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袁克定

袁克定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96 更新时间:2023/12/7 4:00:36

袁克定(1878-1955年),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原配于氏所生。幼年随袁世凯历任各地,清末,荫候补道员,后升任农工商部参议、右丞。辛亥革命爆发后,拉拢汪精卫。后鼓吹帝制,帮助其父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1955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时年77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袁克定

别名: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项城

出生日期:1878年

逝世日期:1955年

职业:政客(清末,荫候补道员,后升任农工商部参议、右丞)

父亲:袁世凯

母亲:于氏

人物生平

袁克定是军事家、政治家,北洋政府首领,袁世凯的长子,原配于氏所生。辛亥革命爆发后,受其父之托,拉拢汪精卫。据辛亥革命录记载,袁、汪二人曾在袁世凯面前结为异姓兄弟。

1912年1月,根据《开滦矿务总局联合草合同》,开滦矿务总局呈请中国政府派矿务督办一员。随时监察保护经营事业,并报告于中国政府,其薪水由开滦矿务总局支付。同年4月5日,直隶总督张锡銮通知滦州矿务有限公司,由袁克定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

开平、滦州两公司联合之初,1912年5月21日,开滦矿务总局督办袁克定关于对开平公司厘定主权问题及条件,列单照会开平公司签认。

1913年,袁克定骑马时把腿摔坏,从此落下终身残疾。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并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统治逐渐稳固。袁克定此时便开始鼓吹帝制,希望能因此出任皇储。他派人每日伪造顺天日报送呈袁世凯,只收录赞成帝制的文章,并发起组织筹安会,使其误认为民心可用。因此,当袁世凯在护国战争中失利,不得不取消帝制之后,曾痛责袁克定“欺父误国”。

袁世凯死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

1928年11月28日,袁克定在开滦矿务总局议事部议事会上辞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之职。

1935年复迁北京宝钞胡同,1937年后再迁颐和园清华轩别墅。在抗战期间,他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生活陷入贫困。1948年,袁克定穷困潦倒,投奔表弟张伯驹,移居清华园。1949年后,在章士钊的安排下出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55年病逝。

人物经历

袁世凯一生中妻妾众多(一妻九妾),其原配于氏是他当年返回河南乡试不第时在家乡完婚的。两年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出生,这也是于氏唯一所出。

袁世凯到朝鲜后,陆续添了多房妾侍并生了众多子女(总共十七子,十五女),但这些弟弟妹妹们都与袁克定的年龄相差很大,譬如次子袁克文就比袁克定要小足足12岁,因此袁世凯对袁克定当然是另眼相看,好生培养。袁克定从小就跟着袁世凯,无论袁世凯是驻节朝鲜还是小站练兵,或者巡抚山东、总督直隶,袁克定就未曾离开过一步。

要说起袁克定,倒也算是出落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改他父亲那种身材五短、赳赳武夫之形象。袁世凯在清朝为官的时候,袁克定也供职于农工商部,但天有不测风云,1912年初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的时候不慎摔伤,因为医治不及时而落下病根,走路有点跛态,作为父亲的袁世凯看了十分痛心,便于次年送他到德国继续治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见袁大总统的长子前来就医,自然十分重视,招待也极为殷勤。威廉二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当时正想在远东扩展势力,于是趁着宴会的时候在袁克定耳边吹风:“中国现在搞的共和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要想发达,必须向德国学习,非帝制不能发达。大公子回国后一定转告大总统,中国要恢复帝制的话,德国一定尽力襄助。”

不仅如此,威廉二世在袁克定回国的时候还特意写了一封信让他转交袁世凯,信中的大概意思也是中德亲善提携并劝告袁世凯称帝云云。

在德国期间,袁克定为德国所取得的成就惊叹不已,由此也对德国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1914年,36岁的袁公子在德国脚伤没治好,倒是怀揣着一个皇帝梦回了国。由此,袁克定在家中刮起了一阵“德国旋风”,他给自己和弟弟们都定做了一套威风凛凛的德国亲王将校服,隐然以“太子”自居。

可惜的是,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却对家人、亲戚十分避嫌,他几个成年的儿子在前清的时候倒在官府里做过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国后,在袁世凯的坚持下,反而没有一个人在外做官,这让袁克定十分郁闷。

好在机会很快就来了。在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发现他的北洋军已经暮气沉沉,而且派系林立,自己掌控起来也已不再得心应手。从上次“北京兵变”中,袁世凯已经感觉到,原来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都已经大都各有山头,指挥不易。

于是,袁世凯在掌握政权之后便着手重建自己的军队,而这时保定陆军学校的校长蒋方震(字百里)提出编练“模范团”以重整军威,袁世凯便采纳了这个意见。所谓“模范团”,就是从各师中抽调各级军官分别充当军官和士兵,建制为团,训练半年后派到各师充当军官,以改造优化军队中的军官结构。

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打算让云南来京的蔡锷(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才生,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担任“模范团”团长,但这一提议因遭到北洋系将领的反对而作罢。袁克定在听说此事后,便也想学习袁世凯当年小站练兵的经历,于是他就向老头子提出由他来担任“模范团”团长。袁世凯开始觉得不妥,袁克定便说自己在德国的时候,发现德国皇族在国内只能担任军职,不得干涉内政,这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好办法。

家庭成员

父母

父:袁世凯

母:于氏,河南财主于鰲的女儿,不识字。

一妻二妾

妻:吴本娴,湖南巡抚、大书法家吴大澄的女儿;

妾:一妾马彩凤、二妾章真随(又名章淳一,原为京剧演员);

一子二女

长子:袁家融(妾马彩凤生)(1904年-1996年),曾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博士学位,妻子是湖北督军王占元之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在河北地质学院和贵阳工学院教书,1996年去世。有五女二男。

长媳:湖北督军王占元的侄女王惠;

长孙:袁缉燕(1941-),后改名袁始,画家,居加拿大。

长孙媳:罗蕴华

曾孙:袁仿吾(1968-),居美国。

孙女:袁缉贞

长女:袁家锦(妾马彩凤生),嫁北洋旧属雷震春长子雷存政。

长婿:雷震春长子雷存政。

二女:袁家第(妻吴本娴生),又名慧泉,多才多艺,能书善画,嫁给江南费树蔚之子费巩为妻。

二婿:苏州三大文人之一费树蔚(柳亚子表舅)的公子费巩(又名费福熊);曾任浙大训导长。1945年被军统秘密绑架,后投入硝酸池里杀害。

人物轶事

胎记

他出生时脸上有一胎记,“记儿”就成了乳名。入学时,老师谐“记”音,为他起了个学名曰“继光”,所以袁世凯的家叔也称他为“继儿”。

瘸子

人都知袁克定是瘸子,袁世凯就曾拿他腿瘸这事,搪塞别人关于“帝制”的话题。袁克文写了一本《辛丙秘苑》的书,其中有一段《袁克定坠马》,讲述的就是袁克定瘸腿的原因。

潦倒

袁克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穷困潦倒,靠一个忠于他的老仆人,到街上捡白菜帮子,蒸窝窝头充腹。每次当老仆人端上饭菜,他仍不改老规矩,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将窝头切成片,佐以咸菜进餐。

怕妻

袁克定早年娶湖南巡抚吴大澄的女儿吴本娴为妻,过门不到一个月,他又娶了一个叫马彩云的姨太太。吴氏耳朵聋,袁克定和她说话只能笔谈;马氏长的也不好看,均不能如袁克定的意。袁世凯就任总统时,他就又纳了一个唱戏的章真随(又名章淳一)为二姨太太。这位二姨奶奶是女文武须生,因擅演《定军山》,故时人多称她“老黄忠”。这个人举止轻浮,对袁克定非常厉害。袁克定很怕她,又很宠爱她。这位二姨奶奶恃宠而骄,竟在津门家中与某西医大夫行为逾轨,其暧昧事被袁克定闻知,才大发雷霆,断然割爱,将她驱逐遣送出津。

人物回忆

晚年的袁克定经济窘迫,与其表弟张伯驹生活在一起。日前,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关于袁克定的口述回忆,记录了这位曾醉心于帝制的“皇太子”的晚年生活状况。

承泽园里的袁克定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小瓜皮帽,拄着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厉害,一个脾气有点怪的老头——这就是袁克定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我第一次见袁克定是在承泽园的家里,按照辈分,我一直喊他“大爷”。当时,袁克定就和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一家三口,加上奶奶住在承泽园最后面的房子里,而袁克定的房子在承泽园前面的东偏院,我进出回家,都要经过那里。那时候袁克定已经70多岁了。袁克定的老伴是他的原配夫人,很胖,像个老大妈,特别喜欢打麻将,和又瘦又矮的袁克定在一起很不协调。

在承泽园生活的这些年里,袁克定从不抽烟,和客人见面也很客气、和善,总是微微欠身点头致意,对我们孩子也一样。他年轻时曾到德国留学,所以通晓德语和英语,看的书也以德文书居多,有时也翻译一些文章。或许是因为早年跟随袁世凯四处游走,他的口音有些杂,听不出是河南、天津还是北京话。

父亲通常不愿意跟我们讲张家和袁家的事情。后来有人向父亲问及袁克定的事情,父亲才说起来:袁世凯去世后,每个孩子分了一大笔财产,袁克定作为长子主持分家,因此一直有人怀疑除了均分的那份遗产外,他还独占了袁世凯存在法国银行的存款。但他的钱很快耗光,抗战时期,袁克定的家境日渐败落,他原来还想找关系,求蒋介石返还被没收的袁氏在河南的家产,但被拒绝,袁克定只好以典当为生。华北沦陷后,日本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还想笼络袁克定,要他加入华北伪政权,希望借助他的身份对北洋旧部施加些影响。袁克定几次跟父亲提到这事,那时他经济已经很困顿了,他掂量再三,说出任固然有了财源,但也不能因此而做汉奸。据说袁克定还登报声明,表示自己因病对任何事不闻不问,并拒见宾客,后来有人将刊登他声明的那张报纸装裱起来,并题诗表彰他的气节。

父亲当年不是很喜欢一意鼓吹袁世凯做皇帝的袁克定,但后来看见他家产耗尽,生活越来越潦倒,1948年就将他接到承泽园。后来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给袁克定一个馆员身份,让他在那里谋一职,每月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父亲说,他每次一拿到工资,就要交给我母亲,但父亲不让母亲收他的钱,说既然把他接到家里了,在钱上也就不能计较。

1952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从城内沙滩迁入燕园。第二年,父亲把承泽园卖给北京大学。我们家那时在海淀还有一处30多亩地的院子,从承泽园搬出后,在那个院子住了半年左右,后来卖给了傅作义,最后住到了后海附近。父亲给袁克定一家在西城买了间房子,让他们搬了过去,也照样接济他们的生活。

2003年电视剧《走向共和》苗强饰演袁克定

标签: 袁克定

更多文章

  • 包玉刚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包玉刚

    包玉刚(1918~1991),名起然,浙江宁波人。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后入吴淞商船学校。1937年辍学,供职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未几,任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6年任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194

  • 李可染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

  • 李清云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清云

    李清云(1677年—1933),原名周亮,后改名叫王尧峰,籍贯阳澄湖,有说是苏州城附近的人,又有说是木渎附近的,后经一个名叫陈媞媞的史学家鉴定,确定其是香溢澜桥附近的,当时经营一家面馆,在当地小有名气。约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单身一人来到开县陈家场。他在世活了256岁,是清末的中医中药学者

  • 张恨水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恨水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

  • 胡汉民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汉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胡衍鹳,后改名胡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出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江西吉安。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八

  • 沈浩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沈浩

    沈浩(1964年5月-2009年11月6日),安徽省萧县人,原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1986年6月,毕业于铜陵学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安徽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到凤阳县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

  • 拓跋宏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

  • 卢汉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卢汉

    卢汉(1895年-1974年),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滇军高级将领。1914年,卢汉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滇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任卢汉为六十军军长,率部参加台儿庄等著名战役,升任军团长,集团军副总司令

  • 罗烈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罗烈

    罗烈(1938年6月29日—2002年11月2日),动作片演员。原名王立达,籍贯广东,1938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罗烈十多岁来到香港。年少时略学过功夫,喜爱电影。1962年,考入邵氏“南国实验剧团”一期培训班,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演员。80年代初期,罗烈离开邵氏,1988年罗烈加入亚洲电视为艺员。罗烈一

  • 刘伯温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文名:刘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