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杨嘉墀

杨嘉墀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27 更新时间:2024/1/19 12:11:01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献。

基本资料

名:杨嘉墀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

出生日期:1919年7月16日

逝世日期:2006年6月11日

职业: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19年(是民国八年)7月16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他的祖父曾任震泽丝业公会会长,他的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崇文厚德的人文环境和殷实的家境,使童年的杨嘉墀较早接受了良好的蒙教育。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杨嘉墀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杨嘉墀穿越日军封锁线抵达昆明,先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助教和中央电工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初,杨嘉墀联系到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杨嘉墀以《傅立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5年,美国过程仪器公司与杨嘉墀签订了生产合同,每生产一台仪器,给杨嘉墀100美元发明金。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当时,由杨嘉墀发明的光谱仪仍在生产,他把这笔发明金委托给哈佛老同学、日后闻名全球的电脑大亨安保管。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58年初,他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自动化技术首先要抓仪器仪表(当时按苏联的叫法为自动化技术工具)和人才培养。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嘉墀曾为该校自动化系的建设、授课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的专业课程“自动检测”已于1978年由张是勉和杨树智整理成书出版。

1958年10月,杨嘉墀参加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空间科学技术。12月回国后,他和其他团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中国科学院提出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使中国60年代初期的探空火箭发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59年开始,杨嘉墀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组织力量开展了自动化检测的研究工作。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85年以来,杨嘉墀多次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在中国举行IFAC学术会议,为中国广大中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196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研制热应力加热加载测试系统的任务(即“151任务”)。所里指定杨嘉墀负责总体设计,组建了一个总体室,和其它研究室协同工作。

1962年,杨嘉墀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提出了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参与制定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和上海发电厂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推动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963年初,国防科委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下达研制核爆炸试验用测试仪器的任务(即“21号任务”),内容包括火球温度测量仪、冲击波压力测量仪和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等,杨嘉墀负责技术抓总工作。他提出了采用反馈式光电倍增管线路的大量程温度计方案和采用变磁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方案。

1965年,杨嘉墀参与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这一年也开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

1966年,参与制订了中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计划。

1968年后,任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七机部五院副院长兼502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

1972年4月,中国科学院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组织了一个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问日本,正处于逆境中的杨嘉墀却被周总理点名当上团长。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太空游子”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掌握卫星收回技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将决定这颗卫星能否成功返回。杨嘉墀语出惊人,经他测算,卫星运行三天后收回没有什么问题。一向决策有度的钱学森依据杨嘉墀的判断果断拍板:向中央报告,卫星按原计划三天后返回。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杨嘉墀等人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1980年,他率代表团去美国,与美国仪表学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后又与日本测量与控制学会及英国的测量与控制学会等一起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1年和1992年相继在中国召开了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

1983年,杨嘉墀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转任科技委副主任后,查阅并搜集了大量资料,完成了《我国应用卫星成就与效益分析》论文。论文对“七五”期间各种型号卫星所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了估算(因为有许多效益是间接的),结论是:五年里,中国发射卫星8颗,总投资6亿元,而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2亿元。

1983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至1987年连任两届。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年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倾注了大量精力。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创了新局面。

1989年2月,杨嘉墀重访哈佛故居,在这里,他曾经和一个名叫王安的中国留学生住一起。

1995年,王大珩、杨嘉墀、卢嘉锡等20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针对当时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朱镕基副总理批示后,国家计委拨出专门经费一亿元予以支持。

2000年,王大珩、杨嘉墀等联名提出发展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未来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

2002年4月,王大珩、杨嘉墀和金国藩院士上书,《建议国家计委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列专项支持发展》。

2003年10月22日,杨嘉墀会见中国航天员。

2005年1月,他又与屠善澄等五位院十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根据建议安排实施。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年。

主要成就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45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1958年,杨嘉墀参加以钱学森为组长的卫星小组(代号581),任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卫星自动控制,同时筹建O三O六工厂,从事控制系统元件的加工和总装。

1965年杨嘉墀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规划的制定,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

1975年至198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1987年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60年代初,杨嘉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偕同研究人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仪器仪表、导弹热应力试验工程及加热、加载、测量系统设备的研制任务,为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

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1C.C.Yang.AFourierTransformerandItsApplicationtoNetworkProblems,phD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49。

2C.C.Yang.AFastRecordingAbsorptimSpectrophotometer,ReviewofScientificInstruments,1954。3C.C.Yang.AnAnalogComputerforStudyingBiologicalProblems,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1955,60(6):877。

4杨嘉墀,张国富,孙承启.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自动化学报,1980,6:157。

5杨嘉墀,张国富,孙承启等.返回型对地定向观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及飞行试验结果,宇航学报,1981,2:1。

6杨嘉墀.仪器仪表和系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选集,1979年。

7陈芳允,杨嘉墀.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与技术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1:289。

8YangJia—Chi。ApplicationofSystemsScienceinSocioEconomicDevelopmentsinChina,SupplementtotheProc.ofIFAC1986WorkshoponModelling,DecisionsandGameswithApplicationtoSocialPhenomena,Beijing,1986

9YangJia—Chi,MinGui-Rong.ReviewofChineseSpaceProgram,Proc.ofPacificBasinSymposiumonAdVancesinSpace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1987.

10HuJia-Wei,LiangSi-Li,YangJia-Chi.CAMACinChina,Proc.InternationalSeminaronInterfaces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inScienceandProcessControl,Beijing,1989.

11YangJia-Chi.China′sActivitiesfortheInternationalSpaceYear,AdvancesintheAstronauticalSciences,Vol.73,AmericanAstronauticalSociety,1990.

12杨嘉墀,徐芳文,叶培健.中国空间技术的二次开发与应用,世界导弹与航天,1990:3。

13YangJiachi.BenefitsfromSpaceActivities,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1SpaceConferenceofPacific—BasinSocieties(ISCOPS),Kyoto,Japan,1991.

14J.Yang,G.Zhou,Z.Lu.AReViewofChineseSpacecraftControl,IFAC12thSymposiumonAutomaticControlinAerospace,Germany,1992.

15杨嘉墀(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1991年。

16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1995年12月

杨嘉墀同志长期热心于科研接班人的培养和开拓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工作。从1980年起,杨嘉墀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以航天控制为背景的“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为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大多是结合实际的理论研究,共培养了5名博士和6名硕士,为培养中国自动控制高级科研人才作出了贡献。学生有叶培建。

社会任职

杨嘉墀从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起,历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1993—1997)理事长。

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技术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

1961年12月至196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后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

1968年9月至1980年11月,历任七机部五院502所副所长、所长;

1979年5月至1983年1月,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

1980年7月,任七机部总工程师;

1983年1月至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技术顾问,

1991年5月,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

1996年8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人物评价

他一生精仪表,掌自动,通信息,做人做事皆楷模,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中国空间事业的创立、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西安交通大学评)

50年来,杨嘉墀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是中国一连串新兴学科领域的创建者;在涉足航天之前,已取得一连串的开拓性建树;进入航天领域,重大开创性贡献接连不断,尤其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早期论证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网评)

标签: 杨嘉墀

更多文章

  • 李伯元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伯元

    李伯元(1867——1906),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中文名:李伯元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出生地:山东出生日期:1867(丁卯年)逝世日期:1906(丙午年)职业:作家代表作品:《庚子国变

  • 谢葆璋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谢葆璋

    谢学朗(1866年1月—1940年7月),字葆璋,号镜如,福建长乐(今福州市)人,女作家冰心父亲。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回闽招生,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考入该学堂第一届驾驶班肄习。十年后(1884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派登“威远”舰实习。实习期满,进入北洋舰队服役。曾任北洋水师枪炮官,烟台海军学校

  • 胡希恕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胡希恕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

  • 陈芳允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芳允

    陈芳允(1916.4.3-2000.4.29),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

  • 黄苗子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苗子

    黄苗子(1913~2012.01),广东中山人。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8岁师从邓尔雅先生学书法。先后任《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

  • 邢其毅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邢其毅

    邢其毅,著名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原籍贵州省贵阳市,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在中央研究院庄长恭教授领导下进行生物碱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华中军医大学教授,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一简便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

  • 洪深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洪深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民国时期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江苏武进人。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16年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1922年回国,1923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以光明剧社名义

  • 白夜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白夜

    白夜(1919一1988),原名费启,笔名白夜,沭阳马厂镇秦马棚小费庄人。江苏沭阳作家、记者。中文名:白夜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9逝世日期:1988白夜幼年受到家庭良好教育,聪明而好学。民国21年(1932),进清江浦私立淮北中学读书,常在淮阴师范学校吴觉主编的《大华日报》上发表白话诗,并广泛阅

  • 石应康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石应康

    石应康,男,祖籍中国福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侨联原副主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原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在心脏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状动脉外科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曾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

  • 李一氓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李一氓

    李一氓(1903年-1990年),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东大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诗人和书法家。中文名:李一氓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彭州市出生日期:1903年逝世日期:1990年12月职业:革命家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州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