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鉴泉

吴鉴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360 更新时间:2023/12/24 23:34:36

吴鉴泉,又名爱绅,满族,(1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自幼喜爱武术,随其父习练太极拳。(其父吴全佑,随露禅、杨班侯父子学习太极拳大、小架,久练不缀,为一代太极名师)。

基本资料

名:吴鉴泉

别名:爱绅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河北大兴县

出生日期:1870

逝世日期:1942

主要成就:吴式太极拳创始人

基本资料

吴鉴泉1938年摄于九龙

姓名:吴鉴泉

父亲:吴全佑

本名:乌佳拉哈·爱绅

民族:满族

流派:吴式太极拳

描述:吴式太极拳创始人

师承:吴全佑

:河北大兴

生卒:1870--1942

生平概述

吴鉴泉(1870-1942),本名乌佳哈拉·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中华民国成立后随汉人习俗改姓“吴”(因为“吴”与“乌”谐音),他的父亲吴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儿子杨班侯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许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全佑善于柔化,自成一格,成为太极拳高手。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

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增益修订,造诣日益精深。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因此,吴鉴泉的武艺也非高超。

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个美国大力士,名威廉,要与武术老师较量比武。社长许禹生请吴鉴泉老师和他较量。鉴老用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方法连摔大力士数跤,大力士被制伏,并愿学太极拳,后在该社第二班,也毕业了,有照相为证。

1917年吴鉴泉先生应上海精武体育会、上海市政府、国术馆和上海中华公记俱乐部的聘请,来上海教授太极拳,住在中华公记俱乐部,地址在大世界顶楼。一日鉴老在屋顶花固乘凉,躺在一藤椅上。有一服务员说:“老头子!此地不好睡觉。”鉴老听不懂上海话,为此没答复他。服务员就上前拉鉴老的手臂,鉴老借力使用太极劲,服务员摔倒在地上。服务员说:“你打人!”立刻约来6人。鉴老见来了这么多人,便站了起来问道:“你们要干什么?”这些人过来就打,鉴老应接来者,一个个都倒在地上。当时有上海名人洽卿,正在俱乐部,闻声出来,便问什么事,服务员告知前因,虞说:“他是我们请来的武术老师,不用说你们6人,再加一倍也不是他的对手。”这些服务员只好赔礼道歉后散去,此事传开震动上海。他在上海时,一次,遭到几个壮汉的同时袭击,吴鉴泉虽已古稀之年,竟能轻快地将他们一一击倒。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1928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起,他创设鉴泉太极拳社,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此吴式帮极拳广为传播,他的门人遍布海内外。鉴泉太极拳社自创设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的分社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

人物影响

吴鉴泉所创的吴式太极拳共84式,特点为:拳架小巧,具有大架功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演练起来轻快柔和、连绵不断、开展不失紧凑,紧凑中又透轻松自如。

吴鉴泉一生之中培养了大批学员,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鉴泉拳设发展至今,分社己遍布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门人遍布海内外,吴式太极拳如今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南吴北

吴式太极拳有“南吴北王”之说,“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可见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影响。

王茂斋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延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

标签: 吴鉴泉

更多文章

  • 周福成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福成

    周福成(1898—1953),辽宁沈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科毕业。1927年任东北陆军第6旅17团团长,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军步兵第6旅44团团长,1931年5月任第13旅639团团长,后任独立第29旅旅长,1933年3月任第53军129师师长,参加长城抗战。1938年6月参加武

  • 弗雷迪·莫库里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弗雷迪·莫库里

    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Mercury),英国著名乐队Queen(皇后乐队)的主唱,1946年09月05日出生于非洲坦桑尼亚,英国人,作曲家、演唱家。1991年11月24日因病去世。中文名:弗雷迪·默丘里外文名:FreddieMercury国籍:英国民族:帕西人(印度波斯人)出生地:东非坦桑尼

  • 山本嘉次郎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山本嘉次郎

    山本嘉次郎(1902年3月15日-1974年9月28日),出生于东京,日本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他是位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电影导演,人称“万事通”。他不是只懂得导演电影的电影导演,工作时丝毫没有那种大师或艺术家常有的架子。作品有《四个爱情故事》等。中文名:山本嘉次郎国籍:日本出生地:东京出生日期

  • 英格丽褒曼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英格丽褒曼

    英格丽·褒曼(瑞典语:IngridBergman,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国宝级电影女演员[1],曾获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两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及一座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北非谍影》的主演。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选她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4名。中

  • 何辉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何辉

    何辉,(1911—199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中文名:何辉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南省平江县出生日期:1911逝世日期:1996主要成就:开国少将性别: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总工会分会委员长,湘赣军区后方医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红十七师军事裁判所所长,红六军

  • 杰西卡·坦迪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杰西卡·坦迪

    杰西卡·坦迪(JessicaTandy,1909年6月7日-1994年9月11日)英国著名女演员。她是赢得奥斯卡奖时年纪最大的演员。她于1989年获得最佳演员奖时已经80岁293天了。杰西卡·坦迪从影近60年,以81岁高龄在奥斯卡封后,为自己的演艺生涯及影史留下佳话。她曾在《油炸绿番茄》一片中扮演主

  • 武寒青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寒青

    武寒青(1964年12月-2017年5月11日),女,国家一级编辑,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原CEO,金鹰奖评委。曾任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动画电影《魁拔》制片人。2017年5月11日,武寒青因结肠癌离世,享年53岁。中文名:武寒青外文名:WuHanQing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

  • 吕公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吕公

    吕公(后汉书中作吕介),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部下将领。据《三国演义》的描写,他曾于初平二年(191)在岘山射杀孙坚,但此处记载与《三国志》本传不一致。中文名:吕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荆州逝世日期:191职业:武将所处年代:东汉《后汉书·刘表传》注引《英雄记》:刘表将吕介(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

  • 丁建中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丁建中

    丁建中,男,评书演员。丁正洪之子。自幼出于受家庭熏陶,在家乡河北冀县丁家庄读书时,就喜欢读历史书籍,热爱评书艺术。青年时代从事革命工作,曾在公安部门任职。建国后,协助其父研究评书艺术,共同探讨《西汉》,逐字逐句进行加工润色,深得其父艺术精髓。1957年正式登台献艺。1959年加入沈阳市大东区曲艺团,

  • 朱相臣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朱相臣

    朱相臣(1908~1973),相声名家,天津人。少时曾在“正兴德”茶庄学徒,因酷爱相声表演而从艺,后拜相声演员张寿臣为师,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演出。1953年加入天津市广播曲艺团,1956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1946-1956年,曾与郭荣起合作表演《绕口令》、《打牌论》等曲目;1956-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