沈阳工学院,东大文理学院迁往吉林长春成立人民大学。因为东大的原校址(张学良时期在沈阳北陵的校园)已易作他用了。只好另选校址于沈阳南湖重新建校。1950年沈阳工学院易名东北工学院(属冶金部的重点大学),时设冶金、采矿、机电、建筑四个系。当时的建筑系主任为郭毓麟教授,副主任赵超兼总支书记。授课的教授有刘鸿典、张剑霄、袁士林、谌亚逵、鸿棋、彭埜等教授,还有耀、黄民生、贾伯庸副教授和张秀兰、赵克冬、郑惠春讲师等。

解放初期百废俱兴,东北又是老工业基地,冶金部资金丰厚,建校的规模宏大,学院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系成立了设计室。刘鸿典教授任院建委副主任委员、系设计室主任,在其领导下,决定1951级建筑学全班19名学生停课,参加建校工程设计施工和相关的技术工作。因为刘鸿典、郭毓麟、张剑霄三位教授原在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司”时就已是亲密搭档,所以承接设计任务得心应手。再加上系里其他教师和三年级19名学生,这些新生力量已构成一个不小的设计院了。设计任务为:东北工学院总平面规划及单体建筑等,共十几万平方米的工程。由刘鸿典教授主笔的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图。主题鲜明、气势雄伟、功能分区合理、道路贯通、疏密得兼、景观环境幽美;前临南湖公园、后滨浑河,真是最完美的“花园式的校园”。

东北工学院四大学馆建筑是四个大系的教学楼,每幢都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按建成年代排序是冶金学馆、建筑学馆、机电学馆和采矿学馆。

由刘鸿典教授亲自设计的冶金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工字型平面,高四层中间塔楼五层,双层大台阶直接进入大厅,门廊为三个石拱门组成;塔楼窗子采用竖垂直划分,用伸出五块石板垂直墙面的锥型作为收顶,以利加强建筑的耸高感;整个外墙垫假石饰面,窗间墙有浮雕。全楼构图严谨、尺度比例适宜、古朴凝重典雅。一位名建筑师从草图构思、方案推敲、平面布局、立面外观到细部装饰大样等施工图的“全过程”,冶金学馆1952年建成,至今已有54年历史,这是刘鸿典平生为东北大学留下的代表作。刘鸿典在东大校门的设计中运用传统与创新的手法,创作出一座简洁大方、雄浑古风的石柱门挂上了张学良的墨宝“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更成为永垂史册的丰碑了。

建筑学馆由黄民生副教授主持设计,由刘鸿典和孔令文、张靖宇等几个同学完成施工图。孔、张二位同学画平面,我画立面(1∶100比例)和细部装饰大样(有的纹样需画1/2或足尺大样)。黄民生亲自画剖面,他也是建筑师出身,实际经验多、技术熟练、线型标准清晰,能得到他亲自指导非常难得。建筑学馆地处中轴线西侧,采用不对称布局,体形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渗透,造型优美,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神韵与形式很成功的尝试。1952年建成,有些画报和媒体都作过报道。

机电学馆是王耀副教授设计完成的(也有我班同学画施工图)。它地处冶金馆相对的东侧,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四层通高的大门廊,采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头为云纹浮雕。1953年建成。

四大建筑最后一座是采矿学馆。提交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建委会的认定(刘主任鼎力推荐),由六名1955级毕业生,“真题真做”做毕业设计选题。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并有武成文老师作结构设计。在设计中总结了前“四大学馆”经验的基础上做了改善。它地处中轴线东侧,同建筑馆遥遥相对,平面呈L型,折角处设入口和塔楼,将南北轴的短翼与主体等高(四层);外观造型采用西式体形,用中式细部处理。塔楼顶部四翘角运用中式大层顶正脊的“正吻”的变体;入口门廊的壁柱采用“依柱”用中式穿插枋冲天柱式,柱头用麦穗雕饰,取得了体形完整、比例适度、精微优美的艺术效果。1956年建成(建筑面积11315平方米)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学术思想

(东大校训文“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追忆刘鸿典教授的学术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建筑教育思想师出梁思成的“理工与人文结合”,又博又精的修养和训练。刘鸿典指导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华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1955年),两名学生是李旭华和正维。他们按刘老师的要求多次登山实地勘察、测绘拍摄后作出规划与建筑设计图后,再加以理论论述。为我院后续研究生选题、撰写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刘鸿典任系主任期间(1956~1966年),凡不结合实际的题目,空泛的理论性的论文,绝过不了“关”。李、余二位毕业后均担当重任。刘鸿典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藤小平、张正康(江苏省建筑设计院院长)、刘纯翰(建筑大师)等无不对其导师的学术思想终生难忘。

刘鸿典强调建筑师的基本功——表现能力,主张还要有书画修养。刘鸿典的书法作品遍及国内外,曾经的校牌、校徽上全有张正康的墨宝,华山的“萨洛坪餐厅”和一些店名招牌也有他的题签,刘鸿典是著名的书法家。刘鸿典的水彩画得到童老的真传,在上海时又受教于著名水彩画家张充仁。有一幅水彩画(1937年作),是一幅即兴水彩写生画,画三个油烧饼摆在一张旧报纸上,构图巧妙刻画细微,色彩明快水色交融,形象逼真。刘鸿典的建筑画样样精通。他20分钟画成一幅色纸炭笔加色的建筑渲染图(幼儿园方案);水彩绚丽引人入胜,是建委会讨论会上的亮点,刘鸿典告诫建筑师徒手绘草图与速写,是训练“手脑统一”,用形象思维表达思想的“看家”本领。

刘鸿典从1950~1986年近40年的教授生涯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许多人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精英。他们对恩师都有深厚的感情。例如刘鸿典的最后一个研究生张正康建筑师(前甘肃省建筑设计院院长)以兰州校友会的名义捐赠为刘鸿典造一座铜像以资纪念(现耸立在建筑学院大门廊前)。从东工到西建大刘鸿典教过的学生中,上个世纪50年代早期(1951~1955年)培养的东大学生,今天都已退休,但大都学有成就,专著多多、科研成果显著已成为各类学科的开拓者、国内外知名学者;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的执业建筑师中,获“建筑大师”称号者有刘纯翰(兰州)、王小东(新疆),任各省市设计院院长者多多,在大学里从教者,教授、博导、校院长和系主任者也不乏其人。文革后70~80年代毕业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又处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时期。许多人读了硕士博士成为各大院校的领导骨干、各类学科的带头人、博导等,执业建筑师者建筑作品遍及全国,硕果累累;从政者中副市长、局长者有之(乔征任西安市副市长,和红星任西安市规划局局长,赵晓波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吴天佑任珠海市规划局局长)。上列人诸事是笔者视野内所闻所知的点滴,难免挂一漏万。

1995年张学良将军的挚友洪老从美国檀香山归来,受老校长之托专程到刘鸿典教授家探望东北大学校友。刘鸿典老设家宴款待贵宾,席间叙谈东大的峥嵘岁月、校史掌故,非常高兴。翌日清晨刘鸿典梳洗整装后,对其儿子刘垦说:“我要走了……”。下午即安然仙逝,享年90岁。他一生刚正不阿、谦虚谨慎、宽厚待人;治学严谨,做事一丝不苟、学识渊博、书画兼修,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家。其人品、学风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标签: 刘鸿典

更多文章

  • 赵晓舟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晓舟

    赵晓舟(1916—2007)河南省郾城县人。一家人全靠父亲当私塾教师过活。赵晓舟的长兄赵伊坪是彭雪枫、张维翰在北平育德中学和汇文中学的同学。赵伊坪1926年经彭雪枫介绍入党,在他的影响下,赵晓舟也参加了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有十五岁。1955年被授予

  • 王大化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大化

    王大化(1919.5.16-1946.12.21),又名端木炎,青年人民艺术家,中国话剧演员、木刻家,山东潍坊市人。1935年参加革命,并参加过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创作了《列宁像》、《鲁迅像》、《二万五千里长征》及揭露日寇暴行的《剖腹取子》等木刻作品;流传至今的著名

  • 闵鸿友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闵鸿友

    闵鸿友,安徽金寨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担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为团结民主党派人士,促进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

  • 赵亚曾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亚曾

    赵亚曾,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所著《中国长身贝科化石》等在系统分类和研究上属国际先进。他与李四光的峡东地质工作奠定了中国南方地层系统之基础。对中国北方石炭纪煤系地层的厘订为中石炭本溪统和上石炭太原统具有国际影响。他与黄汲清合著的《秦岭山与四川地质之研究》是区域地质学之重要经典。是中国第

  • 刘景晨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景晨

    刘景晨(1881~1960),字贞晦,号冠三、潜庐、梅隐、梅屋先生等。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早年就读京师学堂,曾执教于温州府学堂(温州中学)。民国初年,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候补议员。1923年拒曹锟贿选,毅然偕同沈钧儒、陈叔通等南下。在上海结交刘放园、李佩秋、陈石遗、徐悲鸿、张红薇、郑曼青诸诗画名

  • 宋之的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之的

    宋之的(1914年~1956年),原名宋汝昭,剧作家。1914年4月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口头村,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经济系肄业。1930年5月28日首次以“宋之的”为笔名在《新晨报》副刊发表处女作《黎曙》,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领导新地剧社、大地剧社等,并且参加了夏衍领导的左翼影评小组,1

  • 林志钧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林志钧

    林志钧先生(一八七八年---一九六一年)字宰平,号北云。福建闽县人。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为其哲嗣。林志钧与沈钧儒同为癸卯科举人,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曾任北洋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后为清华研究院导师,建国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林志钧先生为闽派著名诗人,法学家和哲学巨擘。中文名:林志钧国籍:中国出生日期:

  • 柴生芳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柴生芳

    柴生芳,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14年8月15日凌晨,当时为临洮县县长的他,因为加班开会后在宿舍休息,诱发心源性猝死,年仅45岁。定西市“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时代楷

  • 刘哲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哲

    刘哲,字敬舆。吉林省吉林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曾任吉林法政学校校长。1915年取缔法政学校后,任吉林督军署顾问。1921年底随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九国会议。1924年1O月11日中东铁路理事会开会,被选为理事。曾任东北政府教育总长。1928年3月1日至1933年6月2日,担任哈尔滨工

  • 赵倜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倜

    赵倜(1871-1933),字周人,河南汝南人(今河南平舆),北洋时期军阀。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清末官至总兵。二次革命时期,奉袁世凯之命率部进入河南,后又追剿白朗起义军,因功授河南护军使,1914年督理河南军务。1915年拥护袁世凯称帝。1916年袁死后,任河南督军兼省长,先依附段祺瑞,后与段产生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