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何叫天

何叫天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775 更新时间:2023/12/26 8:34:43

何叫天(1919年10月14日~2004年1月27日),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祖籍江苏省建湖县,原名何万泰,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他的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自由调连环句”,极大地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表现力,为淮剧唱腔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万泰

别名:何叫天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14日

逝世日期:2004年1月27日

职业:表演艺术家

主要成就:淮剧何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杨家将》《忠王李秀成》《三女抢板》

简介

何叫天,男,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原名何万泰,江苏建湖人。8岁学艺,10岁登台,艺名十岁红。初演丑脚,后改老生,兼演小生、净,戏路很广。他嗓音高亮,淮剧曲调的“连环句”是其创造的。代表剧目有《杨家将》(老令公、杨六郎),《忠王李秀成》(李秀成),《三女抢板》(黄伯贤)等。

为上海淮剧团的著名演员。2004年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5岁。

诞辰:1919年10月,农历己未年

逝世:2004年1月27日,农历甲申年正月初六日,晨。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江苏、上海等地演出。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淮剧团艺委会主任、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曾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创造了“连环句”,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表现力。擅演《杨家将》、《忠王李秀成》等剧。

艺术经历

何叫天8岁学艺,10岁登台,艺名十岁红。初演丑脚,后改老生,兼演小生、净,戏路很广。他嗓音高亮,淮剧曲调的“连环句”是其创造的。代表剧目有《杨家将》(老令公、杨六郎),《忠王李秀成》(李秀成),《三女抢板》(黄伯贤)等。

是享誉淮剧剧坛的前辈艺术家。历任上海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上海淮剧团艺委会主任、副团长、艺术顾问等职。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何叫天先生曾先后荣获1950年、1951年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演员一等奖,1952年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以及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等等众多的荣誉。1953年,他随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代表团的演出。他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7年,何叫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何叫天是一位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初演丑角,后改老生兼文、武小生,武生,须生和花脸等行当,可谓“生、丑、净”俱全。他素以功底深厚、戏路宽广著称。自十岁登台以来,已演出了一百多出古今剧目。

代表作

他在淮剧艺术长廊,成功塑造了《三女抢板》中的黄伯贤,《秦香莲》中的王廷玉和包拯,《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和杨令公,《党的女儿》中的马家辉,《不能走那条路》中的宋老定,《忠王李秀成》中的李秀成,《大禹治水》中的大禹,《海港的早晨》中的王德贵,《玉梨飘香》中的老班长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得业界同仁盛赞,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由何老先生亲自挖掘、整理、改编和创排的淮剧剧目众多,历经多年的舞台磨砺,渐渐成为一系列淮剧老生戏的保留剧目,代代相传,久演不衰。

贡献

何叫天创立的“何派生腔”,是淮剧重要唱腔艺术流派,贡献卓著。该唱腔流派讲究演唱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吐字清晰,音韵纯正,嗓音宏亮,用气深沉,给人以流畅、苍劲、舒展的艺术美感。善于运用颤音极富情感特色,并注重运用真假嗓,造成音色的强烈对比。其创作的“自由调连环句”更是开创了淮剧生腔艺术的新局面。何派生腔艺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它成功借鉴民间说唱艺术,以较快节奏演唱的特点来运用于淮剧并加以革新,使曲调抒发人物情感或叙述情节,达到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

为上海淮剧院的著名演员。2004年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85岁。

何派创始人

江苏是一个流传着多种戏曲曲种的戏曲大省。既有锡剧、扬剧、苏剧等本省剧种,也有京剧、越剧等外来剧种。其中最主要的本省地方剧种有:锡剧、扬剧、淮剧和淮海戏。淮剧又叫江淮剧,系基于民间说唱音乐而丰富发展,属于民间说唱类型说唱系中的一个剧种,发源于古制“淮六属”中的两淮、盐阜与“扬八属”中的宝应等地,即由东(下河地区)、西(上河地区)两大支流的音乐汇合而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流行于大江南北,沪宁线上,特别是在苏北地区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承前后的何派生腔(何叫天)唱腔特点是吸气深,吐字匀,无论是抒情唱句还是连环句都能用气自然、喷口有力、气口不留痕迹,使中老年戏剧人物的唱腔具有鲜明的年龄特色。

50年淮剧天蟾舞台联合义演何任舞台管理

出生于淮剧世家,幼年随父亲何孔德、叔父何孔标学淮剧。10岁登台,后在上海、阜宁和江苏等演出,有“十岁红”之称。初演小丑,后该演老生、小生、武生。早期在上海与马麟童、筱文艳、蒯云霞等合作演出。功底深厚,戏路宽广。曾与筱文艳等组“共和班”。1947年与马麟童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合演《五台山》,全场爆满,1950年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一等奖,1951年参加淮光淮剧团任副团长、艺委会副主任,同年以《美人计》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演员一等艺术奖。1952以《千里送京娘》赵匡胤一角参加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1954年以《不能走那条路》宋老定一角参加华东地区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担任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学馆教师。

作品特点

在淮剧界被誉为“淮剧马连良”之称,何叫天自10岁登台演以来演过许多出剧目。在上世纪30——40年代,何叫天借鉴民间说唱艺术,将众多唱词串在一起,以较快速度演唱的特点,他将这种演唱方法运用到淮剧中加以革新发展,无论用以抒发人物感情或叙述情节,达到一泻千行的强烈艺术效果,在传统曲调基础上,创造了[连环句]。当[自由调]兴起之后,他吸取了自由调灵活多变特点,又形成了他的自由调连环句,开创了声腔艺术的新的局面。何派唱腔演唱技巧吐字清晰、音韵纯正、嗓音宏亮、用气深沉。他的演唱给人流畅、苍劲、舒展的美感。建国后对声腔艺术进行了大胆革新,在《三女抢板》中“适才间在公堂”这大唱腔大胆运用[老拉调]转[自由调]的结合,在《海港的早晨》中破除了声腔一般不用小悲调的习惯,用小悲调改换定弦的方法,适应了声腔的音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码头工人对旧社会的按种悲哀、痛苦的感情。多年来塑造过:《三女抢板》的黄伯贤、《方卿见姑》的方卿、《海港的早晨》的王德贵、《忠王李秀成》的李秀成、《大禹治水》的大禹、《秦香莲》的王廷玉和包拯、《铡包勉》的包拯、《玉梨飘香》的老班长、《牙痕记》安文亮、《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等。

何派艺术展演举行

为庆贺淮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海淮剧团特邀老中青几代淮剧人坐镇逸夫舞台,举办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叫天流派艺术展演。何叫天在传统曲调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自由调连环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何派生腔艺术。10日晚的“原创篇”将以红火的晚会形式诠释淮剧何派生腔的艺术魅力,11日晚的“传承篇”则将彰显淮剧何派生腔的发展与光大

10月10日、11日,庆贺淮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暨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叫天流派艺术展演专场演出在逸夫舞台举行。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叫天祖籍江苏建湖。他自成一派,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他的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自由调连环句”,极大地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表现力,为淮剧唱腔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创立和引领的“何派生腔”艺术,更为早期淮剧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此次流派艺术展演分为原创篇和传承篇两场演出。原创篇包括淮剧《千里送京娘》、《琵琶寿》、《夫妻桥》、《女审》、《三女抢板》的经典唱段;传承篇则挑选了《赠塔》、《拣煤渣》、《吴汉三杀》、《红灯记》、《金龙与蜉蝣》等剧目选段。演出名家云集,除了马秀英、何双林、梁伟平、施燕萍等淮剧著名演员,剧团还特邀裔小萍、王志豪、戴建民等苏北名家,为广大淮剧观众献上了精彩的演出。两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剧场内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文广演艺中心总裁吴孝明、党委书记卢国庆、副总裁黄乾明等领导出席并观看了演出。

表演之外

有“淮剧老生泰斗”美称的表演艺术家何叫天在华东医院病逝。他的儿子、上海淮剧团著名演员何双林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没有这样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父亲是活不到85岁高龄的。所以,他生前常常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何叫天先生身染疾病已有多年,近三四年来,他几乎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尽管如此,这位生性朴实的老艺术家对生活始终感到很满足、很快乐。何双林说,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淮剧演员出身贫寒,经历过旧社会的艰辛磨难,深知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进入新社会、新时代后,他们的翻身感特别强烈,因此对国家、对剧团、对观众更是有着非常真挚朴素的情感。

1989年,何叫天先生退休后,虽然体弱多病,却没有呆在家里静心休养,而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群众淮剧活动中去。上海的许多社区、街道里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淮剧沙龙、茶座、社团和俱乐部。当这些群众自发的组织请他去参加活动时,他总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到,从来不要分文报酬,而且路再远也坚持自己乘坐公交车前往。他指导票友演唱,与戏迷联欢,为推广淮剧艺术,培养淮剧观众尽心尽力。“父亲总是提醒我们,淮剧艺术是扎根在劳动群众当中的,淮剧演员就要和大众打成一片,为他们服务,与他们交朋友,”何双林说。正因为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何老先生为“何爹爹”。

淮剧名家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叫天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27日晨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5岁。1919年10月,何叫天生于江苏建湖,原名何万泰,艺名十岁红。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生、丑、净行俱擅,戏路宽广,功底深厚。他勇于创新,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世称“何派”。他创造了颇受观众喜爱的“连环句”,为淮剧唱腔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10时15分,何叫天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标签: 何叫天

更多文章

  • 冀春光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冀春光

    冀春光(1918.04.22—2013.02.28),男,曾用名冀步蟾,山西平遥北营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四川省党的杰出领导干部,青海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中共青海省委原副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青海省第二、三届政协原副主席,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离休干部

  • 乔明志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乔明志

    乔明志(1906—1979)曾用名乔德山,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村人。胶东著名抗日英雄,人称“乔八爷”,是小说《苦菜花》中“柳八爷”的人物原型,小说《桥隆飙》中“桥隆飙”的主要人物原型之一。中文名:乔明志别名:乔德山,乔八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潍县朱里村出生日期:1906年逝世日期

  • 张国传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国传

    张国传(1910-2009)湖北大悟人,历任红4军排长、连指导员、八路军129师营教导员、游击大队长、团政委,太行军区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湖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湖北军区副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工程兵学院副政委,工程兵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

  • 胡云绰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胡云绰

    胡云绰。他九岁那年就由一个熟人介绍随佛山鸿胜馆蔡李佛名师陈盛前辈学习蔡李佛拳。中文名:胡云绰国籍:中国出生地:佛山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97祖籍:广东南海胡云绰在16岁的那年就随家人搬往广州市定居。他念完了高中以后,就考入了广州市红十字会举办的西医学院。闻此学院乃是岭南的第一所西医学院。他

  • 胡长龄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胡长龄

    胡长龄(1911-2003),江苏省南京市人,江苏省第一位特级厨师,淮扬菜一代宗师,有“金陵厨王”的美誉,南京市、江苏省和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9月18日上午10时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2周岁。中文名:胡长龄别名:金陵厨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南京出生

  • 顾葆裕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顾葆裕

    顾葆裕(1906—1959),字长风,江苏松江人,黄埔军校第四期、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三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八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第一军第三师排、连、营长,第八十七师团附、参谋、师参谋主任,第三十六师一。二团上校团长,第一九二旅副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九二旅旅长,第八十八师副师长

  • 浦薛凤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浦薛凤

    浦薛凤(1900—1997),常熟人,学术界前辈。代表作品《西洋近代政治思潮》、《现代西洋政治思潮》、《政治论丛》、《政治文集》、中文名:浦薛凤别名:逖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常熟出生日期:1900逝世日期:1997职业:行政院副秘书长毕业院校:哈弗大学主要成就: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

  • 管致中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管致中

    管致中,男,电子学教育家,曾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院长。中文名:管致中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富阳出生日期:1921年1月逝世日期:2007年5月19日职业:大学校长毕业院校:中央大学代表作品:《无线电技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电路、信号与系统》管致中,电子学教育家,1921年1月生,20

  • 吴吉昌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吉昌

    吴吉昌是山西闻喜县人。他长期致力于探索棉花丰产规律,先后创造出“冷床育苗”等十多项棉花栽培新方法和“双秆棉”、“多秆两层”新株型棉,为提高棉花产量、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1992年12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吴吉昌逝世,享年83岁。中文名:吴吉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闻喜县出生日

  • 孙星阁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孙星阁

    孙星阁(1897——1996)学名维垭,字先坚,号十万山人。是画坛中享年最高的寿星,又由于他身怀诗、书、画三绝,由此人称他为星翁、画翁、诗翁、书翁。中文名:孙星阁别名:维垭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揭阳出生日期:1897逝世日期:1996职业:画家学名:维垭表字:先坚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十五日(西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