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68 更新时间:2024/1/20 5:54:01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以第1交响曲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7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10、13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室内乐等;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基本资料

名: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外文名: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

别名:Dmitri·Shostakovich

国籍:前苏联

出生地:圣彼得堡(列宁格勒)

出生日期:1906年9月25日(圣彼得堡)

逝世日期:1975年8月9日(莫斯科)

职业:作曲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列宁格勒音乐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代表作品:15部交响曲、2部钢琴协奏曲、2部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早年经历

1916—1919年上格里亚塞尔音乐小学,开始作曲;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这期间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现代作家的音乐发生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现代潮流;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华沙肖邦钢琴比赛中获荣誉奖。

他的母亲曾在音乐学院学过钢琴。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开始受音乐教育。9~11岁写作了第一批乐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气氛感染下写成的钢琴曲《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

这些童年时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特征: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Ⅲ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M.O.施泰因贝格(作曲)。这期间,他对I.F.斯特拉文斯基、A.勋伯格、P.欣德米特、法国“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演艺经历

1927年后

二十世纪20—30年代末写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作品。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曾用常规的艺术手段表现革命和建设的新题材,音乐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赞扬。

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的问世而引起过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第一书记;曾任苏联第6~9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艺术科学博士学位。

共创作约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十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第十三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无伴奏合唱《十首诗》;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即《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管弦乐《节日序曲》;轻歌剧《莫斯科的花村》;钢琴五重奏及大量电影音乐等。

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6),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1974),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1954);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科学院都曾授予他荣誉称号。

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

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两部舞剧、五部话剧配乐以及四部电影音乐。

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第1部歌剧《鼻子》(1927~1928)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H.B.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剧毁多于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30多年后(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舞剧《黄金时代》(1927~1930)和《螺丝钉》(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试。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勾勒出现实中各式反面人物的脸谱。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风靡一时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冷嘲热讽。

1930~1932年,肖斯塔科维奇根据俄国作家H.C.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写作了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标志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上臻于成熟的作品之一。剧情描写一个商人的妻子出于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杀人犯罪、并惨遭毁灭的故事。作者称这部歌剧为“讽刺悲剧”,他企图把自己创作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悲剧性和揭露性讽刺熔于一炉。歌剧于1934年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并随即在欧美许多剧院上演。

1936年1月28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混乱代替音乐》的专论,全盘否定了这部作品,致使歌剧辍演20载,直至1963年才再度与观众见面。1936年2月6日《真理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舞剧的虚伪》,对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舞剧《清澈的小溪》(1934)加以否定。这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娱乐性音乐作品,作者创作企图是“寻求观众和演员都喜闻乐见、简洁明了的语言”。《真理报》的一再指责使肖斯塔科维奇从此不再从事歌剧和舞剧音乐的写作。

肖斯塔科维奇在30年代的器乐创作以三部交响曲最为重要。《第四交响曲》(1935~1936)是他的第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表明他的交响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社会气氛的严峻,作者不得不取消这部作品的公演,它的首次演出是25年后举行的。《第五交响曲》(1937)也是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苏联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比《第四交响曲》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第六交响曲》(1939)的构思是从悲哀的思考与回忆过渡到生活的欢乐,但它的艺术成就并未立即得到承认。

肖斯塔科维奇还写了另一些器乐作品。如《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1932~1933)、《第一钢琴协奏曲》(1933)、《第一弦乐四重奏》(《春天》,1938)等。这几部作品的风格与他的歌剧、交响乐迥然不同,而与他的舞剧音乐属于同一格调。这一时期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是《钢琴五重奏》(1940),这是他唯一的一部规模宏大、感情和谐、不包含悲剧性冲突的器乐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在卫国战争期间的重要作品是两部交响曲。《第七交响曲》(1941)是在战争爆发后约一个月开始写作的,仅用三个多月便完成,大部分总谱是在战火纷飞的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写出的,它是题献给这座英雄城的。

这部交响曲是第一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大型作品,是交响乐迅速反映重大社会事件的突出范例,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抗敌意志。它的形象、内容既反映卫国战争这一特定事件,明确而具体;同时又超越了此一特定事件的范围,对光明、理性与黑暗、野蛮的斗争作了高度概括。

《第八交响曲》(1943)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部悲剧交响乐。作者说他“试图表现人民的体验,反映战争的可怖悲剧”。它立即在欧美各国受到重视,但苏联音乐界对它相当冷淡,多年后这部交响曲才被承认。

战后,他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第九交响曲》(1945)。与一般人的期望相反,它并不是一部欢庆胜利的凯旋交响曲,而是具有古典主义的和抒情喜剧的色彩,其中也包含了若干悼念的篇页。完成于1947~1948年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内容比较深刻,演技艰深,但未能立即得到公演。1948年1月联共(布)中央发起对苏联作曲家中所谓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使这部作品的首演推迟了七年。在这次批判运动中,肖斯塔科维奇又首当其冲。他的第六、第八、第九交响曲都被称为“形式主义作品”,并从演出曲目中消失。

从1948年起,肖斯塔科维奇写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在音乐语言和风格方面,仍然突出了他一向固有的深刻性与平易性并存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表现了苏联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宏伟事业,歌曲形式与其他声乐形式相穿插,雄伟性与抒情性相结合,是一部不同于以往同类体裁的新型清唱剧。其他如无伴奏混声合唱套曲《十首诗》(以革命诗人的诗为词、以革命歌曲的音调为基础)、管弦乐《节日序曲》(1954)《第二钢琴协奏曲》(1957),以及电影音乐如《易北河会师》(1948)、《攻克柏林》(1949)、《难忘的1919年》(1951)、《牛虻》(1955)等也都属于平易性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体裁仍是交响乐。《第十交响曲》(1953)继续了由《第四交响曲》发端的哲理悲剧交响曲的路线。作者指出,反侵略和反暴政的苏维埃人道主义是它的基本主题。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曾在苏联音乐界引起尖锐的分歧。之后,肖斯塔科维奇转向了另一种类型和题材的交响乐──革命史诗型标题交响乐。《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1957);合唱套曲──《十首诗》一脉相承,描写了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画面。作者首次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大量引用外来旋律,把广泛流传的几首革命歌曲运用在各乐章中,以加强时代的真实感和形象联想的明确性。《第十二交响曲》(《1917年》,1961)继续了前者的思想与风格,但艺术功力却逊色得多。

在此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意念又转向了新的方面──从当代和古代取材的声乐-器乐交响乐。《第十三交响曲》(1962)以苏联诗人E.A.叶夫图申科的五首诗为各乐章的唱词,接近清唱剧体裁,但音乐的布局和发展与他以往的纯器乐交响乐隐隐相联。作品以尖锐有力的笔锋针砭时弊,因而在苏联的首演遇到了阻力。管弦乐声乐曲《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也以叶夫图申科的诗为唱词,描写俄国17世纪农民起义领袖拉辛的悲剧结局。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非歌剧作品中最歌剧化的作品,它综合了作者过去的许多创作经验,揭开了声乐-器乐交响乐新的一页。

肖斯塔科维奇虽然疾病缠身,但仍创作了27部作品,其中的大半为多乐章的套曲。他仍采用政治性题材,如为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们所作的《哀悼和胜利前奏曲》(1967)交响诗《十月》(1967)、8首男声合唱叙事歌《忠诚》(1970)等。但他更为倾向的却是人生哲理的题材,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风格也有新的发展。

《第十四交响曲》(1969)以4个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诗人(大多为象征派)的诗为唱词,为女高音和男低音独唱及室内乐队而作,由大小不等的11个乐章组成。这部悲剧性作品以死亡为内容中心,同时鞭笞邪恶、暴政,赞颂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创造的不朽。

《第十五交响曲》(1971)是他在这一体裁领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人生旅程的回顾与思考是它的构思基础。

《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66)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同样是一部悲剧型的交响性作品。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晚期作品中,室内乐是一个突出的创作领域。他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七部声乐套曲。如以A.A.勃洛克的诗谱曲的《浪漫曲七首》(1967),在形式内容、艺术风格上都很有独创性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歌六首》(1971),以米开朗琪罗的诗谱曲的《组曲》(1974)等。

肖斯塔科维奇在后几年写作了他全部弦乐四重奏的三分之一,即第11~15首。它们的构思各有特点,但总的说与他最后两部交响曲及声乐套曲有内在联系。他逝世前一个月完成的绝笔之作,是《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75)。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音乐作品

第一交响曲作品10(1926)

第二交响曲作品14(1927)

第三交响曲作品20(1929)

第四交响曲作品43(1935—1936)

第五交响曲作品47(1937)

第六交响曲作品54(1939)

第七交响曲作品60(1941)

第八交响曲作品65(1943)

第九交响曲作品70(1945)

第十交响曲作品93(1953)

第十一交响曲作品103(1957)

第十二交响曲作品112(1961)

第十三交响曲作品113(1962)

第十四交响曲作品135(1969)

第十五交响曲作品141(1971)

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49(1938)

第二弦乐四重奏作品68(1944)

第三弦乐四重奏作品73(1946)

第四弦乐四重奏作品83(1949)

第五弦乐四重奏作品92(1952)

第六弦乐四重奏作品101(1956)

第七弦乐四重奏作品108(1960)

第八弦乐四重奏作品110(1960)

第九弦乐四重奏作品117(1964)

第十弦乐四重奏作品118(1964)

第十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22(1966)

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作品133(1968)

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作品138(1969—1976)

第十四弦乐四重奏作品142(1973)

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作品144(1974)

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35(1933)又名《为钢琴,小号及弦乐所作的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02(1957)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1947—1948)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29(1967)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7(1959)

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26(1966)

24首前奏曲作品34(1932—1933)

24首前奏曲与赋格作品87(1950—1951)

大提琴奏鸣曲作品40(1934)

钢琴五重奏作品57(1940)

第二号三重奏作品67(1944)

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34(1968)

中琴琴奏鸣曲作品147(1975)

《鼻子》(1927—1928)

《姆钦斯克的马克白夫人》作品29(1930—1932);1956年修订,改名《卡捷琳娜·伊斯梅洛娃》作品114。

新巴比伦1929/3/18,导演科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

孤独1931/11/6,导演尤特凯维奇。

迎展计划1932/11/7,导演尤特凯维奇和埃尔姆勒尔。

神甫和他的长工巴拉达的故事(未完成)影片毁于二战期间,导演特茨哈诺夫斯基。

马克辛三部曲1935/1/27,1937/1/21/,1938/5/1,导演科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

伟大的公民1938/2/13,1939/11/27,导演埃尔姆勒尔。

愚蠢的小老鼠的故事1940/9/13,导演特茨哈诺夫斯基。

科金基娜历险记1940/11/11,导演敏茨。

丹娘1944/9/22,导演阿伦施塔姆。

孤身一人1956/8/25,导演科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

外科医生皮罗戈夫1947/12/16,导演科静采夫。

青年近卫军1948/10/11,1948/10/25,导演格拉西莫夫。

米丘林1949/1/1,导演杜甫琴科。

易北河会师1949/3/16,导演图尔兄弟和西埃宁。

攻克柏林1950/1/21,导演切阿列乌里。

难忘的1919年1952/3/3,导演切阿列乌里。

别林斯基1953/6/4,导演科静采夫。

大河之歌1954/9/17,导演伊文思。

牛虻1955/4/12,导演范齐美尔。

第一梯队1956/4/29,导演卡拉托佐夫。

霍万斯基之乱1959/5/23,导演斯特罗耶娃。

五天五夜1961/11/23,导演阿伦施达姆和爱勃林。

莫斯科,美丽的稠李1962/12/30,导演拉波波尔特。

哈姆雷特1964/4/19,导演科静采夫。

一年如一生1965/3/18,导演罗沙尔。

卡塔林娜·伊兹迈洛娃1966/9/25,导演夏皮罗。

索菲亚·普罗夫斯卡娅1968/5/6,导演阿伦施达姆。

李尔1971/2/4,导演科静采夫。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人物评价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1932)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大繁荣的先声。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艺术家,肖斯塔科维奇从不旁观生活,回避矛盾,而总是置身于社会生活的湍流,满怀激情和鲜明的爱憎去反映生活。他是一位强调音乐创作的思想性,而又善于运用音乐手段表达思想的艺术家。

他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革新家,但他的创作又与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艺术面貌是异常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处处表现出自成一家的鲜明特征。他的旋律常以古调式为基础;尤其是阵音级的各种所谓“肖斯塔科维奇调式”的频繁运用,以及在一个主题内经常的调式突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乐汇。

在后期创作中,他也采用十二音音列的旋律进行(如《第十四交响曲》等),但只是把这种技法作为众多的表现手段之一,而从不把自己束缚在某一种体系或法则之中。

他的旋律富于朗诵性,尤其是器乐的宣叙性独白更是情味深长。他的和声很有特色,有时写得非常简单朴素(甚至仅限主、属和弦),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如由自然音列全部七音或由全部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和弦)。他扩展了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

他的配器不倾向于色彩性的渲染,而着力于戏剧性的刻画,乐器的音色好像剧中角色,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是表现矛盾冲突的有力手段。他在曲式方面的独创性也很突出。他的交响套曲结构和各乐章之间的功能关系,从不拘泥一格,而是按构思需要灵活变化。

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往往不是奏鸣曲快板,而是奏鸣曲慢板或中板,乐思徐缓,动力逐渐积聚,波澜起伏地推向总高潮。奏鸣曲式的处理也有许多突破,如《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加入长篇的“侵犯插部”。他后期的交响乐已经不以奏鸣曲式为基础,回旋性与变奏性相结合成为音乐的推动力。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更多文章

  • 施存统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施存统

    施存统(1898—1970年),早期活动家、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了东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工作。建国后曾任劳动部副部长、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施存统任团中央书记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共产国际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中对施存统予以充分肯定。中文名:施存

  • 龙泽汇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龙泽汇

    龙泽汇(1910-1991),云南昭通人。1929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七期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中校参谋。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参加了台儿庄等战役。1943年后任国民革命军上校团长、少将补给司令。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93军少将师长、副军长、中将军长。1

  • 包尔汉·沙希迪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包尔汉·沙希迪

    包尔汉·沙希迪(Burhanal-Shahidi,1894~1989)中国穆斯林知名学者、社会活动家,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领导、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维吾尔族人民的杰出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49年9月,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宣布脱离国民党政权,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

  • 石觉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石觉

    石觉(1908—1986),广西桂林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历任桂军排长、营长等职。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后任第四师第一旅营长、团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石觉任第四师第十旅少将旅长,率部开赴华北对日作战。8月,参加南口战役。1938年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1940

  • 岳歧峰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岳歧峰

    岳歧峰(1931年12月-2008年3月24日),男,河北大名人,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邯郸市委副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黑龙江省委书记等职。中文名:岳歧峰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大名出生日期:1931年12月逝世日期:2008年3月24日信仰:共产

  • 郭颂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郭颂

    郭颂(1931年-2016年5月19日)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在民间艺术京剧、大回落子、唐山驴皮影、二人转、单弦、大进等熏陶下长大。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四

  • 惇妃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惇妃

    惇妃(1746年3月27日—1806年),汪氏,满洲正白旗人,都统四格之女。乾隆帝嫔妃之一。生于乾隆十一年三月初六,清高宗时为永常在、永贵人、惇嫔、惇妃、后降为惇嫔,复升为惇妃。嘉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逝世,卒年61岁,葬清东陵裕陵妃园寝。其女即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子丰绅殷德。中文名:惇妃别名:汪氏国

  • 廕昌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廕昌

    廕昌(1859年—1928年),字五楼,后改字午楼,满洲正白旗人,姓氏不详。清末民初军事政治人物,清末陆军大臣。早年毕业于同文馆。后留学德国,习陆军。归国后历任洋武备堂总办、出使德国大臣、江北提督、陆军部侍郎、尚书等职。武昌起义时,奉命率军赴武汉镇压,屡败。民国成立后,曾被袁世凯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

  • 李立崴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立崴

    李立崴(1974年4月16日-2013年7月24日),歌手、词曲创作人,曾任飞碟电台主持人。2013年7月24日上午11时29分李立崴被发现于淡水住处浴室上吊自杀,并被其母亲发现,得年39岁。中文名:李立崴别名:青春动感小肉弹国籍:中国出生地:台湾省台北市出生日期:1974年4月16日逝世日期:20

  • 权丽世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权丽世

    权丽世(권리세),1991年08月16日出生,2009年获得第53届韩国小姐国际冬季竞赛大奖;2009年韩国小姐MissSevenLuck;2010年参加MBC《伟大的诞生》;2011年参加MBC《我们结婚了》,2013年03月07日作为韩国女团LADIES'CODE成员出道,成名曲为《坏女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