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海迪

张海迪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763 更新时间:2024/1/19 11:28:59

张海迪,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登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访问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肢体残疾。历任山东省莘县广播事业局无线电修理工,山东省聊城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联第一届、二届、三届主席团委员,中国肢残人协会第三届、四届委员会主席,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海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文登

出生日期:1955年9月16日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出生地:山东济南

代表作品:《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性别:女

人物履历

历任山东省莘县广播事业局无线电修理工,山东省聊城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联第一届、二届、三届主席团委员,中国肢残人协会第三届、四届委员会主席,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残联第五届、六届主席团主席。

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职务任免

2018年9月16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2014年,张海迪在波兰华沙首次当选2016至2020年度康复国际主席,2016年10月在英国爱丁堡正式履职。

2020年9月15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任。

人物轶事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佐良结婚。张海迪女士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2013年9月19日选举连任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主席。2014年10月6日当选康复国际主席。2016年8月,担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长。2017年6月19日,张海迪获得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参选提名。

2022年2月,张海迪作词歌曲《在美丽的冰雪里》在“共享芬芳共铸美好——2022年残健融合春节文艺晚会”上唱响。

2022年2月21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成立,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任团长。

2022年3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寄语《2022中国诗词大会》,点赞听障选手王逸玘。

人物经历

成长经历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病痛,精益求精地进行着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已超过100万字。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让张海迪名噪中华。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随后,张海迪成为道德楷模。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事迹

1.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2.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4.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5.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6.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7.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增选),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人。

8.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9.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位耿大爷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荣誉称号

张海迪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1981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1992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式公布的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中,入选“心灵富豪风云榜”十大人物;

2011年4月2日,e活网最佳顾问奖。

2013年03月24日张海迪因其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成就和为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进步所作贡献,被英国约克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14年10月6日当选康复国际主席。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7年6月19日,国际残奥委会宣布,张海迪获得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参选提名。

2018年12月,连任康复国际主席,任期为2020年至2024年。

2019年1月,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获奖状况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并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1992年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

2012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获“亚太残疾人权利领袖奖”。张海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奖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也是对中国在亚太残疾人事务发展中所作贡献的肯定。她说,要与中国残疾人工作者、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致力于社会融合、人类发展的同仁们一起,积极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切实履行,促进社会融合与进步,为残疾人兄弟姐妹们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2年,张海迪接受美国奥委会和残奥委会主席苏珊·利昂斯赠予的荣誉奖杯。

人物荣誉

2009年,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1月,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物报道

快乐

快乐是很难的,我们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愁苦多年,张海迪更难。张海迪看上去很快乐,哪怕是在最痛的时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灿烂的笑脸。但张海迪说,她从来没有一件让她真正快乐的事。

张海迪身份是作家,但写作是非常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在写。她又做过几次手术,手术也是非常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解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是,她却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画油画,跳芭蕾,拍电视,唱歌,读硕士……甚至,她很喜欢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军问她,你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非常难受,可我已经这样坐了40年了。作为政协委员,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快乐",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弥漫开来。

"20年过去了,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还有一个脆弱的海迪。像我这样一个残疾女性,身上被弄脏后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懊恼是你们根本无法想像的。有时我甚至想,没有我多好。有时出差住在高楼,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乐死。"

"回过头来想,我的确是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大痛苦,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今天坐在这面窗前,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够像你们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温馨、亲切,找回我以前曾经拥有过的走路的感觉……"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我们认识张海迪开始,转眼间20年过去了。20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还记得张海迪。现代医学延续了张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术延续的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光泽呢?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海迪的内心世界。

名声

20年前,张海迪拥有了显赫的名声。这样的名声对于一个演员,一个明星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张海迪不是,张海迪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脆弱的灵魂。

她是作家,可是她说:"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学之外的名声要大于文学创作的本身……"。她说,"我从来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学创作的本身。我怎么样能够把我的作品写的更好……"但是,谁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总觉得自己的书畅销,是因为自己的名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压榨自己。但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她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在是太有限了,于是,她只好拼命地向自己内心去挖掘,去幻想,在这样的压榨和无奈中,张海迪越发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别人看得见,她也说的出来,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张海迪是说不出的,就算说也来,也没有人会去关心。

散步

散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样道具:闲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双腿。这三样,张海迪都没有,但她照样可以散步,她有丈夫王佐良。

她们的散步是这样的:王佐良推着张海迪,这样,腿就有了。为避开围观的人群,散步的地点就选在自己家里,这样,闲散的心情也有了。至于怡人的景色,在张海迪的嘴里。靠在丈夫背上,张海迪不断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风景,一棵树,是柳树,柳叶是绿的,一片湖,湖水是蓝的,一根电线杆,一阵狂风,一场疾雨……景色在张海迪的描述中历历在目。

20年的光阴,夫妻俩就是这样,一个背,一起说,相濡以沫。10多年,王佐良没有外出理过发,他的发型全是张海迪亲自做的。20年,张海迪活在诗意里,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王佐良是那个读诗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说:“他是一位非常沉静的人。回顾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觉很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结婚这么多年了,当他前往加拿大学习的时候,远隔重洋,我们的书信还会和当年一样,真实而浪漫。

爱情

平静地举行婚礼

“他就是我少女梦想中的那个人。”张海迪和王佐良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然后两人一直保持通信联系。1982年,两人在张海迪被家喻户晓前结了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一切都在平静中度过。

“当时我的公公、婆婆在上海,他们也有过一点障碍,但很快就消除了。我先生回家说明我的情况,小心地问:‘行吗?’他们只是淡淡地说:要做好心理准备,要面对很多困难。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那么好的上海老工人,他们信任儿子,他们也信任了我。”

1991年1月,张海迪被诊断出患了基底细胞癌,王佐良陪着张海迪赴上海中山医院做无麻醉手术。手术前,张海迪对王佐良深情地说:“如果我活下来,当然非常幸运,我希望还能和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我死去,也是时候了。这么多年拖累你,我跟朋友们讲了,如果我死了,让他们给你找一个健康的、比我更好的女人。”王佐良握着张海迪的手,眼睛湿润了。

有次张海迪问王佐良:“你对我厌倦过吗?”王佐良俯下身子,在张海迪的额头上轻吻了一下,握着她的手说:“我永远都不会的。”

“为什么?”

“因为你每天都给我新的热情和活力。”

少女时代就喜爱画画的张海迪在写作之余还创作了许多油画。为了张海迪的那些油画,王佐良又变成了一个木匠。张海迪的油画有时需要配旧船板那种颜色的画框,王佐良就用棕色、黑色鞋油混在一起涂染,效果极佳。有几幅油画在韩国展出时,被一位大商人看中,愿意出高价求购,但被张海迪婉言谢绝了,因为这幅画包含着佐良对自己的深深感情。

共同浇灌爱情之花

1998年上半年,张海迪和王佐良合作,共同翻译了美国当代作品《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读《莫多克》的时候,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泪。我觉得,遇到那些哀伤的段落我会译不下去的,我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我请爱人王佐良与我一同翻译,这是我们十几年来第一次合作。只有一本原文书,我每天下午翻译我的章节,他就在夜晚进行工作,我将那些伤感的章节‘让’给了他。”

两个相爱的人,每天都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张海迪虽然只能靠轮椅移动,但她还是尽可能地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扫地、擦桌子什么的。她还喜欢做饭,但家里厨房太小,轮椅进不去,她就让王佐良代替她“操作”,做她配制的菜。

对自己的丈夫,张海迪饱含着深情说道:

“他是一位非常沉静的人。回顾自己20多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觉很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结婚这么多年了,当他前往加拿大学习的时候,远隔重洋,我们的书信还会和当年一样。我从来不相信没有爱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我先生是一个非常非常优秀的男性,我对社会做些什么事情,没有任何一点点障碍,他会大力地支持我,很多汇款都是他帮我寄出去的,包括寄东西。现在很多朋友,他们收到我的书,都是我先生寄的。”

“我当然渴望有一个孩子,女孩,非常漂亮,我甚至在清晨的阳光中见过她。在我非常痛苦的时候,我曾跟我爱人说,如果我们有孩子,现在也该上大学了。想到这些我的确有一丝伤感。”

将来一起上敬老院

让对方更长久地爱自己,把自己当做终身的伴侣,张海迪说这其实也需要智慧和努力。“美好的家庭生活需要创建和创新,才能够让生活中没有厌倦。”

张海迪是个聪明而善解人意的女子,深知生活需要激情,需要乐趣。她家中总是收拾得特别干净,还变着法子增加小摆设。他们曾经收养了一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俩对它疼爱备至,让人觉得它就是他们的孩子。

一次,张海迪问王佐良:“我们没有孩子,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王佐良将张海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平静地说:“到那时,我们一起上敬老院。”

对自己的晚年,张海迪有着很美丽的憧憬:“在一棵树下我坐着,我穿着红衣,要穿鲜红的毛衣。我头发已经白了,我的腿上要盖上一条非常漂亮的毯子。在我的头顶是石榴树,在我的身边是绿湖。”

张海迪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相当满意,她说:“要是能打分的话,我的婚姻生活至少应该是八、九十分。”

国籍

十八大后,张海迪的国籍遭到质疑,有人称其或为德国国籍。张海迪对此著文回应:有能力澄清自己国籍让造谣者无地自容。

在发布的博文中称: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而传播谣言者却喜欢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定力。还有真正的造谣者,他们不是靠勤奋和努力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而是恶意地编造各种谣言,混淆人们的视听,让浮躁不安的人更加烦乱。

张海迪同时强调,自尊自律是她对自己始终的要求,她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志,还有家人甚至有些苛刻,或是有点不近人情。“而我觉得这样的严格要求是正确的,这是我的选择。为了我父辈的理想,为了做一个正义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我必须这样做。因此,当我个人受到伤害时我可以不在乎,但是,当我的名字与我的祖国有联系的时候,我决不会让她的名誉受到损害!”

张海迪从自己国籍的事件中也谈起传媒:“信息的透明,公正,真实,是维护信息社会秩序的重要前提。如果信息传播的媒体,任由不真实的信息传播,甚至任由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的信息散布,而不进行必需的澄清和纠正,是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网络媒体要取信于社会和网民,首要的是恪守职业道德,不为利所惑,坚守正义的立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而不是当谣言传播者的传声筒和扩音器。”

博客中说,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谣言?究竟是谁总在散布谣言?他们为什么要散布谣言?为什么隔一段时间这样的谣言就会如同洪水般一夜之间暴涨?……几年来,作为一个残疾女性,面对一拨拨谣言,包括对我的国籍,包括对我身体残疾的恶意攻击,我采取的是包容的态度。甚至为了减少人们的关注,我不再写博客和微博。但是我的宽容却使谣言制造者更加肆无忌惮,而轻信谣言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把谣言越编越大,不仅仅是编造国籍的谣言,甚至用一个残疾女性的痛苦编造谣言,这在文明的国家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几年过去了,没有人来制止这样的谣言,也没有谁来保护我的名誉,因此,我决定重新拿起笔,我愿意把最真实的生活告诉大家。

人物语录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2.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3.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4.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5.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间。

6.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7.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8.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9.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10.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11.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12.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3.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比今天还要好。

14.如果我能站起来的话,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15.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16.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17.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18.我们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

19.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20.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们,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21.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标签: 张海迪

更多文章

  • 王安忆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安忆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现居上海,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

  • 林纬奇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林纬奇

    林纬奇,男,196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学学士。现任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文名:林纬奇出生日期:1966年7月政治面貌:中共党员1987年8月至1988年6月,任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教师;1988年6月至1988年7月,任福建省东山县教育局干部;1988年7月至199

  • 陈贝儿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陈贝儿

    陈贝儿,1979年6月14日出生于香港,毕业于西蒙菲莎大学传理系,中国香港主持人、演员、主播。2003年,加入香港有线娱乐新闻台担任主播。2004年,在戛纳电影节采访木村拓哉引起关注。2009年,离开有线电视台,转投博美娱乐集团(BMA)担任体育市场部副总裁。2013年,转投香港无线电视(TVB)并

  • 李旎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旎

    李旎,哔哩哔哩(NASDAQ:BILI)副董事长兼COO,负责平台业务的整体运营、内容生态建设、商业化及战略投资、市场品牌等。2021年2月,入选《福布斯中国》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榜”及“商界女性创新力十人”榜单。中文名:李旎外文名:CarlyLee国籍:中国职务:B站副董事长兼CO

  • 李晓华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晓华

    李晓华,男,1951年1月18日生,北京市人,中国拥有法拉利的第一人,频繁参与慈善事业,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荣誉会长称号。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香港华达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中文名:李晓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51年1月19日主要成就:中华慈善总会授予荣誉会长香港华达

  • 魏建军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建军

    魏建军,男,1964年出生,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河北省委党校企业管理专业,省十届人大代表。现任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中文名:魏建军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64年职务: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就职企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职

  • 买买提江·吾买尔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买买提江·吾买尔

    买买提江·吾买尔,男,维吾尔族,1952年12月生,1973年7月入党,新疆伊宁人。旗帜鲜明同“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先进模范。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的十八大代表。2016年2月14日,买买提江·吾买尔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21年6月29日,

  • 王祥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祥明

    王祥明,男,1963年出生,安徽怀远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文名:王祥明国籍:中国籍贯:安徽怀远出生日期:1963年政治面貌:中共党员1995年03月,任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工程总承包公司副经理2000年02月,任中国

  • 汪莹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汪莹

    汪莹,女,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RELX悦刻(雾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中文名:汪莹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西安交大管理学院职务:创始人兼CEO就职企业:RELX悦刻前优步的中国负责人。2018年,汪莹创办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CEO。2002年7月,汪莹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

  • 汤洪波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汤洪波

    汤洪波,男,汉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