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权,男,1968年1月生,重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首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1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曾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光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8年01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职业:法学家
主要成就: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第三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出生地:重庆市
代表作品:《刑法学的向度》,《刑法各论讲义》,《注意义务研究》
研究领域:刑法学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
1996年至1999年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陈兴良教授学习刑法学,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厅工作
1999年8月加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先后任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博士生导师(2006年)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挂职)
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挂职)
2018年3月,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7月,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职务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特邀监督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案例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律咨询中心专家咨询委员,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专家顾问,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智库专家,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铁路检察分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北京市法学会应用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廉洁社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贡献
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1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
学术论文
(一)主要学术论文:三大刊
1.“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2)
2.“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中国刑法学的立场定位”,《中国社会科学》2008(4)
3.“价值判断与中国刑法学知识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13(4)
4.“转型时期刑法立法的思路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16(3)
5.“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3)
6.“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3)
7.“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3)
8.“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2)
9.“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法学研究》2010(6)
10.“刑法方法论的中国意义”,《法学研究》2013(1)
11.“‘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法学研究》2013(4)
12.“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法学研究》2014(5)
13.“积极刑法立法观在中国的确立”,《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P.23-40;
14.“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3)
15.“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5)
16.“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1)
17.“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要素”,《中国法学》2006(1)
18.“新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中国法学》2012(1)
(二)主要学术论文:其他核心期刊(部分)
1.“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法学》1997(1)
2.“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2)
3.“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4)
4.“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6)
5.“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6)
6.“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4)
7.“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2)
8.“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5)
9.“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5)
10.“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
11.“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1)
12.“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3)
13.“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5)
14.“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6)
15.“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
16.“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2)
17.“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2)
18.“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9.“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3)
20.“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3)
21.“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9)
22.“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2)
23.“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2)
24.“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1)
25.“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3)
26.“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5)
27.“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9)
28.“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2)
29.“贪污罪和侵占罪的界限”,《江海学刊》2006(5)
30.“中国刑法学的想象力与前景”,《政法论坛》2006(5)
31.“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情境’判断”,《法学》2006(12)
32.“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2)
33.“社会转型时期职务犯罪预防的新课题”,《政治与法律》2007(5)
34.“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6)
35.“论刑法目的的相对性”,《环球法律评论》2008(1)
36.“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2)
37.“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4)
38.“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6)
39.“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2)
40.“结果回避义务研究”,《中外法学》2010(6)
41.“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1)
42.“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角度”,《清华法学》2011(4)
43.“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中外法学》2011(5)
44.“客观归责论的方法论意义”,《中外法学》2012(2)
45.“论身份犯的竞合”,《政法论坛》2012(5)
46.“论量刑上的禁止不利评价原则”,《政治与法律》2013(1)
47.“刑事案例指导制度:难题与前景”,《中外法学》2013(3)
48.“为惩治网络犯罪等提供法律尺度”,《人民日报》2013-9-11(4)
49.“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法学家》2013(6)
50.“客观归责与过失犯论”,《政治与法律》2014(5)
51.“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定性”,《中外法学》2014(5)
52.“行为无价值论与客观归责”,《清华法学》2015(1)
53.“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关系”,《政治与法律》2015(1)
54.“行为无价值论与未遂犯”,《政法论坛》2015(2)
55.“行为无价值论与犯罪事实支配说”,《法学》2015(4)
56.“最高人民法院应当为控制死刑贡献力量”,《中外法学》2015(3)
57.“论中止犯判断的规范主观说”,《法学家》2015(5)
58.“论受贿罪的情节”,《政治与法律》2016(8)
59.“犯罪支配还是义务违反”,《中外法学》2017(1)
60.“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论争及其长远影响”,《政治与法律》2017(3)
61.“持续侵害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法学》2017(2)
62.“阶层犯罪论及其实践”,《清华法学》2017(5)
63.“正当防卫的司法异化与纠偏思路”,《法学评论》2017(5)
64.“客观归责论在财产犯罪中的运用”,《比较法研究》2018(3)
(三)主要学术论文:外文发表
1.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
2.Criteriafordeterminingillegalityandthetheoryofanti-valueacts,SocialSciencesinChina,Volume30No.3August(2009)
3.Zhouguangquan,Deepeningreformofthejudiciary,ChinaDaily,2014-10-17,P.8.
4.ZhouGuangquan:TheThinkingandApproachesofCriminalLawLegislationinaTransitionalPeriod,SocialSciencesinChina,May2018,No.2,P.40-57;
5.GuangQuanZhou,DasGesetzlichkeitsprinzipinderchinesischenunddeutschenPraxis,DasGesetzlinckeitsprinzipimStrafrecht,MohrSiebeck(2013)
6.ZhouGuangQuan,DiePrxisderLehreVonderObjektivenZurechunginChina,AktuelleHerausforderungendesChinesischenunddeutschenStrafrechts,MohrSiebeck(2015)
7.“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
8.“中国における犯罪论体系をめぐる论争と”,载《环境犯罪と证券犯罪》(西田典之主编),日本成文堂2009年版
9.“过失犯罪の中国课题”,载《日中刑事法论坛》,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09年版
10.《中止の任意性判断にぉける规范的主观说》,载[日]山口厚、甲斐克则编:《日中刑事法の基础理论と先端问题》,东京,成文堂2016年版
主要专著
1.周光权:《注意义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周光权:《法定刑研究:罪刑均衡的建构与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4.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周光权:《刑法总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周光权:《刑法各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2版
8.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第1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2版
9.周光权:《犯罪论体系的改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与方法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1.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获奖记录
1.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2.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3年)
4.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
5.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
6.第一届“法鼎奖”(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银奖(2005年)
7.第九届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优秀导师(2006年)
8.司法部第二届优秀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
9.中国法学会“西湖杯”优秀刑法论文(2000~2005)二等奖(2006年)
10.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
11.首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09)
12.首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0年)
13.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1年)
14.第三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4)
1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
16.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
17.获评2022年度法治人物(2023)