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媛(1913—2009),女,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3月参加革命,先后担任吉安县少共区委妇女部长、湘赣省妇女主席团副主席等职,1934年入党,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担任战士。1935年与王首道结婚;后被编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任四川省委妇女部长;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由女战士组成的红军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西路军失利后被俘,饱受严刑凌辱,脱险后与党失去联系,沿途乞讨回乡,自食其力;解放后先后当过生产队长、妇联主任、敬老院院长、江西省政协委员;被国家确认应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已76岁高龄。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泉媛
外文名:WangQuanyuan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省吉安县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2009年
职业:军人
信仰: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王泉媛(1913—2009),原姓欧阳,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乡沪富村人,16岁被送给茶园村一王姓家,改姓王。
1930年春参加革命,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指阳区少共区委妇女部长。
1932年至1933年2、3月间,任少共吉安县委妇女部长;同年10月,调任湘赣省委妇女部干事。
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在兴国县工作、实习,并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4年1至6月,入中共中央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7至9月,任少共中央青妇干事、中央妇女部委员;10月,在中央卫生部妇女工作团工作,随红军长征。
长征途中,做护理、宣传工作。1935年6月后,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西,任中共川西省委妇女部长。
1936年8月,调任西路军总指挥部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经过40多天血战后,损失惨重,西路军总指挥部、九军、三十军和由王泉媛任团长的妇女独立团被围。1937年4月,驻在甘肃临泽县城的妇女先锋团被国民党军马鸿逵部围击瓦解,她带领妇秘书李开芬等5名女战士,在祁连山区与敌周旋1个多月后被俘,身陷囹圄。1939年3月逃脱,逃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归队未果,流亡在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1942年4月,回到老家敖城。在娘家以开饭店为生,并暗中寻访中共地下组织,未能如愿。1948年8月,与泰和县早禾市刘瓦村刘高华结婚。1949年秋,泰和解放,她先后在津洞乡、禾市区工作。1951年,因丈夫被诬告入狱受株连,1962年平反后,担任大队妇女主任,生产队长,后调公社工作。
1962年春节后不久,朱德、康克清重上井冈山——长征途中曾与王泉媛一起三过草原的康克清同志,千方百计寻找王泉媛的下落,阔别27年的战友重逢了。康克清同志对吉安地委负责同志讲:“王泉媛同志我了解,这么好的同志该让她出来工作。”这年冬至,担任禾市敬老院院长,她全心全意为福利院老人谋福利,并先后收养过7名孤儿把他们培养成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四人帮”迫害。
1981年,她应全国妇联邀请,参加第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曾任省政协四届委员,泰和县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1989年,王泉媛被国家确认应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已76岁高龄。
一生无子,王泉媛含辛茹苦抚养六个孤儿长大成人。
王泉媛在晚年坚持为泰和县和吉安市大中小学作几十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为全国(包括海内外)数十家、数百家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单位的记者讲述革命经历。
有人用9个数字概括王泉媛的一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人物逝世
2009年4月5日,这位饱经风霜、战功赫赫的老红军女战士在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6岁。
王泉媛在医院治疗期间,曾得到来自北京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南昌的江西省、吉安市与泰和县的各级党政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王泉媛战友和新闻界朋友的关心、问候与帮助,当地党政领导曾多次派人到医院探望。
王泉媛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009年4月8日在泰和殡仪馆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向王泉媛同志敬送了花圈。
是日,泰和殡仪馆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上午九时,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弘强,市领导周萌、王萍、蒋斌、刘义硚、张和平、刘连根、肖达来、沈锦荣等缓步来到王泉媛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并鞠躬,作最后送别,并与其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王泉媛同志逝世后,许多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表示深切悼念。向王泉媛同志敬送花圈的单位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省委老干部局、省妇联,吉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
向王泉媛同志敬送花圈的个人还有: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弘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冯桃莲,省妇联主席李亚平,市领导周萌、王萍、蒋斌、刘义硚、张和平、刘连根、肖达来、沈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